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在儒家经典《论语·里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师徒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孔子教导曾参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啊!”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后,曾子的门人不解孔子之意,问曾子:“先生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啊?”曾子告诉他们:“夫子所遵循的,只是忠和恕罢了。”
曾子理解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历史上很少有人怀疑,却有不同解释。北宋经学家刑昺认为:“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己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刑昺的意思是说,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试想,忠恕之理怎么“统”天下万物之理?这个解释未免有些勉强。
解读《论语》较早的本子,当属魏晋时期文人何晏所著《论语集注》,他认为:“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其唯人也。”他对“本一”之“本”没有再做解释。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之大儒皇侃认为:“忠,谓尽忠心也。恕,谓忖我以度于人也。”言孔子之道,更无他法,政用忠恕之心,以己测物,则万物之理皆可穷验也。皇侃的看法与他之前的何晏及他之后的刑昺,基本相似,并未真正说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
南宋大儒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朱熹试图用理学的观点解释夫子“一以贯之”的道,与以上三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问题是,朱熹所说的“理”太抽象,也没有渊源。
要更好地理解“吾道一以贯之”的“道”,还应从儒家经典中寻找答案。夫子“一以贯之”的道,实际上就是指天道,即宇宙之中一切物质运行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之于宇宙,就是各种天体各行其道,有规律地运行;之于地,就是四时有规律地交替运行,万物生生不息;之于人间,就是社会按照一定规律发展,使民众和谐共处,使人类繁衍生息。这也解释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尊天道以行人事,就是说,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与民同乐,让民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让人类能够繁衍生息。说到底,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儒家经典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佐证,例如:
《易经·象》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君子因此效法天道而自觉地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易经·文言传》记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意思是说,所谓的大人,品德崇高如同天地,圣明如同日月,做事有条不紊如同四季有序交替一般,判断吉凶的准确性如同鬼神。他做没有先例的事情,天不会反对(即符合自然规律);做有先例的事情,又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天都不反对,何况人呢?更何况鬼呢!
《易经》谓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的精髓既有尊天道以行人事,又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毫无疑问,这是儒家思想的渊源。
《尚书.康诰》:王若曰:“……朕其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意思是,君王说:“……我的弟弟……(先父文王)他这种十分勤勉的德行,被上天闻知,上天非常高兴,就给他降下大命……”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诗经·周颂》: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周人灭殷后,宣扬“敬天保民”的思想,实际就是“尊天道以行人事”。据《礼记》记载,周人每年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祭天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这是先民“敬天保民”思想的最有利佐证。
从儒家经典之中总结出的儒家的天道论,能更准确地解释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那就是,遵循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规律的天道,具体到社会,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正因为儒家之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所以儒家思想高于诸子百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规律,儒家崇尚德治、人治,两家思想截然不同,其实不然。翻开儒家经典之一的《易经》,处处是让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的劝导。《易经》的《象传》,多是取法宇宙、天地间的万物,引申出人世间的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名句,意思是说,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因此君子要效法天地而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要效法大地,胸怀宽阔,厚道待人。其遵从自然规律、与时偕行的思想明了易见。又如《否卦·彖传》: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儿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意思是说:天地闭塞人会违反理性,不利于君子坚守正道,乾阳在外坤阴在内,就是天地隔绝,万物无法顺利成长。君臣隔绝,天下混乱不成为国家。阴在内阳在外,万物无法顺利生长。君臣隔绝,天下混乱不成为国家。因在内阳在外,柔在内刚在外,小人在内君子在外,于是小人的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君子的思想影响日渐消亡。
其实,儒家思想包罗万象,几乎融汇了各家之长和百家的思想,说白了,其余各家不过是儒家思想的支流末梢。不需别的,只是看一看儒家的经典,就一目了然:《尚书》,上古之书,记载了我国先民的事迹,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诗经》是我国文学、诗歌之源;《易经》,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深受本书思想影响。其他各家在思想内容上,在对宇宙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根本无法与儒家相比,充其量只是儒家的支流末梢,其大部分思想都能在儒家经典中找到影子。儒家思想为何有如此魅力?当然源于儒家遵循的“道”,那就是遵循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以此处理人世间的社会关系,简单说就是“尊天道,行人事”。
