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真实情境中展开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12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从以往的关注去情境的知识转变为重建知识产生的情境,从以识记知识为主任务到解决含有知识的语文问题为主任务,从学习者被动的、个体化的活动到学习者主动的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探究、创造,力求实现信息社会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型。关注语文学习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含有语文问题的真实情境为载体,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意义建构。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情境是含有语文问题的整合化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它可以将校外生活、学校生活、未来社会生活的情境打通,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贯穿在语文任务的启动、持续、完成、评价的学习全过程中。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在跨媒介背景下,将跨媒介本身作为学习的对象与内容,引导学生对跨媒介下语言文字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话语方式进行体认及辨析,然后根据所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跨媒介进行交流表达。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综合学习是跨媒介学习展开的重要基础。
  一、用真實情境驱动任务,实现经验对接
  所谓情境,是指与个体当前活动产生关联或交互作用的环境。其实质是个体的各种日常实践。真实情境提供了任务的背景或者任务可能会产生的意义,以此来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热情、激发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参与、产生经验的关联、驱动任务的展开,进而达到学习目标。
  在课例《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设计中,围绕主任务“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笔者选择了与学生校内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这个现实生活情境中围绕“为学校编写网络百科词条”这一真实的语文问题展开学习活动。笔者曾在三所学校进行课堂实践,但三次课堂实践中为主任务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其目的是为了创设“有我之境”,使学习者在进入主任务之前就已经开始与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接,真正思考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次实践:2018年5月在常州市第一中学为高一(1)班学生授课
  真实情境: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面临着学校即将原址改造的现状,他们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学校,更快地融入全新的高中校园生活,而且要思考如何把老校和改造后的新校一起向世界展示。现在需要为学校设计网络百科词条,可涉及历史、风光、教师、校友或者一场有意义的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主任务:设计常州市第一中学网络百科词条
  第二次实践:2018年10月为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一(6)班学生授课
  真实情境:南京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校园文化特色非常鲜明。一进入学校就会被校园内各种风格的墙绘所吸引。在课堂上,我们从教室门口的一幅墙绘说起,谈到了学校的天象厅、校史馆、交响乐团等,它们都非常有特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可能都有人想要了解你所在的学校,现在我们就要为它设计网络百科词条,向全世界介绍你的学校。
  主任务:设计南京市第一中学网络百科词条
  第三次实践:2018年11月底为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一(1)班学生授课
  真实情境:大学是大多数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通道,通过网络百科词条来了解自己心仪的大学是学生感兴趣的跨媒介阅读领域。课前调查了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自己向往的大学信息时采用了哪些途径,了解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课堂上,请学生将结果呈现出来。学生有不同的网络途径选择,正是因为有不同的经验和体会。
  主任务:修订宁波市效实中学网络百科词条
  相同或相似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主任务却由不同的情境催生,新校老校的联结、百年的特色校园文化、每个人的大学梦,这些都是与不同群体产生联结的情境。
  二、用整合的情境贯穿任务,实现目标聚焦
  本任务的主要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浏览优秀的纯文本词条和网络百科词条,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和表达,探究纯文本表达与跨媒介表达的特点,形成对跨媒介表达的理性认识。
  2.能够比较不同的网络百科词条,从内容选择和媒介匹配的角度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思考不同媒介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
  3.能够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交流。
  不管是“认识我向往的大学”还是“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这些真实情境都是包含语文问题且贯穿始终的。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围绕着网络词条的撰写,而且是本校网络词条的撰写,这本身就是最基本的跨媒介语文活动。学习目标里面既涉及常见媒介的特点,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和表达,媒介立场的辨识,媒介信息真伪的辨识,也涉及跨媒介共同体的建设等内容。用跨媒介的方式表现一个学校名称背后的丰富内涵,这既是整合的语文情境,也是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只有创建知识产生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建立关联,才能将学科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情境中的实践才有可能产生素养,信息化情境中的主动选择、主动建构才有可能产生跨媒介素养。
