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们也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然而也正因为这无忧无虑的好日子逐步养成了小学生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劳动意识慢慢淡化,甚至于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脾性。大多数孩子,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得靠父母倒。更有甚者,父母不在家,他们在家中就会挨饿。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担负起这种教育的责任。那么,应该怎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小学生都会视为楷模,诚心仿效。因此,如果教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在学生中享有威信,就会对学生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不怕脏不怕累,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在劳动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会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看谁干得又快又好。劳动习惯正是在这样一些充满友谊和情爱、共同和困难做斗争的劳动中,悄然养成的。
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件事能否很好地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技能上的不熟练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接近完美,但如果在意识上得不到重视,即使潜力再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就得先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课和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一系列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如:“劳动最光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谁做得更好”等。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每一个人都应该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要动手劳动。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后,学生的劳动态度自然会发生转变,也就更乐意劳动,主动去享受劳动的快乐。
三、从小事抓起,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责无旁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什么都想尝试,很想模仿大人的劳动。对孩子感兴趣的,又是努力一下就能成功的劳动是孩子最愿干的事。如当孩子看见父母洗衣服,搓出肥皂泡很有趣时,家长可以教孩子怎样洗,并让他们动手洗自己的手帕、红领巾和袜子等。当孩子看见大人扫地感兴趣时,家长可以教他怎样扫地才会扫干净。当孩子对上街买东西感到很神秘又愿去尝试时,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去买点油、盐、酱、醋等零星东西,并可以教孩子算数、付钱。
做家长的特别要注意,切忌在孩子喜欢做家务事时泼冷水,比如说一些使孩子扫兴的话,“好了,好了,越帮越忙,手帕没洗干净,衣服倒给弄脏了。”这样会把孩子愿意劳动的积极性给打消了。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开头要教孩子方法,鼓励孩子干好来;事情做完后,要检查并给予评价,以表扬为主,允许失败,并要帮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要为孩子参加劳动而感到高兴,这样孩子的劳动热情才能持久。
为了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班会活动时间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序列化的劳动技能训练,如“系鞋带比赛”“整理书桌比赛”等等,因为有同龄伙伴的参与,孩子们自然兴致勃勃,谁都想成为别人观摩学习的榜样。当然还可以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三·八节我为妈妈送礼物”“巧手装扮我们的教室”等。独特的活动会给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应该成立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同时应注意加强与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联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农民劳动现场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劳动项目,还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
五、家校协作,双管齐下,争取教育的合力
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培训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耐心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像铺床叠被,洗袜子、洗手绢,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应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家务劳动的记录,教师及时检查、评价,争取家校的教育合力,双管齐下,共同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从小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劳动,并在劳动中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小学生都会视为楷模,诚心仿效。因此,如果教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在学生中享有威信,就会对学生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不怕脏不怕累,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在劳动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会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看谁干得又快又好。劳动习惯正是在这样一些充满友谊和情爱、共同和困难做斗争的劳动中,悄然养成的。
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件事能否很好地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技能上的不熟练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接近完美,但如果在意识上得不到重视,即使潜力再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就得先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课和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一系列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如:“劳动最光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谁做得更好”等。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每一个人都应该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要动手劳动。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后,学生的劳动态度自然会发生转变,也就更乐意劳动,主动去享受劳动的快乐。
三、从小事抓起,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责无旁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什么都想尝试,很想模仿大人的劳动。对孩子感兴趣的,又是努力一下就能成功的劳动是孩子最愿干的事。如当孩子看见父母洗衣服,搓出肥皂泡很有趣时,家长可以教孩子怎样洗,并让他们动手洗自己的手帕、红领巾和袜子等。当孩子看见大人扫地感兴趣时,家长可以教他怎样扫地才会扫干净。当孩子对上街买东西感到很神秘又愿去尝试时,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去买点油、盐、酱、醋等零星东西,并可以教孩子算数、付钱。
做家长的特别要注意,切忌在孩子喜欢做家务事时泼冷水,比如说一些使孩子扫兴的话,“好了,好了,越帮越忙,手帕没洗干净,衣服倒给弄脏了。”这样会把孩子愿意劳动的积极性给打消了。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开头要教孩子方法,鼓励孩子干好来;事情做完后,要检查并给予评价,以表扬为主,允许失败,并要帮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要为孩子参加劳动而感到高兴,这样孩子的劳动热情才能持久。
为了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班会活动时间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序列化的劳动技能训练,如“系鞋带比赛”“整理书桌比赛”等等,因为有同龄伙伴的参与,孩子们自然兴致勃勃,谁都想成为别人观摩学习的榜样。当然还可以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三·八节我为妈妈送礼物”“巧手装扮我们的教室”等。独特的活动会给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应该成立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同时应注意加强与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联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农民劳动现场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劳动项目,还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
五、家校协作,双管齐下,争取教育的合力
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培训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耐心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像铺床叠被,洗袜子、洗手绢,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应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家务劳动的记录,教师及时检查、评价,争取家校的教育合力,双管齐下,共同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从小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劳动,并在劳动中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