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吉祥婴戏图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i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人一向十分重视儿童的培养,在儿童身上,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是指以表现儿童生活为内容的美术,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细腻地表现了古代儿童多方面的生活,诸如游戏、学习和劳动等,广泛表现于民俗、文化、艺术、工艺等。自古以来,以儿童为题材的艺术品有着自身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构成了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儿童美术世界。
  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被称为“婴戏图”或“戏婴图”。婴戏图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偏爱,究其原因,这与人们所共有的爱子之情及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产生的那种独特的审美趣味有关。
  | 自宋一代颇讨彩 |
  儿童形象很早就出现在美术作品中。战国时代,儿童已成为我国美术的表现对象之一,但其形象并不明显,属于陪衬角色。南北朝时期,婴戏图在一些墓室壁画中开始出现,一般起到表现故事情节或烘托气氛的作用,画法具有汉画古拙幼稚的痕迹。而到了唐代,儿童在社会中的影响逐渐扩大,科举上设置了“童子科”,还出现了不少生动的儿童文学名篇。盛唐画家张萱是画史记载中最早的一位擅画儿童的画家,《历代名画记》称他“好画妇女、婴儿”,文献资料记载张萱所画儿童,身体比例更准确合理,面部造型更真实生动,行为态度更符合儿童的身份和心理特点。
  而宋代则是婴戏图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创作景象,画家之多、作品之多、取材之广、技巧之高、影响之大,均为唐代所不能比拟的。当时,人们对儿童的重视,也是促进婴戏图发展和儿童题材大量运用的重要原因。宋代京城各郡设有官办的儿童保护机构——“慈幼局”,人们认为儿童是吉祥的象征,能驱灾降福。所以,不论宫廷还是民间许多庆祝、宗教、祭祀活动都要有儿童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婴戏图的兴盛。
  宋朝善画婴童的,最著名者要数苏汉臣了。他在宣和年间受任画院待诏,绍兴年间重入画院复职,精于道释画与人物画,尤其擅长描绘婴孩。据称他画的婴孩“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秋庭戏婴图》就是苏汉臣的代表作。此外,描绘荷担或推车载百货沿村叫卖的货郎题材,也常现儿童踪影。李嵩《市担婴戏图》是货郎题材中最为人熟知赞叹的作品,画面中货郎与其肩担上五百件各色货品、哺乳村妇与六位婴孩,其丰富与详尽令人咋舌。
  总体而言,宋代的婴戏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已能广泛、深入、细致、具体地表现出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活动中的儿童不同神态,注重人物不同的神情特征。
  元代并没有出现专作婴戏图的艺术家。婴戏图十分少见,其内容、技法和风格基本承袭宋人的范式。到了明清,随着宫廷绘画的恢复,传统的婴戏图一度复兴,在宫廷中出现了一批专擅婴戏图的名家,如金廷标、姚文翰、丁云鹏,作品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工笔写实面貌,也有新创的水墨写意画法,作品数量日益增多。
  | 器中童趣欢乐多 |
  婴戏图装饰在器物上的流行,最迟可溯至唐代,长沙窑产品中就已有持莲花、着飘带的小孩,可能是取材自佛教净土信仰里的母题。另外,唐代開始出现了隐含吉祥意义的儿童纹,借用儿童形象来表达多子多孙的愿望或吉祥含义的做法。至宋代,一些生活化的婴戏图装饰广泛流行,有时与莲花纹混用,带有“连生贵子”等吉祥含义;在更多的情况下,许多婴戏图被单纯地用来赋予朴质可爱的趣味。
  婴戏图在陶瓷器上的运用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一些民窑都乐于用“婴戏图”装饰器物,以增强淳厚朴实的韵味。磁州窑生产的婴戏图瓷枕以朴质的趣味闻名于世,如童子牧鸭枕,枕面画一儿童肩扛荷叶前行,雏鸭追随其后,恰以放鸭归来,极富生活情趣。
