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始末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战时期较长一段时间内,重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陪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曾于1932年迁都洛阳,并将其定为“行都”,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日军兵临城下,国民政府被迫“搬家”
  
  1932年1月,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同时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并作出战斗准备,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
  日军兵临城下,蒋介石、汪精卫和宋子文等极力主张迁都,以避免被日本逼迫签订城下之盟。
  1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长汪精卫联合签署了《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宣布“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威胁起见,已决定移驻洛阳办公”。
  次日,汪精卫在河南开封联欢社讲演时,又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暂移洛阳办公的原因。
  2月2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为国民政府及中央迁移洛阳办公通电》,在同意中央党部和政府迁移洛阳的同时,电邀常务委员会及执监委员同行。
  实际上,从1月30日起,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各机关即陆续迁往洛阳办公了,中央大员中除军政部长何应钦、外交部长罗文干、实业部长陈公博和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等留下善后外,其余1000余人均在林森和汪精卫的率领下北上。但为便于处理有关政务,国民政府各院部会等都在南京设立了办事处。
  
  经过反复斟酌,“五选一”圈定洛阳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并排除了北平、武汉、西安和重庆四地的。
  当时日军刚刚占领东三省,处于“三八大盖”枪口直接威胁下的北平形势比南京好不到哪儿去,自然被排除掉了;武汉当时也处在游弋于长江上的日舰炮火之下,并处于红军根据地包围之中,当然也被排除;西安则因为当时陇海铁路还未修到那里,陆路交通不便而被排除;重庆尽管比较适合作为战时国都和民族复兴基地,但当时四川还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国民政府的统治势力还未深入,所以也被排除。
  洛阳则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15朝古都的历史底蕴,特别是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统治时期的大力开发,通有铁路、建有机场,市容也大有改观,最终被选定为行都。
  
  “蒋委员长”一称由洛阳而来
  
  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迁洛后,各机关因陋就简,分驻在当时洛阳的西工及城关各处。
  洛阳虽然经过了近代的发展,但比起江南的首都,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如缺乏电灯设备、缺少交通工具,洋楼、地板和新式马桶、西式大餐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刚刚掌权的中央大员和“革命新贵”们而言是比较痛苦的。因此,10个月后,形势稍有好转,这些人便迫不及待地返回南京了。
  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在洛阳10个月期间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大事:头件大事是1932年3月1日至6日,在洛阳西工中央党部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会议通过了《施政方针案》和《对于东北事件之决议案》,特别是通过了《关于军事委员会案》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并经过汪精卫提议,由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也是“蒋委员长”一称的由来。
  第二件事是4月7日至12日,在西工原吴佩孚广寒宫召开了国难会议。这次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出面,召集各民主党派、各地区、各行业人士共商国事的会议,开幕时共出席代表144人,会议期间不仅听取了汪精卫作的政府报告、讨论了当局提出的“御侮、救灾、绥靖各事宜”,而且还提出不少有关政治改革及实业建设方面的方案,颇有几分“政治协商”的味道。会议最后通过了《国难会议宣言》,对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国民党制定长期抗战政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0个月时间,国民党给洛阳留下了什么
  
