好想你:仨瓜俩枣的三位一体经营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ira_lacu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在10年前曾路过河南新郑机场,你很可能开过这样的玩笑,买一盒“香烟”回去送给朋友,然后一脸坏笑地等待接下来朋友的表情瞬息万变小表演:打开“香烟盒”,啊!原来不是香烟,是“口香糖”;再剥开“口香糖”的包装纸,放进嘴里,不是口香糖——啊!居然是枣片!
  在无数人的小小恶作剧中,石聚彬的枣片卖火了。仅仅一个新郑机场,一天得切坏十几把切刀。
  接下来,石聚彬着魔似地把一枚小小红枣揉开了、掰碎了地折腾,愣是玩出了多达200种花样。枣粉、枣干、红枣新茶、红枣滋补酒……没错,他在做的,一直是“仨瓜俩枣”的生意,但这个生意,如今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一个产业,作为引领者,石聚彬功不可没。其领衔的好想你枣业集团,更是业内不折不扣的老大,占据着国内同类红枣制品市场的40%,最近几年更以每年接近100%的速度在增长,俨然已为“红枣帝国”。
  长期以来,农副产品突破区域、做大做强一直是个难题,想提升身价更是难上加难,但石聚彬做到了,且利润甚至大到令人眼红。
  这看似偶然的必然,其支撑点是什么?倘若你恰好也依傍着不得不捂在手里的土地果实——正如石聚彬二十多年前那样,该如何打打主意?
  
  单一农产品,也能设专卖店?
  
  通常不丰产;即使偶然丰产,也只能任其烂掉或含泪倒掉。在石聚彬出生的新郑市孟庄镇小石庄村,枣农们曾习惯了如此宿命。
  石聚彬不信邪。高中毕业后,他开始试着把家乡的枣倒腾到南方去卖。第一年摸经验,第二年赚了两万,第三年却赔了五万。石聚彬被迫收手。此次失利也使他渐悟,要把“小枣”做成“大枣”,保持原生态是不行的。五年后,他卷土重来成立奥星枣业(“好想你”前身),以蜜饯和原枣加工为主体,专做出口。
  其时,在以枣乡著称的新郑,这样的小企业已经遍地开花,三五十个人,占上十亩八亩地,把枣收来,整一整、弄一弄,然后往香港那里去发货——没人做国内零售,因为那时在国内,红枣还不是一个产业。
  石聚彬又开始打主意。
  “卖豆腐、卖豆浆都开专卖店,卖枣为什么不能开专卖店?”
  一个专卖店,投入要二三十万,不就一农产品吗,还要设专卖店?质疑声频起。但石聚彬打定了主意,要做就做高端,提升附加值,要长远。
  2000年,奥星在郑州市纬二路的第一家直营店开张了,营业员们站在门口派送枣片,买报纸也搭赠枣片。前店后仓库,没花多少钱,效果却是出奇地好。包装精美,营养又美味的“好想你”,被人们当作绝佳的礼品,迎来送往时总要买几盒。仅仅半年,石聚彬就收回了投资。
  定位清晰了,“好想你”开始主打礼品市场。“给卖名烟名酒的店上货,在星级酒店里的精品超市铺货。这样,外地人来带,本地人去送,作为河南的一张名片,就推出去了。”河南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孙明相对《中外管理》回忆说。
  与此同时,“好想你”开始受到加盟商的追逐。十几、二十几平方米的加盟店越来越多,开始只是郑州当地,后来发展到江浙一带的加盟商也纷纷主动找过来。截至2009年年底,加盟店已达到1216个,遍及全国66个城市。
  小小红枣,从食品变成了礼品,从而使品牌衍生出社会价值。
  而建设高档次产品、高品质服务的专卖店,“好想你”开了业内首创。“靠单一水果深加工建立专卖店,‘好想你’绝对是全国第一家。”孙明相说。而如此模式不受制于商场超市的账期,使资金周转极其灵活;分布在各地的专卖店,也像一个个户外广告,“好想你”得以迅速壮大。
  2005年开始,实力日益壮大的“好想你”,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发展直营专卖店。但这个领先者此时已经受到同行的大规模效仿,一时间,小枣专卖店纷起。“我们去打假的时候,自己都弄不准了,为什么?因为它比我们的真店还好,还大。”孙明相回忆说,“大家都知道开专卖店,而且都知道开大店,开好店,这时候就拼实力、拼管理了。”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好想你”将员工培训书面化、制度化。在服务意识、环境要求、营销技巧上狠下功夫。详细到专卖店员工的言谈举止、店面装修、产品展示、推销促销,以及怎么开工资,培训手册上百页。
  不但如此,“好想你”还将超市的管理和专卖店的管理加以融合,同时借鉴了许多其他行业的管理方式,综合创造,为己所用。
  在“好想你”专卖店,每星期都会推一个特价产品,这招是跟超市的每周特价学的;衣服有换季打折,“好想你”也搞,小枣虽然没有换季,但对一些接近保质期的,或者新品,都会有促销推广。包括在橱窗布置上,“大大的橱窗,我们在周围放上很多的装饰品,中间就突出一盒枣片,这样档次就推出来了。”孙明相得意地说。
  
