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有效策略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步伐大大加快,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备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逐渐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但是,在教师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使其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和资源共享,成为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误区;有效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并没有达到我们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需要我们认清现有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并找到有效的策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因此,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虽然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但是,在教师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则案例来分析刘老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古希腊文化》
  刘老师在设计《古希腊文化》教学时,准备使用网络来拓展学生的教学资源来源。之前,她进行了简单调查,看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是不是丰富。结果发现网络资源太丰富了,简直是应有尽有。
  上课那天,刘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并在拓展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使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源,并关照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多作分析梳理和学习记录。输入关键词以后,同学们发现了大量相关资源,十分兴奋。网络中有太多关于《古希腊文化》的网站和资料信息了,学生如获至宝,一一浏览过去。
  一会儿,时间就过去了。刘老师发现同学们检索资源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同学发现的教学资源难度太高,不易理解;有些同学找到的资源很离散,都是价值不高的资源片段;有些同学找到的各种资源有着不同的来源,有些观点和说法还有冲突的地方,不知道如何判断;还有些同学,看看这里看看那里,觉得资料都不错,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取舍了,忙乎了半天还在杂乱的资源上弄来弄去。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检索的引导问题,使得学生失去了查找资料的正确方向,碌碌不知所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在实践中远远不止这样一类问题,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使得技术应用失去可靠性;由于课件设计不当,不能有效传递和呈现关键信息,造成失败;由于信息技术的过多使用,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上,从而使教学进度缓慢,进而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认真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
  课程是由一系列的结构要素组成的,例如:目标、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时间、环境等。对于课程结构的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著名的泰勒原理提出课程结构有四要素,即: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下面,本人就以泰勒的四要素为例,并通过一则案例来说说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影响。
  案例:《圆明园的毁灭》
  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过程,理解重点词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对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之匠心。
  3.教学过程。①板书引入,提出探究问题:“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归纳总结两个问题:①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②它是怎样被毁灭的?)②初读课文,整理概括。读文思考两个问题。议答:文中怎样赞颂圆明园?(板书: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③借助课件深入感知,并把思考记录在电子档案袋中。学生自由浏览课件上的“名园风光”“课文赏析”两个栏目,感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自主学习;说明圆明园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评价?感情朗读2—4段,体会它的美(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是怎么被毁灭的?(出示幻灯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痛恨、仇恨之情。课后练习)我们应该牢记这一耻辱的历史(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课件句子: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说说此刻心中的感想;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讨论: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④拓展延伸。选读课件:“拓展延伸”中的三篇文章;浏览网站:http://www.yuanmingyuanpark.com;进入论坛,发表帖子(应不应该重建圆明园);以圆明园为主题制作电子文稿,查阅网上资料。
  4.教学评价。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并存放到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②制作学习成果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一部分。2.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①作为多媒体教学内容,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感知;②作为资源来源,学生可以浏览相应资源网站;③作为交流平台,BBS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④作为学习工具,学生用电子文稿制作作品。3.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①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资料及图片等丰富了教学内容;②相应网站上的资源更加开阔了学生的眼见,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4.信息技术对教学评价的影响:①学生把对课堂的反思存放在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复习;②制作学习成果评价量规,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有效。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
  1.内容组织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常遭遇的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技术支持的探究研讨活动。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思维引导方法。案例:《一碗阳春面》
  《一碗阳春面》是一篇动人的语文课文。潘老师在初次进行教学设计时,为这篇课文设计了几个引导问题:①故事情节是什么?②构成小说的情节线索是什么?③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经过思考后,潘老师决定对教学问题设计进行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改进后的新问题包括:故事情节是什么?构成小说的情节线索是什么?小说中有哪些人物?母亲四次要面背后隐含了什么变化?店主不想赚钱吗?为什么标题不是“三碗阳春面”?怎样摆脱家庭的困境和不幸?如果你是店老板,你会怎样设想这一家的变化?
  通过重新设计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课文的深度思考,提升了学习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最初设计的教学问题类型单一(都是“是什么”),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易于考评,只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却无助于培养他们的高级思维技能。在新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整体质量有很大提高。它们从特定故事情境中来,具备了情境特征;并且在原有问题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使教学问题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更积极的高级思维和深入理解,优化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3.教学活动设计方法。案例:《科学与艺术》
  在《科学与艺术》主题单元教学中,周老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问题,设计了各种与之相配套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假如为你提供一些与数相关的有趣现象,从中可引出哪些诗情画意或哲理的思考?
  教学活动:通过进行游戏项目,寻找带有数字的古典诗歌,然后各小组交流:黄金分割在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种艺术式样中有什么应用?
  教学活动:借助网络资源或自己的创作来列举黄金分割的应用:你觉得黄金分割是数学原理还是艺术创作的原则,为什么?
  教学活动:就黄金分割是数学原理还是艺术创作的原则展开辩论。
  在上述案例中,为不同的问题和任务设计了相应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根据需要而选择所采用的技术工具,使教学过程活泼生动,富有趣味,优化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4.资源组织方法。优化教学资源组织、促进教学资源实用性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优化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资源太多等于没有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组织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低效和无意义的。因此,以趋于结构化、系统化的方式将教学资源组织成半开放式的主题教学资源,能够提高资源实用性,将离散杂乱的无意义资源碎片“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利器。
  5.教学环境创设方法。案例:《沉与浮》
  在周老师的《沉与浮》单元教学案例中,根据不同的专题教学需要,选择了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
  ①在“了解沉与浮”专题时,选择了面向现实情境的自然实验室。这个专题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不管沉还是浮都受到水的浮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沉与浮;学习用简易的材料在家里做浮力实验,从中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
  ②在“分析沉与浮”专题时,选择了“自然实验室+移动多媒体”组成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个专题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物体浸在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知道与同体积的水相比,比水重的物体要下沉,比水轻的物体要上浮;知道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学会使沉的东西浮起来;学会用实验与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沉与浮。”
  学习环境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面向真实的现实社会,或者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虚拟空间。各个学习环境拥有不同的功能,创设学习环境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情境。在上述案例中,自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面向现实的真实物理环境,营造出激发动机的真实情境;而信息技术支持的拟真情境,又弥补了自然实验室受到时空限制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6.教学评价设计方法。评价能够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评价不仅具有鉴定区别、强化提高的功能,更具有诊断指导、反馈调节、激励促进、目标导向等功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当突出评价的多样化功能,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要以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作为前提,把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作为立足点,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而推进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齐颖亮,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6(1).
  [2]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等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内涵,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高效课堂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始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相继建设自己的地铁实训基地,大力开展地铁实训课程的培训,加强校企可作,以一带一路的思想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地铁实训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本地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概括出本地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探讨解决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依据,力求为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抛砖引玉,以此进一步推进小学英语的新改革。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笔者所在的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都开设了英语课。从理论角度看,外语学习开始得越早,效果越明显。但在我国目前现有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可以入党的论断,引起理论界的热烈讨论,现将其应注意把握问题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希望对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在我国全面的开展,高中英语教学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改革。而在一系列的改革当中,国家将“情感态度”列入了《英语课程标准》,这是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的重大突破。这一变化意味着作为高中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兼顾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培养成为贯穿于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一条红线,把教学内容的珍珠串联起来,以便起到助推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