  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国民政府以对日妥协换取了暂时的和平,日军对南京的威胁也暂时解除。于是,5月30日,蒋介石率党政军大员返回首都南京,11月29日,国民政府发布《自洛阳还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正式迁回南京,并举行了还都典礼。
  迁都洛阳虽然时间不长,在近代史上影响也不是很大,但有其正负两面的作用。
  这次迁都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淞沪抗战。迁都虽然确保了政府的安全,但政府的逃跑却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第19路军在上海的作战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这次迁都使国民党政府暂时度过了一次危机,也使得蒋介石有精力公开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全力展开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
  这次迁都促进了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开发,也刺激了洛阳学生、工人运动的发展。■
其他文献
总布胡同坐落在北京东单北大街,是一条老胡同,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叫它“总布胡同”,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曾设在这条胡同,后来可能是“总捕”这名儿不好听,所以后来改叫“总铺”胡同;又一种说法是因为总铺衙门就设在这条胡同里而得名。总铺,即总甲理事之所。总铺胡同当为附近各胡同各铺的总甲所在。后在乾隆时整顿地名,“总铺”胡同改叫“总部”胡同。清末宣统年间,改叫“
期刊
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不少风趣幽默,妙趣天成的批语,读来意味盎然,兴味无穷。    一  清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卷子中有一道题,其中一句话引自《诗经·秦誓》“昧昧我思之”(“昧昧”在此作沉思状讲),一考生将其误写成“妹妹我思之”。阅卷考官又好气又好笑,遂在其句旁批写:“哥哥你错了。”    二  相传李鸿章有一远房亲戚,此人不学无术,却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有一年他去参加考试,结果半天竟未答上一题,无
期刊
当查理一世的头颅被砍下来的时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正对明王朝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但后者并没有改变封建专制制度,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    查理一世(1600-1649年),英国和爱尔兰国王,是斯图亚特王朝开始者詹姆斯一世的继承人。25岁登基,在位24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由国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引发的。英
期刊
青精饭  青精饭最早载于《岁时广记》卷十五的《零陵总记》。“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
期刊
以前曾听说,中国队出国比赛,饭菜不合口味,只好带上几百个方便面。那味道当然是地道中国,或许是“康师傅”,这个牌子响,以致不少人以为它就是方便面的本家。其实,方便面是日本人的发明,甚至自诩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最近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了一本书,叫《发明戏法面条的故事》,作者安藤百福就是那位发明家。  方便面(快餐面),日本的商品名称是“即席中华面”。面条,据说是宋代到中国取经的和尚带回日本的,细
期刊
天下事,纵使是偶然发生的,往往也无独有偶:  就在西安事变发生两年后的1938年,德国也发生了一桩类似的德国版“西安事变”。事缘1938年间,希特勒正在中欧准备入侵捷克,制造欧洲大战的危机。那时有见识、有谋略的德意志第三共和国中的政治家和高级将领们,很多都想对这个失去理智、四面为敌的疯人希特勒加以抑制。由于希氏及其一小撮纳粹党徒不可以理喻,他们乃企图逮捕希特勒,另组军政府,然后执行比较有理性而合乎
期刊
贺龙自幼喜好抱打不平,做事光明磊落,参加红军后更是嫉恶如仇,为党和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荣登共和国元帅之列。行伍出身的贺龙虽铁血刚硬,精于行军布阵,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其“另外一面”,从他给子女们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一二。    “迫击炮”贺捷生    1935年11月1日,当贺龙正在前线随红二方面军浴血奋战时,他的大女儿降生在湖南桑植县冯家坳一户农家,王震急忙将这个好消息拍电报发给了贺龙。  因为电
期刊
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戴季英这个名字已经相当陌生了。其实,在我党历史上,戴季英曾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此人在建国后被打入另册,从此淡出了政治生涯。    一、领导黄麻起义,开创鄂豫边    1907年2月,戴季英出生于湖北黄安县松树岗镇一个地主家庭。成年后先后就读于武汉启黄中学、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较早地接触
期刊
世界上有一些城镇,因为地理位置,当地风俗、习惯、爱好、法律等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多时镇   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叫“圣诞老人镇”。由于它正好跨越美国两大时区,当地的市政厅、学校、邮局实施中部慢时间,医院、木材厂执行东部快时间,在一个家庭可能造成孩子按中部时间上学,父母则需要按东部时间上班,家中得有两个钟表来协调生活。而到夏季来临,人们还得把表拨快一小时。     象棋镇   
期刊
“笆笆门对笆笆门,板板门对板板门”,多年来,四川劳动人民创制了不少“下里巴人”的食品来供广大中下层市民享用。這些少而精、美而廉的食品,赢得了群众,打出了名气,成为旧成都风情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肠肠儿粉沿街卖    晨风中,暮霭里,一股股混合着鲜猪杂、花生浆、花椒等香味的气息在弥漫着。循着香味望去,一盏“满堂红”的油壶子的灯光罩在一团团乳白色的蒸汽里,影影绰绰地有好些人在晃动着。剁剁剁,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