  产品卖“天下”,原料买“天下”
  
  和大多农副产品规模化所遭遇的问题一样,尽管市场势头很不错,但“好想你”也很快感受到了源头的重要性。
  如今,每次拿到研发出的新品,石聚彬首先查看的是配料。之所以如此,也因曾碰过钉子。最初加工的枣都是从农户那里收购而来,而农民种田通常比较随意。2000年左右,很多枣上出现了农药残留,在出口检验时亮了红灯,这对石聚彬的打击不小。
  不仅如此,红枣毕竟不同于粮食,常言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说的是春天嫁接的枣树,到了秋天就能摘果。但事实上,传统种植的枣树需要五年才能挂果,其供应量瓶颈可以想像。对“好想你”来说,收购原料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销售,因为供不应求,收购量越大,出价反而就要越高。
  石聚彬意识到,要想做枣产业,种植是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把源头抓在手里。
  2000年,“好想你”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500亩红枣科技示范基地,招募群众栽种优质冬枣树,并免费开展科学化种植和保鲜技术培训。因有精心规划和科学管理,示范园的果树三年就硕果累累,而且枣的大小、形状、品质的一致性非常好。2004年枣树成形后,“好想你”又将枣树返包给农民,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优先收购红枣。石聚彬得意地称之为“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
  与此同时,“好想你”开始全国产业布局。相继在河北沧州、陕西大荔等传统的枣树种植区,建立了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并根据枣树耐干旱的特点在新疆的若羌、阿克苏地区发展了210万亩的红枣种植基地。
  不过即便如此,“好想你”的枣源依然并不充沛,但和同行相比,其对源头的把控力显然更强。这使得“好想你”得以实现大规模生产,16条高科技红枣加工流水线旋转不停,产品达21个系列、210多个产品,成为目前世界上研制生产红枣制品品种最多的企业。
  对于未来,“好想你”更是成竹在胸。“目前是原材料的价格一路上升,但也正因为这样,做原材料的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供大于求的,到那时就会转向成本竞争。现在我们通过管理,纯利在上升,但是整个行业利润在下降,如果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话,一些小厂家就会被淘汰,我们就走出来了。”孙明相说。
  
