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餐馆倚靠在托伦斯河畔,轻巧优雅,犹如蜻蜓。在露台上喝完一杯开胃酒,我们走进餐馆内落座,准备品尝一些澳大利亚土特产。
菜单上有甜美的沙漠蜜桃,野莓调味酱,鳄鱼鱼饼。最让我兴奋的,莫过于袋鼠!
头盘,我们点了红润、甜美的袋鼠腊肉;大菜是混合烧烤,其中包括一大块袋鼠扒。烤至半熟,精瘦,口感鲜嫩,让我联想起鹿肉。
和其他许多到澳大利亚来的外国厨师一样,我非常希望能品尝一些当地独一无二的土特产品。但是,我最盼望的是能吃上袋鼠肉。
我知道,袋鼠肉可圈可点之处非常多。袋鼠是放养的,袋鼠肉脂肪含量低、富含铁。再说货源充足,不存在可持续性问题。听上去真像是最完美的澳大利亚料理,不过我很快就发现,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拒绝吃袋鼠。
抵达阿德莱德第一天,我四处寻觅,走了许多家餐馆也没看到袋鼠肉。我去过的包括希腊餐馆、韩国餐馆、中国餐馆、阿富汗餐馆,可以说是澳大利亚饮食文化多元的写照。不过,这些餐馆的菜单却“顽固不化”,袋鼠肉只字未提。
唯一提供袋鼠肉的是托伦斯河畔的那家餐馆:红赭石烧烤店。这家餐馆专营土特食品,不过顾客大多是外地人。
我在阿德莱德和悉尼所接触过的大多数澳大利亚人都说,吃袋鼠肉感觉太怪。一位年轻的女士解释到,这是国家的标志。她承认,家里买过袋鼠肉,用来喂猫仔。
所有的人都提到了上世纪60年代风靡全澳的电视连续剧《袋鼠Skippy》。电视剧让澳大利亚人相信,袋鼠太可爱、绝对不能上餐桌。
一位厨师告诉我,吃袋鼠就像吃斑比——迪斯尼影片中那头长着一对天真无邪大眼睛的小鹿。
过去,吃袋鼠肉更加普遍。澳大利亚的原住人一向就吃。在他们看来,肥美的袋鼠尾,整个儿放进火堆里烧烤,特别好吃。
早期的欧洲定居者出于必要也吃袋鼠肉,许多人后来也学会了赏识与鹿肉、牛肉口感、味道并没有太大差别的袋鼠肉。
历史学家芭芭拉·桑迪奇说,直到上世纪30年代,烹饪书中还经常可以看到袋鼠菜谱。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的扩展,袋鼠肉和其他一些所谓的丛林食物才逐渐失宠。
虽然澳大利亚还有几个吃袋鼠的人,但是,70%以上的袋鼠肉都用于出口,目的地主要是俄罗斯。剩余的主要用于制作宠物食品,或者提供给接待游客的餐馆。
现在,一些前卫厨师又在试图鼓励澳大利亚人吃袋鼠,至少,试一试袋鼠那个体型更娇小的表弟——小袋鼠(wallaby)。
其中一位厨师就是开中餐馆的邝凯丽。她请我到厨房来餐馆,做了一盘红烧小袋鼠尾配土产水果,还有一盘豉椒炒小袋鼠里脊。
小袋鼠尾如同澳大利亚牛尾一样,入口即化、芳香四溢;里脊名不虚传,质嫩爽口,野味十足,令我想起鸽子的胸脯肉。
袋鼠也好,小袋鼠也好,肉的味道、口感绝对没有任何怪异之处。不过,澳大利亚人对品尝这种货源最充足的肉存在感情障碍,并不特别令人惊讶。
在我看来,这也诠释着人类择食非常深奥的非理性。
比如说,大多数西方人吃小虾米但却不吃昆虫;吃猪肉但不吃狗肉;吃牛肉但不吃马肉。
不过,专家告诫我们,面对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挑战自己的成见。联合国还提倡,昆虫是可持续的蛋白质来源。也许有朝一日,澳大利亚人吃晚餐的时候,会再次享用一碗袋鼠汤。(编辑/唐馨)
菜单上有甜美的沙漠蜜桃,野莓调味酱,鳄鱼鱼饼。最让我兴奋的,莫过于袋鼠!