  案例中,当讨论到“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了解自己向往的大学”时,学生讲到了朋友介绍、书籍、电影、网络、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其实这些途径中就已经包含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口耳相传和现实空间的阅读。在交流“运用网络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大学信息时”,学生发现官方媒体、自媒体和几大运营网站的信息特点各有不同,每个人的偏好均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关。一名女同学谈到为了获取北京大学的信息,她不仅进入北京大学的校园官网,还进入百度贴吧——北京大学吧,她关注到了官网背后的表达者与贴吧背后表达者的不同,因而语言风格也截然不同,而她更看中贴吧背后个性化的表达,更有温度,更能打动人。一名男生在谈到他向往的海德堡大学时特别强调“百度百科上的词条经过了103次历史版本的修改”,所以他觉得这个词条是比较完善和可信的。其实这已经涉及媒介立场的辨识、媒介信息真伪的判断和不同媒介语言风格的比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信息获取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但都要围绕着信息的真伪辨识、媒介立场的辨识、传播方式的多样、多种资源的整合几个中心,最终指向语言文字与媒介的匹配、审辨式思维的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跨媒介信息获取是一个主动筛选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即使是教师提供的资源也要尽量考虑到学生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尽量提供跟学习者主体情境相联系的可选择的信息。
  三、用序列化活动展开任务,实现真实学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围绕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这一核心任务展开,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活动来支持主任务的完成。
  序列化活动即设计的活动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有层次、有目的地将跨媒介的学习整合在情境和活动中。课例《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一个主任务、三个活动。前两个活动侧重于认识媒介、辨识媒介传播内容,第三个活动则是侧重于媒介使用者的主动运用。(见图1)
  笔者在第一次设计这个活动时的序列是:比较纯文本词条与网络百科词条的异同一认识我向往的大学一我为学校设计网络百科词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第二个活动似乎不感兴趣,在对比词条得出结论后就想直接开始行动——设计本校的网络百科词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第二次课堂实践时进行了活动序列的微调,将第二个活动调到了前面,活动序列为:认识我向往的大學一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一我为学校设计网络百科词条。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常常会出现让人惊喜的表达。为什么活动序列微调后,学生的表现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
  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将人的认知过程的维度分为六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如果把两次活动序列按照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从人的认知过程的维度进行归纳,第一次为:理解一识别一应用、创造,第二次为:识别一理解一应用、创造。显然,第二次教学实践似乎更符合人的认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当然,三个活动的认知过程不会这么简单,它是协同几类认知过程进行的。但这个案例启发我们:活动设计的层次性表现在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创造”作为高级认知阶段的特征,也是跨媒介学习的重要特征。在信息化情境中获取、辨识、呈现、表达、体验、创造、反思等学生学习的行为特征中,组成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并协同创造跨媒介成果是非常重要的跨媒介学习特征。
  四、用反思支架支持任务,促进素养养成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任务群活动设计配合反思活动,才能将情境中获得的真实而独特的感性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探究,进而升华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引发学习、维持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好反思支架,来支持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活动的任务,促进素养的养成。
  在课例《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中,笔者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反思支架。
  1.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总结提炼进行反思
  在活动一“认识我向往的大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总结提炼“在海量信息中如何聚焦信息点”的问题时,学生概括总结出了“根据本人需求来筛选信息”“根据目录选择信息”“根据参考资料等来辨识信息”等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总结出了“如何辩证地分析使用信息”等。
  2.通过填写表格进行反思
  在活动二“关于‘清华大学’的词条纯文本表达与跨媒介表达对比图”中,提供了“内容特点、语言特点、编者、读者”等几个维度,供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辩证分析纯文本表达与跨媒介表达的优势和问题。在活动三“制订网络百科词条编写评价量表”中提供“内容涉及、媒介选择、小组团队合作”等反思框架,由学生共同商量评价标准。
  3.在角色扮演中进行评价与反思
  角色扮演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互动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打通现实情境与未来情境,培养表达的对象意识。这是在情境中反思的良好方式,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养成独立、客观、理性的媒介素养。
  笔者在南京市第一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创意方案的评选。在各小组进行“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南京市第一中学网络百科词条创意方案”的成果发布时设立了观察组。观察组成员由同学主动申请担任,每一个观察组成员都是一个来自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对南京市第一中学非常感兴趣,并且通过各组设计的网络词条来了解学校。
  课堂实录片段一:
  观察员1:我是一位美国的校长,我希望我的学校和贵校能有深入的交流。
  观察员2:我是一个美国母亲,我想让我的小孩和家庭到中国发展。
  观察员3:我是一名来自英国的高中生,我很想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
  观察员4:我是南京市教育局局长,我想了解一下南京一中的一些课程,以及整个校园的建设情况。
  观察员5:我是一位来自尼泊尔的心怀梦想的文艺青年,我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中国高中的校园文化。
  观察员6:我是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我主要想了解一下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绩和校园活动。
  观察员7:我是南京一中已经毕业的校友,我想了解学校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课堂实录片段二:
  观察员3:我一开始听到他要介绍学校的望星社就觉得很棒,作为一个英国的在校生,我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他们提到的东西给我一种很新颖的感觉,让我对这个学校充满兴趣。但听到他只是准备用图片形式去介绍望星社的时候,我感觉有些遗憾。
  师:你希望用什么方式?可以给这个小组提建议,因为他们还只是在设计阶段。
