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秩序”从自发到自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40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父母在孩子2、3岁时发现孩子有很多“刻板”的行为,如2岁的然然穿袜子一定先穿左脚,再穿右脚;2岁半的淘淘睡前一定要听妈妈讲故事再道晚安,否则就难以入睡;3岁的丫丫一定要求爸爸把香蕉皮扔进厨房间的垃圾桶,因为奶奶说过客厅里的垃圾桶只能装废纸等。其实,这些表现正说明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一、秩序敏感期是什么?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根据她的研究提出: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敏感时期,在某一个阶段,孩子会对外界某些事物产生超乎寻常的感受性,如对书写、对秩序等。到了敏感期就有可能发生敏感的变化,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其发展进程往往会发生突变,这些变化可能是“量变”,也可能是“质变”。
  孩子生来就有对秩序的要求,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即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如胎儿就会因母体的不适和情绪失调而产生躁动和不安;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儿童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蒙台梭利认为秩序的敏感期是1岁多到4岁左右,如把物品放在适当的位置,遵守规则,理解事物的时空关系,对生活中的各种物件进行分类并找出内在联系等。前文所讲的孩子们正处于这个时期,他们对动作发生的顺序、物品摆设的位置、生活的规则等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遇到挑战,他们就会感到迷惑、不安甚至焦虑。
  二、秩序敏感期对孩子有什么意义?
  热爱秩序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秩序感是孩子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
  智慧的发展起源于动作,孩子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慢慢协调自身的动作,主客体相互作用,形成秩序化的动作,对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次序、时间长短,以及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有所把握,并逐步内化,由感知觉运动向心理表象过渡,变为可逆的心理操作,慢慢形成分类、对比、序列等思维形式。如4岁的甜甜学习5的组成时,自己摆弄小棒操作,先拨出1根小棒,记下5可以分成1和4;接着拨出2根小棒,记下5可以分成2和3,以此类推,有顺序地操作和记录,不遗漏不重复,由此可见,秩序感激发了理智感,开启了智慧。
  秩序感源于孩子内心的某种结构或追求,对外的秩序感让他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认识了各种关系,发展了社会性,如对规则的认识,孩子很遵守成人制定的规则,并尽力维持这样的秩序关系,所以才会频频出现“告状”,这正是“求善”的表现,由道德感激发。随着孩子人际秩序的扩展和丰富,对规范行为、维持秩序的道德需求越自觉、越强烈,道德内化,人格就将得到不断地提升。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朦胧的秩序美感,如他们喜欢看规则的、对称的、动感的图形,喜欢听有节奏的声音。当一个和谐有序的物体发生改变时,孩子就会焦虑、不满,直至回复原状。当一个物体放错了位置,孩子会第一个发现,并将它物归原处,如淘淘每次排蜡笔时一定是按照同一色系摆在一起,她说这样才好看;玩钢琴时她也知道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按键才好听,要不然就是噪音。秩序感已经成为孩子基本的审美经验,它的发展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审美意境。
  三、如何让秩序从自发到自觉?
