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和高校双方面共同培养,学校和教师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自身,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应有的努力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99-030
一、创造教育的中国发展现况
(一)创造教育的概念
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创造学的原理,采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新)素质的教育。
自20世纪初以来,创造教育(尤其是实用创造教育)愈加受到世界的重视。各国都积极发展创造教育机构、大力推广创造性课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迅速崛起都和创造教育的普及有着莫大的联系。
(二)创造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自陶行知、蔡元培等老一代教育家开始已经认识到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并切实地予以实施。陶行知不仅发表了《创造宣言》,还创办了在当时大名鼎鼎的育才学校一一该学校许多毕业生解放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陶行知独创的“解放小孩子的头脑、眼睛、嘴、时间、空间、双手”的“六大解放”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由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我国的创造教育再次起步的时间较晚、起点较低,直到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等才把创造学比较系统地引入了我国大陆。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的成立和1995年中国创造学会会刊《创造天地》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的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的发展由散兵游勇的状态进入了整体协作阶段。
(三)素质教育中创造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经历了极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其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尤具代表性的就是统治中国教育七百年的“八股文”。八股文作为对于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虽然早期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晚期因其严格的格律、步骤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终于在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退出了文学领域。
现今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的,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素质教育作为今后的主流教育方式。包含有众多要素,如情感要素、信息素养、道德培养等,各种观点对于素质教育具体包含的要素分类并不一致,但绝大多数观点都一致认为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及其关键的一环。
创造活动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每一次伟大的创新都标志着社会某个方面的重大变革。如三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由此可见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创造教育担负着提高下一代创造力,使其成为国家和民族飞跃基石的使命。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社会的承认和奖励能给立志于创造发明的大学生以继续进行创造活动的动机,并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做出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训练和机会;
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2、增强教师责任心,发挥其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不但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备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其次,教师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教学工作和学生负责。教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对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自主择业等教学环节和成长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
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掌握某专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水平:
(2)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水平:
(3)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勇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用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99-030
一、创造教育的中国发展现况
(一)创造教育的概念
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创造学的原理,采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新)素质的教育。
自20世纪初以来,创造教育(尤其是实用创造教育)愈加受到世界的重视。各国都积极发展创造教育机构、大力推广创造性课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迅速崛起都和创造教育的普及有着莫大的联系。
(二)创造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自陶行知、蔡元培等老一代教育家开始已经认识到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并切实地予以实施。陶行知不仅发表了《创造宣言》,还创办了在当时大名鼎鼎的育才学校一一该学校许多毕业生解放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陶行知独创的“解放小孩子的头脑、眼睛、嘴、时间、空间、双手”的“六大解放”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由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我国的创造教育再次起步的时间较晚、起点较低,直到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等才把创造学比较系统地引入了我国大陆。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的成立和1995年中国创造学会会刊《创造天地》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的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的发展由散兵游勇的状态进入了整体协作阶段。
(三)素质教育中创造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经历了极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其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尤具代表性的就是统治中国教育七百年的“八股文”。八股文作为对于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虽然早期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晚期因其严格的格律、步骤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终于在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退出了文学领域。
现今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的,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素质教育作为今后的主流教育方式。包含有众多要素,如情感要素、信息素养、道德培养等,各种观点对于素质教育具体包含的要素分类并不一致,但绝大多数观点都一致认为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及其关键的一环。
创造活动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每一次伟大的创新都标志着社会某个方面的重大变革。如三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由此可见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创造教育担负着提高下一代创造力,使其成为国家和民族飞跃基石的使命。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社会的承认和奖励能给立志于创造发明的大学生以继续进行创造活动的动机,并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做出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训练和机会;
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2、增强教师责任心,发挥其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不但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备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其次,教师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教学工作和学生负责。教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对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自主择业等教学环节和成长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
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掌握某专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水平:
(2)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水平:
(3)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勇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用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