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吟誦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吟诵,让孩子们感受古诗文的声律美,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吟诵古诗文教学中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借助歌曲的形式唱;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让古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吟诵 古诗文 教学
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诗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两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
叶嘉莹说,吟诵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为了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格律诗对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的要求。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种声律美来。
以下,我就自己在探索古诗文吟诵教学上谈几点做法:
一、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吟诵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这位语文老师上的课很有趣,也最吸引我。以前,我一听到老师布置背书(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头就大了,但是这位语文老师却用唱歌的方法教我们背古诗词,每一首他都会先用一种调子来唱!他的这种方法不仅让我容易背,而且我还有点喜欢上了古诗词了,背书的烦恼远离我了。(任俊宇)
二、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不足则吟唱,不再是“半念半唱”。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吟唱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吟唱伴奏曲、诗文的画面、诗文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邹老师并不是真正的戏曲家,他只是很喜欢唱古诗。他总是唱得那么的津津有味,仿佛身在诗歌世界中,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在我记忆中老师教得最特别的就是《雨霖铃》,这是一首十分伤感的词,听着他的吟唱,声音长短有致感觉就更悲凉了,这么唱着唱着,我的心都给唱沉了。我仿佛看到柳永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相对,纵有千言万语,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奇怪,老师还没讲解这首诗,我怎么就有了感觉呢?
邹老师不愧是“戏曲家”呀!(王雨菲)
三、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
在吟唱过程中,鼓励学生亦歌亦舞,借助体态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他们特别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的吟唱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诱人景象呵!
“欢迎来到老邹‘疯狂语文’,一起学好语文,走遍中国。”
听!这此起彼伏,有节奏感的声音多么响亮,多么有气势。一浪接一浪,一潮接一潮,犹如那气壮山河的钱塘江之潮:汹涌而来,让人震撼。轻柔而又不失文雅的声音好像湖心亭的雪:纷纷扬扬,让人迷恋。
声音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老邹带我们用近乎疯狂的方式研读这小古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我们一个赛一个,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手语相伴;一个赛一个,疯狂地吟唱,在吟唱中手舞足蹈。全班都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中,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激情。
声音在高低起伏的节奏中变换着旋律。一会儿是进行曲:高亢、激昂;一会儿是奏鸣曲:活泼、轻快;一会儿是小夜曲:低回、悠扬。随着调子的变换,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地,它向我们奔腾而来,白浪翻滚,一堵水墙向我们袭来……
多有意思的早读,多有意思的古诗文,多有意思的老邹啊!(杨辰)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的文化浸润。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教师也将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积淀,相信未来的经典诵读活动也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景象。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汉诗文的声音——吟诵,实为中国式作曲法。中国历史上鲜有作曲家,但是伟大的音乐层出不穷,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作曲的秘密,在于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只要你真心地想表达,只要你拖起长腔,自然就成曲调——这就是旋律型语言的魅力。吟诵,才能把失去的声音找回来,才能让汉诗文一下子走进人们的心中。从吟诵古诗文做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诵读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灿烂晶莹的中华智慧,传承浩瀚深沉的中华精神。
关键词:吟诵 古诗文 教学
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诗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两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
叶嘉莹说,吟诵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为了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格律诗对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的要求。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种声律美来。
以下,我就自己在探索古诗文吟诵教学上谈几点做法:
一、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吟诵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这位语文老师上的课很有趣,也最吸引我。以前,我一听到老师布置背书(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头就大了,但是这位语文老师却用唱歌的方法教我们背古诗词,每一首他都会先用一种调子来唱!他的这种方法不仅让我容易背,而且我还有点喜欢上了古诗词了,背书的烦恼远离我了。(任俊宇)
二、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不足则吟唱,不再是“半念半唱”。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吟唱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吟唱伴奏曲、诗文的画面、诗文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邹老师并不是真正的戏曲家,他只是很喜欢唱古诗。他总是唱得那么的津津有味,仿佛身在诗歌世界中,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在我记忆中老师教得最特别的就是《雨霖铃》,这是一首十分伤感的词,听着他的吟唱,声音长短有致感觉就更悲凉了,这么唱着唱着,我的心都给唱沉了。我仿佛看到柳永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相对,纵有千言万语,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奇怪,老师还没讲解这首诗,我怎么就有了感觉呢?
邹老师不愧是“戏曲家”呀!(王雨菲)
三、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
在吟唱过程中,鼓励学生亦歌亦舞,借助体态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他们特别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的吟唱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诱人景象呵!
“欢迎来到老邹‘疯狂语文’,一起学好语文,走遍中国。”
听!这此起彼伏,有节奏感的声音多么响亮,多么有气势。一浪接一浪,一潮接一潮,犹如那气壮山河的钱塘江之潮:汹涌而来,让人震撼。轻柔而又不失文雅的声音好像湖心亭的雪:纷纷扬扬,让人迷恋。
声音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老邹带我们用近乎疯狂的方式研读这小古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我们一个赛一个,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手语相伴;一个赛一个,疯狂地吟唱,在吟唱中手舞足蹈。全班都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中,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激情。
声音在高低起伏的节奏中变换着旋律。一会儿是进行曲:高亢、激昂;一会儿是奏鸣曲:活泼、轻快;一会儿是小夜曲:低回、悠扬。随着调子的变换,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地,它向我们奔腾而来,白浪翻滚,一堵水墙向我们袭来……
多有意思的早读,多有意思的古诗文,多有意思的老邹啊!(杨辰)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的文化浸润。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教师也将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积淀,相信未来的经典诵读活动也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景象。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汉诗文的声音——吟诵,实为中国式作曲法。中国历史上鲜有作曲家,但是伟大的音乐层出不穷,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作曲的秘密,在于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只要你真心地想表达,只要你拖起长腔,自然就成曲调——这就是旋律型语言的魅力。吟诵,才能把失去的声音找回来,才能让汉诗文一下子走进人们的心中。从吟诵古诗文做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诵读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灿烂晶莹的中华智慧,传承浩瀚深沉的中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