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性别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女性着装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高涨。服装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已不再仅仅满足对其基本功能的需求,而是更多地注重时尚化和个性化。事实上,不管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影响女性穿衣着装的话语都很丰富,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话语似乎表现得更加强势。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女性着装情况的梳理,从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并对该现象进行批判与延伸。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着装;刻板印象;权力
  一、社会性别概述
  纵观当下女性的着装,我们不难发现裙子、吊带背心、蕾丝花边、蝴蝶结、长丝袜等这些完全是属于女性的服饰范围,而男性服饰中西装、衬衫、夹克、领带等也通常不会运用在女性服饰中。男女服饰中似乎存在一条隐形的界线,服饰的作用就是通过构成它的布片、纽扣、花纹及配饰在设计师的组合下,将这一界线不断建构和加深。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着装到底是如何成为男女性别的符号的?“社会性别”的概念,能帮助我们分析这一问题。
  人的性别可以从七种不同的视角进行划分,它们分别是: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性征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中,前五种划分是生物学上的,统称生理性别;心理性别是心理分析角度的,它的依据是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社会性别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因此,被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差异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分层,社会经由各种制度化的力量表现出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的不平等[1]。体现在着装上,社会性别主要表现为男子的服装呈现出男性勇敢、坚毅、沉稳的效果,而女性主要呈现出温柔、端庄、清纯、妖艳的感觉。
  二、社会性别对女性着装的塑造
  事实上,由社会性别塑造女性着装的情况由来已久。中国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对女性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甚至思想意识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从古至今,各民族女性的着装都一定程度上依赖和体现着社会环境,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男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男权在女性着装中发挥作用最显著的表现是“三寸金莲”的出现。在《論男性视阈下的女性的审美价值取向》中,作者认为男性为了一己私欲,在服饰或制度上以摧残女性的身体来获得性的快感或满足自己权利的欲望,把女人看成他们的附庸品或私人物品。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也造成了对女性的畸形审美。作者认为,这种畸形审美如今并未消失,而是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高跟鞋。男权社会中,高跟鞋意味着美和性感,因此即使大家都知道它不利于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但高跟鞋依旧盛行。
  三、女性着装中的传播学原理
  事实上,对女性着装观点的塑造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而变革中所涉及到的传播学原理主要分为如下几项:
  1.“刻板印象”的体现
  在女性着装这一社会行为中,存在一种“审视”和“被审视”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刻板印象”来阐释。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通常刻板印象由直接经验获得——个体通过直接与某些人和某些群体接触,然后将这些特点固定化而形成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一些素未谋面的人,人们会根据间接的资料和信息产生刻板印象。
  2.“权力”的体现
  权力对于福柯来说是“力量的关系”,它不是任何个体所促成的群体的所有物,而是弥漫于每个地方和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普遍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下,男性用自己的审美体系衡量评价女性的美,而女性为得到这个社会环境的认同也不自觉得根据这一体系包装自己,社会性别由此形成也愈加强势。
  3.“勾引原则”的体现
  根据拉弗的观点,女性服饰是被一种“勾引原则”所统治[1]:女性服饰的设计是为了增强女性对于男性的吸引力。男性服饰之所以不像女性服饰那样频繁的变化,就在于统治男性服饰的原则是“等级制原则”:男性服饰是用来显示或增强他们的社会地位的。拉弗用“移动的性感部位”来解释女性服饰的变动不居。
  四、社会性别影响下的“中性化”着装
  实际上女性服装并非全部都是柔美、妩媚的代表。细心观察身边,我们会发现着装“中性化”的个体并非少数。而这种现象其实早已有之,《晋书·五行志》记载“末喜冠男子之冠”,末喜是夏桀的宠妃,也被称为“女着男装第一人[2]”。此外,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祝英台等都是以着男装的形象出现的。从近代来看,二十世纪 60 年代的“年轻风暴”,使牛仔裤、喇叭裤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加速了服装中性化趋势的发展。中性化服装并非真的是男装女装不分,中性化的女装会在细微的部分对男装进行改造。比如,女式衬衫的领子可以比男式衬衫的领子更大一些,或者变成圆切口也无妨;女式西装不是像男式西装那样宽大,而是在腰线处更加合体,以增加线条感。在具备了方便性和通用性的基础下,所谓中性化的女装仍巧妙的将性别话语设计于其中,使身体呈现仍然规训于这种话语权力中。实际上,女性这种“反主流着装”其实是靠近男装的,而性别之间的权力不均等体现在服饰上便是女装对男装的投降。女性对男性气质的演绎,也正是父权制体系下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体现。
  五、对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着装研究的批判
  从认知经济这个角度来看,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事物之间共性的一种共同体验,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看到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着装积极的一面,认识到它并非只是男权社会造成的病态结果,它也包含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对服装作用的不同认知和评价。我们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对女性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着装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客观评价业已形成的消极刻板印象,进而提醒人们注意对服装表征作用的认识,同时提升人们对不同性别服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六、结语
  着装是人类审美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社会性别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女性着装作为社会性别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将深刻影响到对社会发展进程。本文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着装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出当下对女性着装的一般看法是认为其过度依赖男性价值观,是男权社会的典型体现。毫无疑问,该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女性着装融合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层面的内容,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应当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方征.社会性别话语下的服饰和身体呈现[D].云南民族大学,2009:34-40.
