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模仿和记忆,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如何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操作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是数学教学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提高 数学 动手实践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关于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缺乏的成因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第32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年会上有80%以上的课有学生操作和实践活动,浙江省10节展示课100%有学生操作和实践活动。然而,目前对这个问题只是停留在提出部分的实践措施,一味的提出这些活动的优越性,实际上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动手实践仅仅是走过场。
动手实践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小学生刚开始面临问题时,并不知道选择何种解题策略,即使想“动手实践”也常苦于不知道怎么做;而且做也不是万能的,做的结果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产生偏差。因此,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并经常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时刻关注学生“实践”的过程,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及时认清实践中出现的假象,校正出现的误差,从而少走弯路,解决问题。随着动手经验的积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应该也完全可以主动运用类比、推理等策略解决问题,以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目前,国内外就这方面的研究不少,特别是国内一些数学专家基于“动手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就小学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苏教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的对策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儿童通过画、折、剪、摆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观感受,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
“认知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我们通过组织形式多种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验数学思想,并主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寻找生活中的加减乘除法;用图画、语言、算式、实例等描述除法的不同应用、讲数学故事、当错题医生、每天与家长就一个问题进行数学谈论、设计购物与租车方案等等,通过参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不由自主地对计算方法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乐于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尤其在2—4年级的实验班进行了做“数学日记”的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学生把“数学日记”作为自己感悟数学、应用数学、表达观点的平台,将自己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策略选择尽情地展现出来,从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表面的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发展到对所学知识内化应用,进而引发为对规律的探索、对数学本质的领悟,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讲,这也是一个从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外部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提高 数学 动手实践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关于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缺乏的成因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第32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年会上有80%以上的课有学生操作和实践活动,浙江省10节展示课100%有学生操作和实践活动。然而,目前对这个问题只是停留在提出部分的实践措施,一味的提出这些活动的优越性,实际上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动手实践仅仅是走过场。
动手实践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小学生刚开始面临问题时,并不知道选择何种解题策略,即使想“动手实践”也常苦于不知道怎么做;而且做也不是万能的,做的结果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产生偏差。因此,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并经常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时刻关注学生“实践”的过程,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及时认清实践中出现的假象,校正出现的误差,从而少走弯路,解决问题。随着动手经验的积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应该也完全可以主动运用类比、推理等策略解决问题,以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目前,国内外就这方面的研究不少,特别是国内一些数学专家基于“动手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就小学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苏教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的对策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儿童通过画、折、剪、摆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观感受,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
“认知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我们通过组织形式多种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验数学思想,并主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寻找生活中的加减乘除法;用图画、语言、算式、实例等描述除法的不同应用、讲数学故事、当错题医生、每天与家长就一个问题进行数学谈论、设计购物与租车方案等等,通过参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不由自主地对计算方法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乐于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尤其在2—4年级的实验班进行了做“数学日记”的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学生把“数学日记”作为自己感悟数学、应用数学、表达观点的平台,将自己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策略选择尽情地展现出来,从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表面的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发展到对所学知识内化应用,进而引发为对规律的探索、对数学本质的领悟,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讲,这也是一个从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外部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