曾子理解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历史上很少有人怀疑,却有不同解释。北宋经学家刑昺认为:“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己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刑昺的意思是说,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试想,忠恕之理怎么“统”天下万物之理?这个解释未免有些勉强。
解读《论语》较早的本子,当属魏晋时期文人何晏所著《论语集注》,他认为:“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其唯人也。”他对“本一”之“本”没有再做解释。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之大儒皇侃认为:“忠,谓尽忠心也。恕,谓忖我以度于人也。”言孔子之道,更无他法,政用忠恕之心,以己测物,则万物之理皆可穷验也。皇侃的看法与他之前的何晏及他之后的刑昺,基本相似,并未真正说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
南宋大儒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朱熹试图用理学的观点解释夫子“一以贯之”的道,与以上三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问题是,朱熹所说的“理”太抽象,也没有渊源。
要更好地理解“吾道一以贯之”的“道”,还应从儒家经典中寻找答案。夫子“一以贯之”的道,实际上就是指天道,即宇宙之中一切物质运行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之于宇宙,就是各种天体各行其道,有规律地运行;之于地,就是四时有规律地交替运行,万物生生不息;之于人间,就是社会按照一定规律发展,使民众和谐共处,使人类繁衍生息。这也解释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尊天道以行人事,就是说,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与民同乐,让民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让人类能够繁衍生息。说到底,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儒家经典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佐证,例如:
《易经·象》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君子因此效法天道而自觉地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易经·文言传》记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意思是说,所谓的大人,品德崇高如同天地,圣明如同日月,做事有条不紊如同四季有序交替一般,判断吉凶的准确性如同鬼神。他做没有先例的事情,天不会反对(即符合自然规律);做有先例的事情,又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天都不反对,何况人呢?更何况鬼呢!
《易经》谓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的精髓既有尊天道以行人事,又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毫无疑问,这是儒家思想的渊源。
《尚书.康诰》:王若曰:“……朕其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意思是,君王说:“……我的弟弟……(先父文王)他这种十分勤勉的德行,被上天闻知,上天非常高兴,就给他降下大命……”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诗经·周颂》: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周人灭殷后,宣扬“敬天保民”的思想,实际就是“尊天道以行人事”。据《礼记》记载,周人每年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祭天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这是先民“敬天保民”思想的最有利佐证。
从儒家经典之中总结出的儒家的天道论,能更准确地解释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那就是,遵循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规律的天道,具体到社会,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正因为儒家之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所以儒家思想高于诸子百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规律,儒家崇尚德治、人治,两家思想截然不同,其实不然。翻开儒家经典之一的《易经》,处处是让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的劝导。《易经》的《象传》,多是取法宇宙、天地间的万物,引申出人世间的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名句,意思是说,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因此君子要效法天地而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要效法大地,胸怀宽阔,厚道待人。其遵从自然规律、与时偕行的思想明了易见。又如《否卦·彖传》: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儿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意思是说:天地闭塞人会违反理性,不利于君子坚守正道,乾阳在外坤阴在内,就是天地隔绝,万物无法顺利成长。君臣隔绝,天下混乱不成为国家。阴在内阳在外,万物无法顺利生长。君臣隔绝,天下混乱不成为国家。因在内阳在外,柔在内刚在外,小人在内君子在外,于是小人的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君子的思想影响日渐消亡。
其实,儒家思想包罗万象,几乎融汇了各家之长和百家的思想,说白了,其余各家不过是儒家思想的支流末梢。不需别的,只是看一看儒家的经典,就一目了然:《尚书》,上古之书,记载了我国先民的事迹,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诗经》是我国文学、诗歌之源;《易经》,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深受本书思想影响。其他各家在思想内容上,在对宇宙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根本无法与儒家相比,充其量只是儒家的支流末梢,其大部分思想都能在儒家经典中找到影子。儒家思想为何有如此魅力?当然源于儒家遵循的“道”,那就是遵循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以此处理人世间的社会关系,简单说就是“尊天道,行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