  秩序感潜藏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它表现为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误认为孩子被惯坏了,或者认为孩子故意找别扭,进而责骂、训斥,甚至压制孩子的情绪反应,这样不仅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妨碍孩子对标准、规则、美好的追求,还会扼杀孩子自律感的萌芽。
  首先,尊重秩序感的自然属性。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常常会做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成人应该意识到秩序敏感期的存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尝试着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则性的,我们就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要求,顺应其对秩序感的需要。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触动了原则,我们就要学会灵活处理,转移注意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者寻找替代品,切忌“镇压”。如果成人缺乏耐心和细心,不和孩子沟通,可能就会导致潜藏的秩序感被破坏。
  其次,创设有秩序的时空环境。秩序感的培养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在一日生活中尽量为孩子安排相对固定的生活规律,能够让孩子形成“预期”,使他们熟悉和了解接下来的活动,有一种秩序感和安全感。如和孩子共同制定生活时间表,明确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到什么点就做什么事。有些事甚至可以安排成仪式,如睡觉前,先洗澡、再讲故事、道晚安,关灯睡觉。告诉孩子各个场所的名字和功能,如卧室是睡觉的地方,客厅是玩耍和休闲的地方,书房是大家学习、工作的地方。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感受动植物的生长,领略四季的更迭,阅读、艺术欣赏中体味节奏、均衡、格式等,这些都能与孩子的身心活动节律达到深度和谐的交融与统一。同时鼓励孩子自己创造有秩序的环境,如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图书和玩具,自己种植、饲养、创作艺术作品等。这些有规律的生活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还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最后,重视亲子间的约定。约定是帮孩子建立秩序感的主要方式,这里的约定包括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以及成人答应孩子要完成的事情。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还处于成人控制和遵从阶段,在生活中、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良好行为规范的准则,如外出回家要和长辈打招呼,然后换鞋进门洗手;不要随手扔垃圾,垃圾要分类放进垃圾桶;物体用完要放回原处,收拾整齐;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推不挤;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外购物时要主动排队……一旦建立了和谐秩序的规则,孩子都是严格遵守的,这就需要成人做好“榜样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给孩子带来真实的秩序感。“言出必行”是对孩子内心秩序感的尊重,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敷衍,如妈妈答应今天接孩子,就一定要准时来接;爸爸答应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就一定要去。因为我们的“承诺”,孩子会谨记在心,焦急地等待着大人践行约定。如果的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履行约定,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理由,否则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不安全感,造成内部秩序的混乱。
  从自发到自觉会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刻板”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先要有原则和秩序,才懂得如何变通。孩子的内心,也是要先建立起各种秩序。当不可变的东西成为内心的需要后,可变的东西才能变成形式。那时,我们的孩子就能灵活把握变化的“度”。
  指导老师:季燕
其他文献
作者于1984年4月3日至7月3日考察了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现将该中心有关麦类资源整理、创新、异种属基田导入以及普通小麦育种等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摘 要: 文章立足于科学课程标准理念,深入分析了科学实验活动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动手实践的探究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实验动手能力。  关键词: 科学实验 探究实效 评价机制  教师运用动手实践为主的探究方式,重视科学实验活动,引发学生亲历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规律的发现、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实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实验课堂活动实效。  一、有效管理材料
摘 要: 现如今,对生命构成威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加强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化解危险的手段,尤其幼儿处在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弱,所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多种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自我保护能力 主要途径  幼儿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爱动、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等,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常薄弱,身体的平衡能力欠缺,
摘 要: 民间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承文化的需求,更是孩子本身对游戏的需要,如何将民间游戏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灵活创新地融合于现代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呢?作者结合实践阐述了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游戏教学 体育活动 民间游戏  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当今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遭遇极大的缺失与冷落。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并
94、95年度由于酒精行情看好,为缓解酒精生产原料紧张的局面、我公司从外国进口10000吨黑麦用于酒精生产,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生产,黑麦平均出酒率为51.5℅(折65。白酒计),理化指标甲醇
小班幼儿入园后,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孩子在园的进餐情况。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一群人照顾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才开学吃饭时有不会吃的、吃饭要人喂;习惯左手拿勺的;边吃边玩,饭撒的到处都是;挑食偏食的,等等。老师就发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家长都表示束手无策,甚至有家长说出一顿两顿不吃也没有关系,反正他饿极了也会吃之类的话。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小
期刊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新的作物栽培系统,诸多试验证明了该系统的优越性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南方草地农业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
对冬种黑麦草期间施肥管理对后作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麦草栽培期间的施肥是影响后作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所有种草区后作水稻生产的各种性状均优
“黑麦草胜黑穗病菌”(简称“草胜”)与印度胜黑穗病菌很难区分,研究表明:a.二者在孢子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形态特征方面相同或相近;b.二者在冬孢子萌发、次生担孢子繁殖和菌落生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