头盘,我们点了红润、甜美的袋鼠腊肉;大菜是混合烧烤,其中包括一大块袋鼠扒。烤至半熟,精瘦,口感鲜嫩,让我联想起鹿肉。
和其他许多到澳大利亚来的外国厨师一样,我非常希望能品尝一些当地独一无二的土特产品。但是,我最盼望的是能吃上袋鼠肉。
我知道,袋鼠肉可圈可点之处非常多。袋鼠是放养的,袋鼠肉脂肪含量低、富含铁。再说货源充足,不存在可持续性问题。听上去真像是最完美的澳大利亚料理,不过我很快就发现,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拒绝吃袋鼠。
抵达阿德莱德第一天,我四处寻觅,走了许多家餐馆也没看到袋鼠肉。我去过的包括希腊餐馆、韩国餐馆、中国餐馆、阿富汗餐馆,可以说是澳大利亚饮食文化多元的写照。不过,这些餐馆的菜单却“顽固不化”,袋鼠肉只字未提。
唯一提供袋鼠肉的是托伦斯河畔的那家餐馆:红赭石烧烤店。这家餐馆专营土特食品,不过顾客大多是外地人。
我在阿德莱德和悉尼所接触过的大多数澳大利亚人都说,吃袋鼠肉感觉太怪。一位年轻的女士解释到,这是国家的标志。她承认,家里买过袋鼠肉,用来喂猫仔。
所有的人都提到了上世纪60年代风靡全澳的电视连续剧《袋鼠Skippy》。电视剧让澳大利亚人相信,袋鼠太可爱、绝对不能上餐桌。
一位厨师告诉我,吃袋鼠就像吃斑比——迪斯尼影片中那头长着一对天真无邪大眼睛的小鹿。
过去,吃袋鼠肉更加普遍。澳大利亚的原住人一向就吃。在他们看来,肥美的袋鼠尾,整个儿放进火堆里烧烤,特别好吃。
早期的欧洲定居者出于必要也吃袋鼠肉,许多人后来也学会了赏识与鹿肉、牛肉口感、味道并没有太大差别的袋鼠肉。
历史学家芭芭拉·桑迪奇说,直到上世纪30年代,烹饪书中还经常可以看到袋鼠菜谱。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的扩展,袋鼠肉和其他一些所谓的丛林食物才逐渐失宠。
虽然澳大利亚还有几个吃袋鼠的人,但是,70%以上的袋鼠肉都用于出口,目的地主要是俄罗斯。剩余的主要用于制作宠物食品,或者提供给接待游客的餐馆。
现在,一些前卫厨师又在试图鼓励澳大利亚人吃袋鼠,至少,试一试袋鼠那个体型更娇小的表弟——小袋鼠(wallaby)。
其中一位厨师就是开中餐馆的邝凯丽。她请我到厨房来餐馆,做了一盘红烧小袋鼠尾配土产水果,还有一盘豉椒炒小袋鼠里脊。
小袋鼠尾如同澳大利亚牛尾一样,入口即化、芳香四溢;里脊名不虚传,质嫩爽口,野味十足,令我想起鸽子的胸脯肉。
袋鼠也好,小袋鼠也好,肉的味道、口感绝对没有任何怪异之处。不过,澳大利亚人对品尝这种货源最充足的肉存在感情障碍,并不特别令人惊讶。
在我看来,这也诠释着人类择食非常深奥的非理性。
比如说,大多数西方人吃小虾米但却不吃昆虫;吃猪肉但不吃狗肉;吃牛肉但不吃马肉。
不过,专家告诫我们,面对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挑战自己的成见。联合国还提倡,昆虫是可持续的蛋白质来源。也许有朝一日,澳大利亚人吃晚餐的时候,会再次享用一碗袋鼠汤。(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