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大师发明的智能化水套炉,让我们再也不用跑到40公里远的荒野点火了。”5月22日8时,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三区生产运行调度员郑龙刚,看到从视频监控里传来的TH12417井回压、油压、套压和水套炉温度等数据,高兴得像个孩子。
梁洪云发明的这个智能化水套炉具,不仅具有自动高能点火、点火控制、火焰监测、熄火保护等功能,还能远程操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梁洪云一身工衣、一顶安全帽、一只口罩,坚守采油一线,跑现场、查资料、解难题,工作、抗疫两不误,在他看来创新这条路没有尽头。
郑龙刚口中的梁大师,是西北油田采油高级技师梁洪云。他扎根戈壁大漠27年,当过钻工、修井工、采油工。虽然只有高职文凭,但梁洪云致力于采油工艺创新,拥有10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创效9907万元;先后荣获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岗位练兵突出贡献奖、中央企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等荣誉称号;他所带的班组被评为全国“安康杯”优胜班组、全国青年文明号。
“第一次搞发明创造,是想把采油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梁洪云说。
2010年夏天,TK750井场因输油管线堵塞,被迫关井。这口井是一口稠油井,油稠、流动性差,含水不断上升,原油乳化现象严重,常出现电流、回压上升现象。严重时,不仅造成井筒内举升困难、堵塞地面输油管线,还会导致原油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正常生产。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采油工1小时就得往井里加降粘剂降低回压,每班4个人都忙不过来。看着他们来回奔跑加药的辛苦劲儿,梁洪云心想:这种方法太落后了,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方便、灵活且投资少的自动加药装置呢?
那段时间,梁洪云着魔一般,白天盯在井场上,抱着满是泥浆污油的采油树采集油样、记录数据,观察油井生产动态,分析改进设计方案;晚上呆在办公室里,依据加药装置原理,查找资料、研制加工。他一遍遍测试、改装,1个月后,“井口自助加药装置”研发成功。该装置将带压加水装置的压水管和预热管合并,利用套压将破乳剂压入环空,使药剂在环空内与井筒流体达到初次破乳效果,再通过井口闸门转换,实现对地面流程的不定期加药,有效降低了原油粘度,解决了油井回压较高和原油输送困难等问题。
“井口自助加药装置”投入使用后,TK750井场保持长周期生产运行状态,节约药剂成本61.64万元,每班采油工也从4名减少到两名,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很快,这项装置便在T750井、TK834井、S76P井推广使用。
“问题就是机会,也是技术创新的课题。”享受到创新成功喜悦的梁洪云,从此致力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一项项技术成果在他手中诞生。
机抽井高压正注解堵工具是梁洪云发明的第一个解堵工具,不仅彻底解决了油嘴堵塞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題,还大大降低了现场值班人员的劳动强度,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并没有满足这一成果,成功研制出第二代解堵工具,工人修井时,只需在油管悬挂器上安装一个变径接头,就可实现高压解堵。2017年,他的第三代“机抽井高压正注解堵工具”又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上半年,梁洪云对混输站进行“三合一”流程改造,节约费用1019万元。
“一人前进百步,不如百人前进一步。我希望更多的人超越我,成为比我更厉害的‘大师’。”2014年,“梁洪云创新工作室”成立,为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搭建起建功立业的平台。创新工作室集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技能培训等为一体,不仅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阵地,更是孵化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和传承创新精神的课堂。
工作室成立6年来,梁洪云团队先后完成输送管的支撑装置、高压自控流量计阀芯双向自控技改、过渡储罐研制等39项创新成果,有18项获得局级、部级创新创效奖,6项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
梁洪云发明的这个智能化水套炉具,不仅具有自动高能点火、点火控制、火焰监测、熄火保护等功能,还能远程操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梁洪云一身工衣、一顶安全帽、一只口罩,坚守采油一线,跑现场、查资料、解难题,工作、抗疫两不误,在他看来创新这条路没有尽头。
郑龙刚口中的梁大师,是西北油田采油高级技师梁洪云。他扎根戈壁大漠27年,当过钻工、修井工、采油工。虽然只有高职文凭,但梁洪云致力于采油工艺创新,拥有10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创效9907万元;先后荣获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岗位练兵突出贡献奖、中央企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等荣誉称号;他所带的班组被评为全国“安康杯”优胜班组、全国青年文明号。
“第一次搞发明创造,是想把采油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梁洪云说。
2010年夏天,TK750井场因输油管线堵塞,被迫关井。这口井是一口稠油井,油稠、流动性差,含水不断上升,原油乳化现象严重,常出现电流、回压上升现象。严重时,不仅造成井筒内举升困难、堵塞地面输油管线,还会导致原油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正常生产。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采油工1小时就得往井里加降粘剂降低回压,每班4个人都忙不过来。看着他们来回奔跑加药的辛苦劲儿,梁洪云心想:这种方法太落后了,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方便、灵活且投资少的自动加药装置呢?
那段时间,梁洪云着魔一般,白天盯在井场上,抱着满是泥浆污油的采油树采集油样、记录数据,观察油井生产动态,分析改进设计方案;晚上呆在办公室里,依据加药装置原理,查找资料、研制加工。他一遍遍测试、改装,1个月后,“井口自助加药装置”研发成功。该装置将带压加水装置的压水管和预热管合并,利用套压将破乳剂压入环空,使药剂在环空内与井筒流体达到初次破乳效果,再通过井口闸门转换,实现对地面流程的不定期加药,有效降低了原油粘度,解决了油井回压较高和原油输送困难等问题。
“井口自助加药装置”投入使用后,TK750井场保持长周期生产运行状态,节约药剂成本61.64万元,每班采油工也从4名减少到两名,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很快,这项装置便在T750井、TK834井、S76P井推广使用。
“问题就是机会,也是技术创新的课题。”享受到创新成功喜悦的梁洪云,从此致力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一项项技术成果在他手中诞生。
机抽井高压正注解堵工具是梁洪云发明的第一个解堵工具,不仅彻底解决了油嘴堵塞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題,还大大降低了现场值班人员的劳动强度,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并没有满足这一成果,成功研制出第二代解堵工具,工人修井时,只需在油管悬挂器上安装一个变径接头,就可实现高压解堵。2017年,他的第三代“机抽井高压正注解堵工具”又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上半年,梁洪云对混输站进行“三合一”流程改造,节约费用1019万元。
“一人前进百步,不如百人前进一步。我希望更多的人超越我,成为比我更厉害的‘大师’。”2014年,“梁洪云创新工作室”成立,为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搭建起建功立业的平台。创新工作室集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技能培训等为一体,不仅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阵地,更是孵化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和传承创新精神的课堂。
工作室成立6年来,梁洪云团队先后完成输送管的支撑装置、高压自控流量计阀芯双向自控技改、过渡储罐研制等39项创新成果,有18项获得局级、部级创新创效奖,6项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