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那么语文教学更应该栖息在诗意的大地上,想象着走进教育的诗境,思考着承载知识的教育该如何让“人文阳光”朗照学生的一生。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一谈。
  一、课堂上从教材中感知感悟
  应该承认,现在的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正因如此,被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有反映自然和人性美的,有闪现意趣和天真的,也有蕴含哲理和为人之道的。它们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闪烁着经久不息的人文光辉。我总是高潮带着孩子们走进课文描述的美好境界,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阅读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有机地加以整合。从而将学生的理解感悟由错误引向深刻,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激情的、新颖的、放纵的、自由的生命历程。
  例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有两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铿铿有力。2语言运用的技巧:运用比喻说理。3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②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③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⑧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⑨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⑩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4比喻的作用: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5作者的情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说一说,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间,学生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3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4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通过上面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二、课堂外从优秀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精神的支撑,决定了一个人或一桩事业的价值和高度。学生应该具有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并且笼罩着一种高屋建瓴式的变化精神,去领略“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好:“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的自由之中,活在诗歌与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和热爱的生活之中,定然会活得更舒服些。”所以我们要营造一汪淋浴心灵的文化深潭,让学生沉醉其间,使学生神清气爽,让学生有可能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发愤图强,乐无忘忧。惟此我们才能切实地融合学生的精神视界和创造视界。
  《杨修之死》是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小说情节连贯,内容易于理解,学生多读几遍就能理解,于是我大胆尝试教学:让学生在读文中想像,在想像中表演,从而在表演中理解。接着我向学生讲述“杨修之死”后的两个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随即我向他们推荐了《三国演义》,当天晚上,有这部书的同学回家都看了,第二天又拿到学校继续看……
其他文献
目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中学阶段教育中显得越来越迫切。就语文教学来说,就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以文表情”的特长,用浓郁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积极性。  1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真善美。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和能力的训练者,而且是整个语文活动的
期刊
新课改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也不愿接受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激情满怀,热情奔放,需要张扬个性,渴望自主,我校“四学”课堂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设了空间,提供了平台。而发展性教育理论犹如一泓汩汩的源头,为我校的清渠注入了潺潺的活水,使我校教学焕然一新。那么“四学”课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设计以学定教的
期刊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根据儿童爱动、爱唱、好奇的心理特点及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事物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拼音教学中宜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及良好的情境中,认识和掌握汉语拼音字母。  一、编儿歌、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单韵母“a、o、e,”时可用这样的儿歌;圆圆脸蛋
期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讲授古代诗文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厌烦情绪明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古诗文生硬死板,咬文嚼字,理解起来有难度,应用时又无从下手,毫无乐趣可言。对此,我也想过很多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但是如果想要学生达到入其境,明其理,用其说的境界。经过几年的尝试,我认为“情境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是最好的。  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
期刊
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富于想象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识字,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个快乐的事,识字是件有趣的事,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添加“快乐元素”,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深切感受到游戏的快乐、阅读的快乐、互助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让识字认读成为快乐的事情。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要认识2000左右的字,显然要求教师尽快地“授之以渔”,有了兴趣识字教学就轻松得多了。为了
期刊
去年有幸聆听了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作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颇受启发,郑教授提出了素质教育即全人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人,而健康的人应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全人教育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强的
期刊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困惑: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90后,可在他们的作文中却很难找到“文如其人”的感觉。“僵硬”、“空洞”、“千篇一律”取代了聪慧、深刻、个性鲜明。面对着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我们与学生同样疲惫不堪。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在六年的教学积累中,我渐渐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有害的“定势现象”正在学生作文中快速漫延,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
期刊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是人的内在需求,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当代教育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的精髓,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握发展性教育功能  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改革及教学活动的进行发挥着重要的导向、调控作用,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是现代教学观念,是对教学功能、目标、对象、结构、过程及形成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教育要实现发展,不
期刊
教师的职业发展,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此时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情感”因素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姐姐就职于公主岭市站前小学,她也是一名老师,她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如何做一名能够热爱学生的老师。姐姐第一年当班主
期刊
在教学交流中,老师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做好作文教学,学生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学生则反映作文无话可写,作文课枯燥无味。而新课标中对不同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也有如下要求:第一学段提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则提出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第三学段则提出学生能自主运用写作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从让学生喜欢做起。  一、化难为易、变空洞为具体,让学生乐写  1化难为易。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