  宋代以后,婴戏图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儿童现实生活的题材相对减少,而富于吉祥意义的婴戏图大量增加,大量运用在陶瓷、玉器、漆器、织绣等工艺美术作品中,尤其是木板年画中,普遍运用儿童吉祥图,被称之为“娃娃画”。
  明清时期,单纯以表现儿童生活的工艺装饰纹样还大量存在,只不过已带有程式化的倾向,并逐渐与儿童吉祥图案相融合。在工艺美术中,特别是陶瓷大量使用婴戏图装饰,图案多画的也是儿童生活。譬如,清乾隆珐琅彩婴戏双连瓶腹部为白地彩绘婴戏纹两组: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四婴中一婴骑羊,一婴手持画卷,还有手持梅花及灵芝,寓意“三羊开泰”,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一年吉利之象征;另一组画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婴抱瓶,瓶口中飞着五蝠,寓意“福在眼前”,其他婴孩形态各异,表现出一组欢乐的场面,寓意“多子多福”。
  | 吉祥寓意纳多福 |
  吉祥如意,福寿康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从表现手法来看,传世吉祥图的形成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关,受到各种思想和民间信仰的影响。
  这种观念在宋代就已流行。譬如,苏汉臣《长春百子图》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一幅吉祥图。描绘春夏秋冬四时,百童陶醉于荡秋千、骑木马、下棋、捉鸟、钓鱼、划船、采荷花、扑蝴蝶、斗蟋蟀等游戏的情景。户外庭院,四季景色分明,孩童尽兴玩耍。卷之前后各以桃花、松树来代表春季,再加以画桃、莲、桂、梅等四种吉祥花,有“四季平安、万代长春”之意,因此得“长春”之名。“百”是祥瑞圆满的表征,“百子”则为“多子多福”之意。
  吉祥图案主要是在隐含吉祥意义,因此身旁出现以吉祥的事物来陪衬,于是儿童的主题成了捉福气(蝠)、玩金鱼(金玉)、逗弄狮子(太师少师)、带着磬(吉庆)、舞弄金钱等游戏或装饰,主要表现喜乐祥福的寓意。
  婴戏图被大量运用,大多用作传达吉祥寓意,借儿童的形象来达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希望多子多孙,包括祝贺生子生孙。题材有连生贵子、五子爱莲、麒麟送子、百子图等。其二是希望子孙幸福,题材有五子夺魁、五子登科、子孙平安、九子斗蟋蟀等。其三是希望全家幸福,驱邪祈吉。题材有金玉满堂、四季平安等。
  民间在形象塑造方面还流传有这样的口诀:“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是工艺美术中儿童吉祥图的人物造型原则。因此,画工们在创作中一般要塑造秀美、富态的形象,突出儿童形象的吉利、喜庆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都比较概括,常常只勾勒出形体轮廓,而细部则稍加渲染,不事雕琢,大都比较夸张,秀美的细眉杏眼,身材纤巧,益觉妩媚,富态的阔鼻牙口,四肢圆胖,更是福相。
  总之,历代婴戏图通过民间、宫廷和文人画家们的辛勤创造,以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千百年来,婴戏图以其特有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世代流传,千古播扬。
其他文献
传统文人画内敛蕴藉,富有书卷气,耐人寻味。尤其是花鸟画重视作品的寓意,对表达方式十分讲究。潘天寿先生却亮出“一味霸悍”的惊人之语,因为“霸悍”与“蕴藉”从字义上看是相对的,那么推崇文人画的潘天寿先生为何偏要表示出“霸悍之意”,又刻一方“一味霸悍”的图章,钤于自己得意的作品上呢?  想“霸住”不容易  在潘先生的一幅《墨竹》(收录于《潘天寿书画集 下编》)上,他题跋:“野战,须以霸悍之笔出之。”吴茀
期刊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很多改变。而20世纪的艺术家,除了画好自己的画,还要面对各种新问题的出现,首先就要面对画为谁服务的问题。古人的书画创作是属于中国文人的,其意并不在于解决与社会、群体有普遍关系的强烈诉求。而从民国时期开始,中国艺术家已经介于中国文人的理念和现代知识分子责任转化之间的关系,这让他们既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人情怀,希望自我愉悦,又有对视觉效果等其他方面
期刊
潘天寿先生是浙江宁海人。说他霸悍,好像有些与通常人们对于江浙人的印象相悖。但实际上,在这里所指的霸悍,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写照。  一位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必定与其人生经历、性格、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通过亲友、同行、学生的回忆,作为后辈的我们也能够对这位大师所秉承的“一味霸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潘天壽的儿子潘公凯曾经撰文写道,父亲“一辈子都像一个农民那样生活着”,他自己动手炒年糕,每天