  赢在满园枣红
  
  如今,对于石聚彬来说,满园枣红是他最期盼的景色。
  每年的金秋九月,“好想你”都会举办“枣文化节”,邀请游客来打枣,观赏各种奇枣,品尝无污染食品。每天,红枣示范园门前都是车水马龙,各地前来摘红枣、拔花生的人们摩肩接踵。这样的“枣文化节”自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
  不仅如此,在“好想你”的厂区里,还有一个“黄帝贡枣苑”,多达780亩的面积,种植的全部是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厂区的另一侧,则是近3000平方米的以红枣为主题的“中华枣文化博览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红枣博物馆。置身其中,可以看到400多种枣品种的介绍,还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民间有关枣的故事、谚语。
  “实际上它把这个枣文化的内涵还是给开发了一些,对这个行业有推动。”南开大学商学院的许晖教授对《中外管理》分析说,“虽然这种文化未必有多少丰富内涵,但是它在增加一些新的元素,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
  其实,直到今天,石聚彬所入的这一行仍不能算是个大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仨瓜俩枣”的生意依然不够成熟,也不够先进。但在传统农产品领域,“好想你”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新路线,其摸索和实践也对类似行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般的农副产品做起来不太容易。先别说做强,你先得做大,这是农业产品的一个特点。而且要提升附加值,也就是提升产品档次,突破区域化经营的瓶颈,能做到这几点,就是值得推广的方式。”许晖说,“‘好想你’的特色在于,把枣文化、集约化生产和连锁销售形成了一个整合,单独看哪个方面都似乎并无特色,但这三个产生交集的时候,就产生了核心竞争力。”
  许晖将其称之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不过,她同时认为,问题也在这里。“现有的模式可能不一定能很好地去支持多元化”。原因是,对于“好想你”的多元化产品来说,枣文化、集约化生产和连锁销售三者的交集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醋饮,看起来也是枣类的附加产品,但实际上已经变成饮料行业,绝对不是农副产品类的产品,这两种概念的销售方式差异是很大的。‘好想你’的很多产品其实已经延伸到其他大类,目前的硬件、软件都不支持。说白了,实际上它已经跨产品类别在做了”。
  责任编辑:化 石
其他文献
尽管3月1日丰田章男的北京记者见面会在傍晚六点举行,但JW万豪酒店地下一层会议大厅的走廊里,还是从上午10点就有媒体在此守候。  尽管通知是在周日发出的,受邀媒体200多家,但是第二天足有超过400家媒体的近千名记者涌向了这里。  这场新闻发布会受到了来自全球媒体的关注!而在他们的背后,不仅有着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还有全球制造业的无数追随者。  现场提问的“秩序井然”让人惊叹。发言者往往是从坐席
期刊
山东德州,绝不仅仅意味着扒鸡。相比于其他城市,德州的目标与特色非常聚焦——就是要做“中国太阳城”!  走在德州的街道上,经常会引人注意的特色景观是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和小区楼顶上的巨大且造型飘逸的太阳能板。许多地方可见的“打造低碳城市”宣传,常常在提醒人们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即使在盛产太阳能企业的山东,德州太阳能产业的产值也占了全省的70%以上,这是一个极占优势的比例。太阳能产业的聚集优势可见一
期刊
金融危机之后,是否具有战略性思考的能力以及是否可以积极有效地应对所面临的各种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领导者的重要指标。很快,相关的培训必将成为一种领导力发展项目的潮流。    Mark Mitford是一家中型科技公司新任的人力资源副总裁,这家公司的分支机构已经遍布全球。他刚一上任,就立刻着手致力于这家公司的领导力发展课程上。  “在我办公室的白板上贴满了我的工作内容,其中之一就是要找出适用于组织
期刊
胡光书,非常年轻,却已多年跟随日本精益管理实战专家,深得三昧。如今,他在做精益咨询的同时,每半个月都把最新的日本管理信息向中国企业推荐。解读丰田召回,他有自己独到的专业见解。    重蹈覆辙的自负    《中外管理》:当全球企业都在学习丰田生产方式时,丰田自身是否已经积压了大量内部问题?  胡光书: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丰田曾达到一次发展的高峰。那时候就有一次头脑发昏,有钱了,于是过度投
期刊
“我们换个地方谈吧。”见到邓涛是在东三环外的一间咖啡馆,周四的下午竟然人满为患。这个提议是明智的,在一家安静的小店里落座之后,对邓涛的采访正式开始。他声音低沉,语调平缓,像许多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一样,言辞专业而谨慎。尤其当话题与前东家谷歌有关时,邓涛总是微笑着把话题引开。不过,他并不介意别人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冠以前谷歌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我就是我,这是我的经历,我的个人品牌。”邓涛说。  25
期刊
当今,定价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头等难题,一些管理者常困扰于市场竞争而不断降价。  虽然如此,很多企业对定价问题的处理仍是相当粗糙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专业的定价人员,产品的价格往往取决于简单的成本利润加成,或是参考竞争者的定价。  然而,管理者的困扰,是企业不够重视定价问题吗?恰恰相反,定价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对价格问题足够重视,而是太过于重视价格,却忽视了价值!很多企业的定价都是生产导向型,而非顾客导
期刊
3月底,吉利并购沃尔沃的交易最终完成。相比于腾中并购悍马的一波三折,吉利是幸运的。但是,并购喝彩声中,我们要思考——福特都玩不转的沃尔沃,吉利能玩得转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对美国汽车业有深度了解的“定位之父”里斯先生,让他来讲解沃尔沃目前问题的根源所在,吉利并购之后的危险何在,以及该如何复兴沃尔沃。    吉利毕竟不是一条“蛇”    《中外管理》:您曾经表示,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最
期刊
美国大片《阿凡达》在寒冷的冬季掀起了一股全民看3D的热潮,且经久不息。而这部影片也给予我们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思维空间。    美国大片《阿凡达》在寒冷的冬季掀起了一股全民看3D的热潮。有些影迷排了三小时的队才买到10天以后的电影票;有些白领则在网上传播“购票攻略”。著名的五A景区张家界更是在影片热播中寻找商机,推出了“阿凡达——悬浮山神秘之旅”……而这部影片也给予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系统建设的大思维
期刊
当丰田竟然质量出事时,全世界都露出了“浓眉大眼也会叛变”的惊诧。而不令人意外的,是随后对丰田排山倒海般的批判。如同1990年代日本泡沫破灭我们便立即冷落这位我们昨天的老师一样。  是的,柏杨曾指出:中国文化,缺少的不是反思,而是理性的反思——往往只有咬牙切齿的偏执宣泄,而全无建设性。  其实,当一直被奉若神明的丰田出问题时,中国制造尤其需要理性地思考,特别是借鉴丰田精益管理“五个为什么”的精神探究
期刊
如果说中国企业近一年来有什么突出特点的话,那就是越来越明显地进入了一个海外并购的黄金时期,也越来越急迫地需要更多的并购智慧,突破其间的种种障碍。  国际金融危机的步步加深,把海外许多优秀企业推到了血拼家底的地步。原本许多不情愿出售的资产被摆上了“货架”,出售意愿松动了。翻看财经新闻,正在参与海外并购,或者有意向并购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然而,我们认为:这其中智慧含量高,且最有示范作用的海外并购,当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