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高涨。服装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已不再仅仅满足对其基本功能的需求,而是更多地注重时尚化和个性化。事实上,不管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影响女性穿衣着装的话语都很丰富,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话语似乎表现得更加强势。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女性着装情况的梳理,从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并对该现象进行批判与延伸。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着装;刻板印象;权力
一、社会性别概述
纵观当下女性的着装,我们不难发现裙子、吊带背心、蕾丝花边、蝴蝶结、长丝袜等这些完全是属于女性的服饰范围,而男性服饰中西装、衬衫、夹克、领带等也通常不会运用在女性服饰中。男女服饰中似乎存在一条隐形的界线,服饰的作用就是通过构成它的布片、纽扣、花纹及配饰在设计师的组合下,将这一界线不断建构和加深。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着装到底是如何成为男女性别的符号的?“社会性别”的概念,能帮助我们分析这一问题。
人的性别可以从七种不同的视角进行划分,它们分别是: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性征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中,前五种划分是生物学上的,统称生理性别;心理性别是心理分析角度的,它的依据是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社会性别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因此,被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差异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分层,社会经由各种制度化的力量表现出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的不平等[1]。体现在着装上,社会性别主要表现为男子的服装呈现出男性勇敢、坚毅、沉稳的效果,而女性主要呈现出温柔、端庄、清纯、妖艳的感觉。
二、社会性别对女性着装的塑造
事实上,由社会性别塑造女性着装的情况由来已久。中国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对女性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甚至思想意识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从古至今,各民族女性的着装都一定程度上依赖和体现着社会环境,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男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男权在女性着装中发挥作用最显著的表现是“三寸金莲”的出现。在《論男性视阈下的女性的审美价值取向》中,作者认为男性为了一己私欲,在服饰或制度上以摧残女性的身体来获得性的快感或满足自己权利的欲望,把女人看成他们的附庸品或私人物品。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也造成了对女性的畸形审美。作者认为,这种畸形审美如今并未消失,而是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高跟鞋。男权社会中,高跟鞋意味着美和性感,因此即使大家都知道它不利于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但高跟鞋依旧盛行。
三、女性着装中的传播学原理
事实上,对女性着装观点的塑造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而变革中所涉及到的传播学原理主要分为如下几项:
1.“刻板印象”的体现
在女性着装这一社会行为中,存在一种“审视”和“被审视”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刻板印象”来阐释。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通常刻板印象由直接经验获得——个体通过直接与某些人和某些群体接触,然后将这些特点固定化而形成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一些素未谋面的人,人们会根据间接的资料和信息产生刻板印象。
2.“权力”的体现
权力对于福柯来说是“力量的关系”,它不是任何个体所促成的群体的所有物,而是弥漫于每个地方和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普遍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下,男性用自己的审美体系衡量评价女性的美,而女性为得到这个社会环境的认同也不自觉得根据这一体系包装自己,社会性别由此形成也愈加强势。
3.“勾引原则”的体现
根据拉弗的观点,女性服饰是被一种“勾引原则”所统治[1]:女性服饰的设计是为了增强女性对于男性的吸引力。男性服饰之所以不像女性服饰那样频繁的变化,就在于统治男性服饰的原则是“等级制原则”:男性服饰是用来显示或增强他们的社会地位的。拉弗用“移动的性感部位”来解释女性服饰的变动不居。
四、社会性别影响下的“中性化”着装
实际上女性服装并非全部都是柔美、妩媚的代表。细心观察身边,我们会发现着装“中性化”的个体并非少数。而这种现象其实早已有之,《晋书·五行志》记载“末喜冠男子之冠”,末喜是夏桀的宠妃,也被称为“女着男装第一人[2]”。此外,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祝英台等都是以着男装的形象出现的。从近代来看,二十世纪 60 年代的“年轻风暴”,使牛仔裤、喇叭裤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加速了服装中性化趋势的发展。中性化服装并非真的是男装女装不分,中性化的女装会在细微的部分对男装进行改造。比如,女式衬衫的领子可以比男式衬衫的领子更大一些,或者变成圆切口也无妨;女式西装不是像男式西装那样宽大,而是在腰线处更加合体,以增加线条感。在具备了方便性和通用性的基础下,所谓中性化的女装仍巧妙的将性别话语设计于其中,使身体呈现仍然规训于这种话语权力中。实际上,女性这种“反主流着装”其实是靠近男装的,而性别之间的权力不均等体现在服饰上便是女装对男装的投降。女性对男性气质的演绎,也正是父权制体系下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体现。
