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86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步的想法和做法。
  1 讲述名人故事,激发学生质疑愿望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数学甚至哲学的发展。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难怪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此也深有体会:“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
  2 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质疑打基础
  双基训练是产生质疑能力和培养质疑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质疑能力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质疑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今天我在课堂巡视时,听到两位同学讨论:“因为30°的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所以这条边是那条边的2倍。”两位同学连连点头。我走过去笑着对他们说:“这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吗?”一位同学马上纠正了错误,而另一位还是一脸的茫然。
  3 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需要给予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1 因果质疑。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质疑方法,每节课我都创设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想一想原因,要求他们对于所学的每个概念、公式、定理,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所以然。解习题时,要求他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更应了解解题的过程、思路和方法等。
  3.2 比较质疑。如教解不等式时,从学生已有的方程认知结构出发,通过比较相互关联或相类似的数学现象、概念、过程、规律的异同,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解不等式的思路和方法。
  3.3 逆向质疑。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又会怎样呢?经常让学生转换角度去思考,必然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常问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对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相反的方向深入进行探索。
  3.4 联系质疑。找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的外在的或内在的联系,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完旋转后,我让学生比较轴对称与旋转的异同。
  3.5 多维发散质疑。多维发散质疑要求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变换,向多个知识点扩散,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从而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可以改变问题条件设置,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讲,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质疑。通常,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需要以上一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学生才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进而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引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质疑;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除此之外,在具体运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真正通过思考发现真理。第三,要时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进行“求异思维”,时刻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其他文献
最近,教育部提出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须有体育艺术特长。我们作为美术教师应当担负起培养艺术特长学生的重任。美术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拿起画笔画画,提高自己的艺术才华,让学生能够喜欢你,喜欢你上的美术课。更好地服务好美术的教学。  从张家港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班培训出来已经27年了,我一直把音乐、美术和书法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要多角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  1 加强对文化的
期刊
一般说来,班主任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学生敬畏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往往很讲究师道尊严,有学识,为学生所敬畏,但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第二种是学生厌烦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不懂得尊重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时常在一些小事或细节上引起学生的不满;第三种班主任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这类型班主任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当然,这里的“道”不仅仅指学科知识,更有做人的道理。那么,做一个学生
期刊
【摘 要】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题,数控技术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面临着快速的发展,如何快速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成为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控仿真软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数控仿真软件作为数控教学中的重要工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操作机会,加快了学生机床的熟练操作程度。  【关键词】 数控 仿真软件 教学 应用  
期刊
素质教育这一命题,清楚地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体育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身心素质最为全面的一门科学。它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挖掘人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为终身体育服
期刊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呈示”、“动作指导”等行为,而“提问”策略,相对较少,平均只占了教师总语言量3%~5%左右,其中有65%以上是封闭式的问题,大都为:“好不好、行不行、能不能”之类。不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思考,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莫利认为“提问”是从“以
期刊
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有效利用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回路控制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动机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回路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认知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师生参与教学活动就是靠这两条信息回路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认知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交流回路有着各
期刊
有位思品教师是这样描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打开课本,大黑字段读一遍,然后布置作业,统一划一次答案,讲课从来不超过十分钟,作业当堂完成,答案标准整洁好批,再后来就是让学生背!背!背!当堂巩固复习。真乃高效也!?  我从事初中思品教学多年,从来不敢学习如此“高效轻松”的教法,因为我越来越觉得这“45分钟”应该有太多太多的内涵和变化万千的技巧。它需要我们满怀热情和激情去探索,竭尽汗水和智慧去耕耘……简言之
期刊
多少年来,听到铃声走进课堂也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戒律,为了考试走进课堂这是不用言语的共识。于是,课堂成为了求学者的牢笼,厌学者把他它看作地狱。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把地狱变成天堂呢?我作了一些尝试,创建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美其名曰“开心课堂”。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一些体会。  1 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被打入冷宫,学生把历史课看作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徭役负担”,他
期刊
【摘 要】 学生作文教学应该是科学有效的,大作文应以作文方法指导,授学生以渔为已任;小作文则结合日常的阅读教学,通过读写结合,要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积淀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为主责;“周未回忆”则是学生个性涂鸦场所。三者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但相互补充,有机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 作文教学 授之以渔 指导写法 读写结合     近年来,我担任了高中语文
期刊
【摘 要】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就像有人所说:“不可否认,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传授知识,但不能因此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知识不能解决人的所有问题,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安顿人的心灵,还需要人文教育。”而教师是人文教育的实践者,也是人文教育的榜样,教学过程中应该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