期刊
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是他的梦想,可出路在哪里?整个70年代,他都在思考前途,尽管觉得渺茫,但有一点始终坚信:学习不能松懈,总有一天,知识会派上用场。直到1977年10月21日晚上8点,他终于等来期盼已久的那一刻。高考,在当时成为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  迷茫中,坚持学习  1975年春,我高中毕业。“文革”期间的高中生,学业水平低得可怜,但似乎我们这一届较为特殊一些。因为从1972
期刊
有学者认为,现代的高考,延续了旧时科举最美妙的部分,以一种公平,实现了社会的流动。  然而,这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一开始的人们始料未及。直至今日,多元化甚至能使相当一部分人有足够底气对年届“不惑”的高考说声:“去你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些围绕高考引发的争议,是正常,也是种进步。因为只有当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精力去思考:教育与高考,究竟谁该服务于谁?
期刊
当釉色莹润、形体优雅的如意瓶,遇上清新别致、引人入胜的图画,再缀上一抹奢华的纯金,观赏者仿佛走进了一场中国皇帝与欧洲女王的雅集。作者将现代艺术气息赋予尽显中式之美的白瓷,在传统与革新、中国与西方之间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面对《如意瓶》系列,中国陶瓷艺术的不朽气韵跃然眼前,现代艺术的活泼与随性也浮现而出,从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的匠心良苦和深厚底蕴。如意瓶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质肥腴,与优美丰盈的瓶体曲线互
期刊
我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院里住着三户人家。我家居中,左边是我舅舅家,亲舅舅,有表哥表姐表弟三个孩子。右边是一户早年由宁波迁来的人家,二女一男也是三个孩子,都比我大。30多年前,这个小院子里的孩子无一例外都经历了初中、高中、高考这样的历程。  前赴后继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高考似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似乎依然带有高不可攀的色彩,参加的比例没有那么高,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中
期刊
1981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自中学生的呼吁》的调查,反映了当时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负担加重问题的严重。  在调查中,对于“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负担是什么”这个问题,许多同学说:最怕的是过不了高考这一关。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整天挤在这条竞争的小道上。一摞一摞的复习资料,纯粹是“填鸭”、“催肥”。  成绩好的学生被看成是学校的“资本”。即使开设了
期刊
壶,可由多种材料制作而成。而集喝茶、把玩、欣赏、收藏于一身,自古以来引得达官贵族着迷、文人墨客青睐、收藏家追捧、老百姓喜爱的壶,莫过于以土为原料手工制作并烧制而成的宜兴“紫砂壶”和潮州“朱泥壶”了。  据考证,宜兴“紫砂壶”与潮州“朱泥壶”实属一脉相承的姊妹壶。前者创始于明正德年间,后者自清道光年间从宜兴引入潮州。  其实,宜兴“紫砂壶”与潮州“朱泥壶”都属于统称,各为系列,恰与“所有的贵重木材统
期刊
我是1987年上的大学,今年恰逢入学30周年。读书4年,工作26年。26年中,个人运命也随着时代而转变。经历了记者从无冕之王到“新常态”的过程;经历了条幅广告到今天自媒体广告的转变;也正经历着着艺术的光环渐渐褪去泡沫……  今天,我不是来叙述个人经历,而是要说说读书这个事。  我是“文革”时期出生的,在不读书、读书无用盛行的大环境中念了小学。前段时间有同学回忆出小学课本的内容,我则十分惭愧,一点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