五、对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着装研究的批判
从认知经济这个角度来看,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事物之间共性的一种共同体验,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看到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着装积极的一面,认识到它并非只是男权社会造成的病态结果,它也包含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对服装作用的不同认知和评价。我们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对女性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着装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客观评价业已形成的消极刻板印象,进而提醒人们注意对服装表征作用的认识,同时提升人们对不同性别服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六、结语
着装是人类审美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社会性别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女性着装作为社会性别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将深刻影响到对社会发展进程。本文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着装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出当下对女性着装的一般看法是认为其过度依赖男性价值观,是男权社会的典型体现。毫无疑问,该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女性着装融合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层面的内容,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应当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方征.社会性别话语下的服饰和身体呈现[D].云南民族大学,2009:34-40.
[2]马雪梅.服装中性化现象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8:35-40.
[3]王会会.女性服装美感刻板研究——外显与内隐[D].西南大学,2013:7-15.
[4]郭虹,陈晓玲.浅谈中性化服装的历史渊源[J].辽宁丝绸,2007(4):32-33.
[5]耿新萌.从米歇尔访华相关报道浅析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性别体现[J]新闻研究导刊,2014(6):189.
[6]胡芸.女性服饰在民俗行为中的社会性别意识[J].太原大学学报,2012(4):69-70.
[7]李莉,陶辉.社会性别视角下唐代女性服装的装饰性研究[J].大观周刊,2012(1):76.
[8]陶辉.社会性别视角下少数民族服饰语言解读[J].服饰新视界,2008(2):71-76.
[9]尹志红,陶辉.论男性视阀下的女性审美价值取向——以三寸金莲和高跟鞋为例[J].艺术百家,2012(2):248-249.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着装;刻板印象;权力
一、社会性别概述
纵观当下女性的着装,我们不难发现裙子、吊带背心、蕾丝花边、蝴蝶结、长丝袜等这些完全是属于女性的服饰范围,而男性服饰中西装、衬衫、夹克、领带等也通常不会运用在女性服饰中。男女服饰中似乎存在一条隐形的界线,服饰的作用就是通过构成它的布片、纽扣、花纹及配饰在设计师的组合下,将这一界线不断建构和加深。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着装到底是如何成为男女性别的符号的?“社会性别”的概念,能帮助我们分析这一问题。
人的性别可以从七种不同的视角进行划分,它们分别是: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性征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中,前五种划分是生物学上的,统称生理性别;心理性别是心理分析角度的,它的依据是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社会性别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因此,被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差异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分层,社会经由各种制度化的力量表现出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的不平等[1]。体现在着装上,社会性别主要表现为男子的服装呈现出男性勇敢、坚毅、沉稳的效果,而女性主要呈现出温柔、端庄、清纯、妖艳的感觉。
二、社会性别对女性着装的塑造
事实上,由社会性别塑造女性着装的情况由来已久。中国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对女性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甚至思想意识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从古至今,各民族女性的着装都一定程度上依赖和体现着社会环境,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男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男权在女性着装中发挥作用最显著的表现是“三寸金莲”的出现。在《論男性视阈下的女性的审美价值取向》中,作者认为男性为了一己私欲,在服饰或制度上以摧残女性的身体来获得性的快感或满足自己权利的欲望,把女人看成他们的附庸品或私人物品。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也造成了对女性的畸形审美。作者认为,这种畸形审美如今并未消失,而是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高跟鞋。男权社会中,高跟鞋意味着美和性感,因此即使大家都知道它不利于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但高跟鞋依旧盛行。
