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哲学照亮教学实践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888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
  教师不是哲学家,我们也无意于要求教师都成为教育哲学家。但是,斯宾塞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至少都说明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
  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如何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我逐渐形成并加深了对于必须“用教学哲学照亮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追求。
  教师的教学哲学是教师对其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方法、行为及其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等整体关系的一般性理解与认识。教师教学哲学的内容应包括教师个体对教学价值与意义、教学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要素的批判、反思和建构,它主要以价值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为理论基础。
  当教学哲学的基本含义确定后,我认为,每一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实质上都在对自身的教学哲学加以应用,同时也受到自身教学哲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需要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决策时,一种称之为“观念”“理念”的东西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左右教师的行为,帮助教师选择方法、技术,或者过程。我们不能说它就是教学哲学,但至少是教学哲学的雏形。
  从教师教学哲学的内容来看,教师的教学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前提,以长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哲学是其实施教学活动,并解释教学活动的基本主张。建构教师自己的教学哲学,其实就是使教师的这个基本主张日渐清晰、完善、稳定。当教师的教学主张足够明晰时,教师就能在解决教学问题时,清楚地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在遇到教学困境的时候,首先考虑“我能、我应当怎样做”;当教师的教学主张足够完善时,就不用怀疑自己的教学处理是不是符合学生、课程,或者教学的需要;当教师的教学主张足够稳定时,就能从容应对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教学进程。
  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也不例外。马斯洛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改进自己的冲动,一种更多地实现我们的潜力、朝向自我实现或人性充分发展的冲动。教师总是想在教学中改进自己,而我们现在需要给这条改进的道路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教学哲学。当教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教学哲学时,教师对教学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改进途径,就使得工作的每一天都处于不断地创造“自己的课程”“自己的课堂”“自己的风格”的进程中。
  那么,该怎样有效地激活教师的教学哲学?从教学管理层面上看,一般途径为:一是引导教师重新厘定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价值。教师教学哲学的重构是一种教学价值观的根本性变革。在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的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必然是最大化地将知识与技能灌输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人”的其他方面发展的要求,使课程教学成为“去人性”的物化行为,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具体化为解题和正确答题率。重新厘定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就是回归教学的本真——为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具有完满人性和追求幸福生活可能性的“人”。坚持知识的习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仅仅是具有整全性的学生的某一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知识和技能仅是帮助学生探究有意义生活的工具,而非学生生活的目的。只有引导教师树立这样的价值观,教师才有可能产生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的意愿,为改革的推进提供可能。二是培育教师的课程教学批判意识,提升其批判力。有学者认为,教师对某种教学意向合理性的质疑、辩护和理解,是教师自主地开展教学实践的思想前提。课程教学批判是教学理性的职责和使命,是对现实与虚妄的检视与反思,其目的在于达成对自身理性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课程教学批判意识,一方面是教师在种种教育教学变革理论面前,不再把自己盲目地定位于理论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性分析,对理论进行辨别与筛选,进而确立改进意识;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既有的、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予以批判反思的意识。培育教师的课程教学批判意识,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日常教学现象和长期存在却未能觉察的弊病予以反思,寻求教学改进,同时,有助于教师在种种课程教学理论面前,保持并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专家的理论进行必要的选择与改进。也就是说,教师对课程教学批判意识的培育与提升,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批判与解构提供了条件,也为其对自身所处变革时代的课程变革精神的理解与运用提供了可能。三是变革教师的“方法情结”,培育其“方法论”意识。“教无定法”,教学作为过程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中既有教学内容的变化,也有教师心态、学生认知结构、教学情境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贯的,也不是随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放弃对教学方法的追求。“教学有法”,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方法、过程与目的的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其教学哲学体系中完善教学的“方法论”。教师的教学哲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情境性、实践性和个性化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追求的不是教学哲学的方法论体系,而是“寻觅一切与方法有关的资源,剔除一切与方法无关的东西”,从而产生“对方法的迷恋”。当教师发现一些所谓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方法不好用时,常常简单地归因于既有方法出现了问题,于是又去寻找一种更能体现和符合要求的“新方法”,甚至感觉难以抉择,无所适从,这就是教师的“方法情结”。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教师的“方法论”意识。培育教师的“方法论”意识,就是使教师从对方法的迷恋中解脱出来,不再盲目迷信某一种方法最为有效,或者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而是去思考各种教学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及其与教学对象的复杂关系。在分析审视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践需求,选择真正能促进学生主体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由此,教师可以并且敢于结合现实的情况进行符合需要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这样,就为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层面的践行与推进提供了可能。
  教师教学哲学的构建,涉及教师个人观念、自身成长经历、知识学习和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由外而内的教学改革反思,会让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目前教改的现状,也会进一步促使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合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检验并修正自己的教学主张。积累、反思、改进,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黄仁云,江苏省高邮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
期刊
这是今天听我的弟子王靖上青优课推荐课所想到的话题。一堂课,实际上就是围绕着文本所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  王靖课的所教授的的文本还是《宝玉挨打》,只不过班级换成了文科重点班,相同的还是围绕着其中的细节进行品评。  围绕着《宝玉挨打》中的细节,王老师和学生聊了起来,学生与学生聊了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话。这其中的对话,有如下几种:  一是情感的对话  一女生向老师发问,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
期刊
作文备课,是实施作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重要环节,其中,有一种功夫就是需要寻找教学话题。作文教学话题,具有激发兴趣、解疑释难、归纳总结等多种功能,一个明亮、合适的作文教学话题,应该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话题。作文备课,如何寻找合适、有效的教学话题?  一、作文备课,需要为孩子寻找走进教材的最佳入口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正如华师大著名教授郑金洲先生所说,“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期刊
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所谓“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充分余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书本和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放性的课堂则是充满生命力的、充满希望与信任、充满人文关怀的。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
期刊
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也是学生学的场所。教师、学生、教材等是课堂的元素。笔者以为,要构建和谐灵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必须把握好几个“关注”。  一、关注吸引力:引导学生专注兴趣  某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例题,讲得很清楚、点得也恰当,但学生好象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某种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左顾右盼;老师点名举手学生回答,而那个学生却头盯着课桌上的书本;学生回答正确了,但似
期刊
21世纪的现代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富有个性化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  一
期刊
“牧”是一个会意字,指人拿着鞭子放牛。中国古代专设牧师一职,《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但文题中的“牧师”显然并非指中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了。无论是课标大纲还是专家讲学,无论是开课观课还是评课议课,人们似乎都在上纲上线,宣扬的、讨论的都是语文之“性”,并且动不动就用语文的若干“性”来观照语文教学。  人们似乎总喜欢给一个事物定性,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非但不能例外,人们似乎还更加热衷于给语文定性,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谁都能够说上一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给语文的定性似乎就从来没有停
期刊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周自厚老师的文章《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该文是周自厚老师阅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教学实录》后的一篇读后感,感叹关艳丽老师“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在感叹关老师的课难能可贵、肯定关老师的课上得成功的同时,该文着重就“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动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