  [2]马雪梅.服装中性化现象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8:35-40.
  [3]王会会.女性服装美感刻板研究——外显与内隐[D].西南大学,2013:7-15.
  [4]郭虹,陈晓玲.浅谈中性化服装的历史渊源[J].辽宁丝绸,2007(4):32-33.
  [5]耿新萌.从米歇尔访华相关报道浅析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性别体现[J]新闻研究导刊,2014(6):189.
  [6]胡芸.女性服饰在民俗行为中的社会性别意识[J].太原大学学报,2012(4):69-70.
  [7]李莉,陶辉.社会性别视角下唐代女性服装的装饰性研究[J].大观周刊,2012(1):76.
  [8]陶辉.社会性别视角下少数民族服饰语言解读[J].服饰新视界,2008(2):71-76.
  [9]尹志红,陶辉.论男性视阀下的女性审美价值取向——以三寸金莲和高跟鞋为例[J].艺术百家,2012(2):248-249.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幸福感”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在“中国梦”伟大构想的背景下,我们开展相关调研,调查现阶段居民的幸福感状况、了解不同阶层幸福感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经济因素、基础公共服务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影响幸福感的相应结论,进一步提出加强经济建设、优化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社会生活环境等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的建议和措施,为“中国梦”
期刊
【摘要】:北壮民歌主要流传于龙胜县龙脊镇的部分村寨,从明清时期起,壮族的先辈从遥远的地方迁移到龙胜县,将壮族的文化音乐底蕴带到了这些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壮民歌,本文通过对原生态北方民歌特色和传承的研究,阐述了更好的保存和传承北壮民歌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北壮民歌;特色;传承研究  地方音乐文化艺术作为地方特色的一个部分,对地方的人文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北壮民歌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形
期刊
【摘要】:语言是一门庞大又精湛的艺术,其涵盖的内容与细枝末节数不胜数,而处置义构式仅是认知语言学流派的冰山一角。处置义构式虽作为其中细小的一部分,但它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人类语言的表达需求。了解处置义构式及“把”字句的发展、特征以及构建可以达到对汉语的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处置义构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把”字句  1.认知语言学的性质与崛起  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言
期刊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比较有争议的学科,有的人认为政治学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计划还形成了一个国际学术共同体;有的人认为这些都还没有达到科学这个词的含义;笔者认为,尽管政治学比较有争议性,但是都需要新的古典复古主义进行推动,什么是古典主义政治和新的古典主义又有什么联系和关系,本文对其进行一个简单性的梳理。  【关键词】:政治学;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确定政治学的基础传统  1.1古典主
期刊
一、洛阳方言概述  洛阳方言是洛阳地区所通行的语言,区别于外来移民中普遍使用的普通话,洛阳方言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阳人)之间。传统意义上认为洛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在河南省内属豫西方言,按照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划分,洛阳方言处在北方方言之下的华北次方言区,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洛阳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河南洛阳地区及其所辖区域,包括偃师市,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伊滨七个城区
期刊
【摘要】:吸收民族传统中的精华力量,在当代建筑室内设计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处理好建筑室内设计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能够代表本地特色的建筑设计符号。只有这样,才能在如今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开辟出具有民族特性和本地特色的建筑室内设计,并且让设计作品受到世界的认可。  【关键词】:文化;地域性;室内设计  自从上世纪末互联网接入
期刊
【摘要】:贾岛终生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因此作品中多有哀怨愁苦的情绪,诗歌格局确为不大。这种特色既有个人原因,也与唐代复杂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思想中既有因早年出家而习得的佛家思想,也有儒家经学济世的影响,所以作品在悲叹个人苦痛的同时,仍有胸怀天下的济世之音。而在诗歌艺术上,贾岛深受前代和同时代诗人的影响,自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诗歌特色,在五律方面独成一家,其他诗歌体式也别具特色。本文主要探讨贾岛的诗歌与
期刊
【摘要】:梧州话指的是以梧州市区里人们所使用的梧州白话为代表,属于粤方言中的广府片。梧州话与广州话一脉相承,二者无论是发音还是用词上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尽管如此,二者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小部分的差异。通过对比梧州话与广州话词汇条,从构词角度对梧州话和广州话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梧州话;广州话;词汇;对比  梧州位于广西的东部,梧州话指的是以梧州市区里人们所使用的梧州白话为代表,属于粤
期刊
作为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国家,我国民族文化丰富灿烂、源远流长。每一个民族的兴起和发展,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印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凝聚民族人心、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目前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舞台上,壮族“三月三”已成为展现、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标杆。  一、三月三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月三是中国汉民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称
期刊
【摘要】:文化馆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直接场所,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资料与信息,更可以借助官方举办的活动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普及专业知识,丰富群众生活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与需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馆的建设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扩展自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