三、女性着装中的传播学原理
事实上,对女性着装观点的塑造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而变革中所涉及到的传播学原理主要分为如下几项:
1.“刻板印象”的体现
在女性着装这一社会行为中,存在一种“审视”和“被审视”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刻板印象”来阐释。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通常刻板印象由直接经验获得——个体通过直接与某些人和某些群体接触,然后将这些特点固定化而形成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一些素未谋面的人,人们会根据间接的资料和信息产生刻板印象。
2.“权力”的体现
权力对于福柯来说是“力量的关系”,它不是任何个体所促成的群体的所有物,而是弥漫于每个地方和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普遍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下,男性用自己的审美体系衡量评价女性的美,而女性为得到这个社会环境的认同也不自觉得根据这一体系包装自己,社会性别由此形成也愈加强势。
3.“勾引原则”的体现
根据拉弗的观点,女性服饰是被一种“勾引原则”所统治[1]:女性服饰的设计是为了增强女性对于男性的吸引力。男性服饰之所以不像女性服饰那样频繁的变化,就在于统治男性服饰的原则是“等级制原则”:男性服饰是用来显示或增强他们的社会地位的。拉弗用“移动的性感部位”来解释女性服饰的变动不居。
四、社会性别影响下的“中性化”着装
实际上女性服装并非全部都是柔美、妩媚的代表。细心观察身边,我们会发现着装“中性化”的个体并非少数。而这种现象其实早已有之,《晋书·五行志》记载“末喜冠男子之冠”,末喜是夏桀的宠妃,也被称为“女着男装第一人[2]”。此外,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祝英台等都是以着男装的形象出现的。从近代来看,二十世纪 60 年代的“年轻风暴”,使牛仔裤、喇叭裤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加速了服装中性化趋势的发展。中性化服装并非真的是男装女装不分,中性化的女装会在细微的部分对男装进行改造。比如,女式衬衫的领子可以比男式衬衫的领子更大一些,或者变成圆切口也无妨;女式西装不是像男式西装那样宽大,而是在腰线处更加合体,以增加线条感。在具备了方便性和通用性的基础下,所谓中性化的女装仍巧妙的将性别话语设计于其中,使身体呈现仍然规训于这种话语权力中。实际上,女性这种“反主流着装”其实是靠近男装的,而性别之间的权力不均等体现在服饰上便是女装对男装的投降。女性对男性气质的演绎,也正是父权制体系下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体现。
五、对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着装研究的批判
从认知经济这个角度来看,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事物之间共性的一种共同体验,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看到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着装积极的一面,认识到它并非只是男权社会造成的病态结果,它也包含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对服装作用的不同认知和评价。我们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对女性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着装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客观评价业已形成的消极刻板印象,进而提醒人们注意对服装表征作用的认识,同时提升人们对不同性别服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六、结语
着装是人类审美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社会性别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女性着装作为社会性别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将深刻影响到对社会发展进程。本文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着装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出当下对女性着装的一般看法是认为其过度依赖男性价值观,是男权社会的典型体现。毫无疑问,该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女性着装融合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层面的内容,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应当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方征.社会性别话语下的服饰和身体呈现[D].云南民族大学,2009:34-40.
[2]马雪梅.服装中性化现象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8:35-40.
[3]王会会.女性服装美感刻板研究——外显与内隐[D].西南大学,2013:7-15.
[4]郭虹,陈晓玲.浅谈中性化服装的历史渊源[J].辽宁丝绸,2007(4):32-33.
[5]耿新萌.从米歇尔访华相关报道浅析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性别体现[J]新闻研究导刊,2014(6):189.
[6]胡芸.女性服饰在民俗行为中的社会性别意识[J].太原大学学报,2012(4):69-70.
[7]李莉,陶辉.社会性别视角下唐代女性服装的装饰性研究[J].大观周刊,2012(1):76.
[8]陶辉.社会性别视角下少数民族服饰语言解读[J].服饰新视界,2008(2):71-76.
[9]尹志红,陶辉.论男性视阀下的女性审美价值取向——以三寸金莲和高跟鞋为例[J].艺术百家,2012(2):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