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落实现状及形成原因,提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落实策略:重视家庭教育的完善,强化学校监督力量,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基本技能、作业评价的多元化、渗透数学历史文化等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学校监督;家庭教育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是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生成,提升学生独立、自主解题能力,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知识应用能力,谋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实现师生互动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落实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落实策略。
一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好课后作业的价值,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必须要考虑到作业的针对性,通过提升作业的针对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吃饱吃好,换言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开拓新的境界,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说对于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减轻基础性的知识所占的比重,我在给一些基础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则应该有意识地强调基础性知识所占的比重,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给学生开拓的可能,通过布置一些比较难的作业,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去完成。
二、突出啟发性习题。明确体现思维训练
启发性习题是指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学生容易感兴趣或容易引发思维的话题作为情境进行设计的一类题目,“综合、灵活、开放”是这类习题的特点,在启发性习题的设计中,我们要注重核心知识的变式运用,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学会融会贯通,避免思维固化。
例如,在學生学完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在其中设置“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启发性习题,先让学生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从“对应角”和“对应边”两个角度设计证明题,然后再从“在三角形中添加辅助线”的角度设计证明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常用方法,这样,相似三角形的核心知识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又如,学生在学完二次函数后,我们可利用营销情境,从“建立函数模型”“利用配方法求最值”“根据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求最值”等角度设计一道极具启发性的二次函数综合运用题,将二次函数的核心知识尽数涵括其中,通过这种启发性习题的练习,既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核心知识,又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得到充分启发,并且使学生学会了对数学习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习题就会感到非常熟悉,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预习课前作业,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理科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概念,还需要学生们能够灵活发散自身的逻辑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才算是从根本上完成了数学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们学习的过渡阶段,虽然小学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但是到了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到了初中,学生们必须要学会在课前对所学知识展开有效的预习工作,这样才能在之后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清晰的学习思绪,跟紧教师的教学进度,考虑到学生们没有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便可以通过布置课后预习作业的形式来督促学生们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认识,进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四、设计布置课后作业开放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作业设计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进行改善,设计布置作业时讲究一定的开放性,培养强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时的“创新精神”。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开展,在此基础上已然对相关数学教学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然而将这些理论概念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已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在进行课后教学作业设计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充分利用教学案例的思考性,开放性等特点,结合相关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挖掘其内在深刻内涵,设计出多种多样并且灵活变通的数学作业内容。
五、课后作业设计应注重延展性
课后作业在设计时应当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延展性。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积累,这是学生挑战难度更大的问题的基石,另一方面,作业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常规形式,教师不仅要融人具备开放程度,有良好思维灵活性的问题,也要注重问题的拓宽延伸。比如,可以在课后练习问题的设计中一定程度地融入新课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于新课内容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铺垫。
六、精选题库,实现轻负高效
有效的数学课后作业是与教学概念体系紧密联系的习题,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同时,作业的设置应呈现一定的梯度,设置不同的难度级别,给不同的学生留下不同的发挥空间。如在选题时,教师可以多布置涵盖知识面较广的、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大胆舍弃解题形式单一、重复率较高的习题。
通过精选题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避免了无效作业,而且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理解程度。
总而言之,课后作业是一种不容取代的有效数学学习方式。有效发挥课后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多渠道”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主动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轻负的完成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程龙海. 中学生数学解释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沈文选. 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J]. 数学通报,2005 (9).
[3]张奠宇,李俊. 数学教育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学校监督;家庭教育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是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生成,提升学生独立、自主解题能力,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知识应用能力,谋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实现师生互动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落实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落实策略。
一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好课后作业的价值,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必须要考虑到作业的针对性,通过提升作业的针对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吃饱吃好,换言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开拓新的境界,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说对于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减轻基础性的知识所占的比重,我在给一些基础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则应该有意识地强调基础性知识所占的比重,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给学生开拓的可能,通过布置一些比较难的作业,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去完成。
二、突出啟发性习题。明确体现思维训练
启发性习题是指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学生容易感兴趣或容易引发思维的话题作为情境进行设计的一类题目,“综合、灵活、开放”是这类习题的特点,在启发性习题的设计中,我们要注重核心知识的变式运用,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学会融会贯通,避免思维固化。
例如,在學生学完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在其中设置“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启发性习题,先让学生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从“对应角”和“对应边”两个角度设计证明题,然后再从“在三角形中添加辅助线”的角度设计证明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常用方法,这样,相似三角形的核心知识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又如,学生在学完二次函数后,我们可利用营销情境,从“建立函数模型”“利用配方法求最值”“根据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求最值”等角度设计一道极具启发性的二次函数综合运用题,将二次函数的核心知识尽数涵括其中,通过这种启发性习题的练习,既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核心知识,又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得到充分启发,并且使学生学会了对数学习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习题就会感到非常熟悉,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预习课前作业,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理科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概念,还需要学生们能够灵活发散自身的逻辑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才算是从根本上完成了数学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们学习的过渡阶段,虽然小学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但是到了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到了初中,学生们必须要学会在课前对所学知识展开有效的预习工作,这样才能在之后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清晰的学习思绪,跟紧教师的教学进度,考虑到学生们没有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便可以通过布置课后预习作业的形式来督促学生们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认识,进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四、设计布置课后作业开放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作业设计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进行改善,设计布置作业时讲究一定的开放性,培养强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时的“创新精神”。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开展,在此基础上已然对相关数学教学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然而将这些理论概念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已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在进行课后教学作业设计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充分利用教学案例的思考性,开放性等特点,结合相关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挖掘其内在深刻内涵,设计出多种多样并且灵活变通的数学作业内容。
五、课后作业设计应注重延展性
课后作业在设计时应当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延展性。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积累,这是学生挑战难度更大的问题的基石,另一方面,作业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常规形式,教师不仅要融人具备开放程度,有良好思维灵活性的问题,也要注重问题的拓宽延伸。比如,可以在课后练习问题的设计中一定程度地融入新课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于新课内容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铺垫。
六、精选题库,实现轻负高效
有效的数学课后作业是与教学概念体系紧密联系的习题,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同时,作业的设置应呈现一定的梯度,设置不同的难度级别,给不同的学生留下不同的发挥空间。如在选题时,教师可以多布置涵盖知识面较广的、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大胆舍弃解题形式单一、重复率较高的习题。
通过精选题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避免了无效作业,而且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理解程度。
总而言之,课后作业是一种不容取代的有效数学学习方式。有效发挥课后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多渠道”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主动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轻负的完成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程龙海. 中学生数学解释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沈文选. 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J]. 数学通报,2005 (9).
[3]张奠宇,李俊. 数学教育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