  观察员3:我觉得视频是非常好的,因为望星社有很大的设备,通过对学校天文台的全景式拍摄以及学校学生在使用它时的细节拍摄,可能会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它,同时也会激发我的兴趣。
  课堂实录片段三:
  发布者:我们非常欢迎大家来南京一中参观,也非常希望大家来体验一下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关于展现形式的话,我们看到观察员里面有来自外国的校长,还有家长,所以我们选用的是最近非常流行的Vlog形式——一种记录生活的小视频。我们想以一个学生的视角用相机还有学校的无人机来进行拍摄,最后剪辑成一个5~10分钟的视频,这样就可以方便我们的家长、外国校长、教育局长,更直观地了解我们学校的素质教育。
  师:他考虑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观察团成员的各种职业和身份。
  观察员3: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外国人,vlog上的话和一些介绍文字,我们看不懂。我觉得最好找一些英语好的同学,给我们专门做一个英文版的,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些有趣的活动,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都在干一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一段节选的实录中,学生用角色扮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应用情境,使“发布者”一下子就进入一个类似于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境,在观察团成员介绍身份之前,连老师也不知道参加发布会的将是哪些人。但发布小组的同学迅速根据观察员的身份和需求进行了表达上的调整,体现了良好的应变能力。
  本课例用了总结提炼、填写表格、角色扮演等反思支架来支持学生完成任务。在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这样才有可能养成素养。情境在学习和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知过程本质上取决于它所应用的学科,取决于认知任务的真实性。要防止有活动没体验、有体验没反思、有反思没创造三种倾向。信息化语文生活的实践、体验、创造与反思,在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新世纪就显得特别重要。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兴趣点的发掘方面,教師一要探寻创作动机,点燃兴趣点;二要立足文本体验,夯实兴趣点;三要挖掘历史背景,升华兴趣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点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2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优秀
【文本解读】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主要描述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具有以下特点。  一、诗歌的语言  在《三亚落日》的文本中,到处都有如珍珠一般闪闪发亮的句子,读来像是美的诗歌。语言的美,美在烘托出景美,渲染出境美,表达出意美。读着整个文本,仿佛沐浴着优美的文字,荡涤着心头的烦闷。  二、绘画的意境  在文中,一开始便是一幅细腻的图景:蓝天,白云,沙鸥,沙滩,椰树。在这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最近,我听了六位老师上这一课,有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品味感悟、语言训练、学法指导、引导想象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亲近自然,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但公开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一些在无奈之下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的老师,为了增加公开教学的看点,在第一课时干起了第二课时的活儿。  只有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
[摘 要]要打造活力课堂,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品味语言,平等对话,受到情感熏陶,启迪思想。  [关键词]阅读 真情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73  一、教材解析  《雪儿》是苏教版三年级
[摘 要]追问,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之后的再次提问,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再思考,进而达到深度解读课文的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课堂追问要步步深化,抽丝剥茧;死缠烂打,不依不饶;捕捉意外,随机生成。唯有如此,才能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追问 深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1  追问,即在对某一
日升月落,春花秋月,虫鸣鸟语,大自然以其千姿百态的面貌吸引着人们。人们为之着迷,为之讴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笔墨描绘美丽的大自然,在描绘中寄托自身的理想与情感,阅读这些文章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编排了为数不少的写景文章,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用排比等表现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此类文章易学难教,浅层次的文字,学生都能理解,难点在于如何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感受、体验、欣赏,进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节课都是这个独特生命成长的摇篮。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既是时代和民族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位教师执著追求的教育理想。建设自主学习的健康课堂正是我们追求和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七颗钻石》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一个健康的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健康课堂是爱的课堂。在健康课堂里,学生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当中,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对话能引导学生勤于思索,善于提问,并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观点,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结合本校扬州市“十二五”语文课题——“对话互动的整体语境研究”, 笔者就语文课堂中对话互动教学谈谈几点思
在我国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考试、竞赛成绩较突出,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不强。探其根源,在于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固定在书本的世界里,把课堂学习与人的生活世界割裂开来,造成了学生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应将语文课堂与自然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