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意味着什么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在关键性教学环节上让学生展开的活动。但是,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特殊场域,尽管教师会因为长期与本班学生的接触,而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反应有所预计,但是,学生面对新知识和能力要求发生的思维变化,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生成在此具备了意义。因为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反应,生成便有了存在的价值。如果教师除了自己预设的课堂讲授内容外,完全接纳学生面对新知的种种反应,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表现,不但应该看作是合理的,而且,也应该被看做自己进入教学的最佳契机,最方便的通道,最便捷的桥梁。
  以往公开课、观摩课产生过许多成功的课堂,好看,热闹,学生反映也比较热烈。但是,这些课堂中的相当一部分,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表现的时候,依然做得不够彻底。究其原因,正是教师为了照顾到“表演课”或“展示课”的特殊性,力求课堂进程流畅,节奏鲜明,富有高潮,甚至华丽好看,并没有完全彻底向所有学生或学生的所有可能表现开放自己的课堂。教师的顺利、高潮,其实都是精心选择的结果。
  比如,因为挑选了理解透彻的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学生的“反响很热烈”,学生的表现“很主动”,课堂上“高潮迭起”,学生们的回答“很精彩”。不能说这样的课堂一无是处,而是说这样的课堂有所蒙蔽,并不忠于课堂的真实和学生学习现状的真实。
  日常课堂中常有的学生走神、学生口齿不利、学生回答不清等让人烦恼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完全看不见了。我曾经反复观看过一些为推广新课程而摄制的课堂视频,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班额小,每节课坐个二十几个学生,因此教师开展的活动往往很充分,提问涉及面也很大。但是想想全国各地的真实情景,有几个地方的班额在五十人以下?只要不要超过六十人,算是谢天谢地。第二,那些课堂上的优秀教师,提问对象的重复率也很高。一些口齿伶俐反应敏捷的学生被反复提问,而他们的表现也着实令人满意。
  讲生成,就不能不面对最真实的课堂,日常化的课堂。在五十几个学生的课堂上,时间紧,教学任务多,学生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负担很重。满堂灌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教师讲完了事。而现在我们要讲生成,研究课堂上因为学生的各种表现而生发的教学应对策略,就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
  所谓生成,就是要面对这样一个远非尽如人意的群体的学生,就是要对他们彻底开放教师的课堂。这个开放指的是,教师必须在自己对基本教学程序有所设计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时间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敢于面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表现。学生回答不准确,思维不敏捷,思路不上轨道,这也许才算真正呈现了他们的困境,这也许正是教师进入教学的最好时机。经过教师的引导,肯定有学生走上思维正途,但肯定有不少学生依然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师所授内容,不能领会教材的内容。许多教师苦恼的就是这个。许多教师责备学生的理由也是这个。但是,真正具备开放心态的教师,有着生成意识的教师,就应该从这儿出发,去找到解开学生思维症结的钥匙。
  这时候,也许真正的备课才开始:你没想到学生会因为这样简单的问题而卡壳,你没想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或者,你的学生说得不好,那么,他结巴的时候,不正是给他机会练习口才的好时机吗?他迷惑的时候,不正是让他找到最信任的同学,帮他解答的时候吗?而那个“爱出风头”、爱表现的同学,也正可以借助这样的时机,获得表现的机会,获取交流的快乐。或者,一个学生的迷惘,正代表了大多学生的难点。那么,这就是号召学生们分组研习、讨论、争辩,然后交流的好机会。
  在这个意义上,课堂生成,其实可以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时候展开。也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表现,甚至是个别学生恶作剧似的表现,都应该被视为合理的,合乎学生此刻当下实际状况——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或者说,这就是他们此刻当下的精神状况,知识状况,能力状况。
  有经验的教师,应该为此欣喜。有经验的教师,具有开放心态的教师,懂得生成规律的教师,每一节课都应该是欣喜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永远都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对你的课堂永远会有种种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有一些是积极的,比如精神状态饱满,全体求知欲望强烈,发言积极,有突出表现,有闪光点,等等。但是,也有许多时候,一些反应是消极的,如气氛沉闷,思维不活跃,有人捣蛋,有人睡觉,精神状态普遍低落(比如刚刚公布了考试名次,一两个欢欣,大多数沮丧),等等。但是,只要有表现,开放的教师就是兴奋的。他兴奋的理由来自一种生成的准备:他的学生的任何表现,都给他提供了进入课堂的理由。学生并不是完全理解了,或者都成了狂热的知识追求者,或者心态良好的人,才来到课堂上的。本质上,学生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不完善的人一一人类本身就不完善,在上帝面前,没有完善的人,因此,教育永远具备可能,教育是永恒的事业,教师永远有存在的必要。
  教师因为课堂的生成而存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因为有了生成,所以才有了教育。教师面对的,本来就应该是人的种种不完美。学生说得不好,想的不对,做的有失误,表现甚至恶劣,那么好,这才有了教导的必要。教育是引导人们走向完美的永远没有尽头永远充满探险乐趣的事业。
  还可以说,过去某些所谓好看、流畅的课堂,有一些可能做了无用功。因为那些把课堂搞得极为热闹好看的教师,由于严密的设计,精心的挑选,只让自己的讲授面对了学生的“己然”,而没有面向学生的“未然”。他们可能根本没有面对课堂的任何真实问题。他们因为表演了伪命题而获得成功。比如,他们让本来口才已经不存在问题的学生表演了口才,而没有让口才不好的学生有一次发言的机会。播音员永远演讲,哑巴永远沉默。这不是教育,这只是向现实投降。他们让早就想通了的学生展现了他的超前的能力,而没有让真正不理解的学生暴露他的思想症结,展示的困惑所在。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其实很轻松,除了让自己导演的热闹话剧顺利完成以外。
  真实的课堂处处是荆棘。教师因为去芜存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有价值。
  我们当然都明白,在今日中国基础教育格局下,学校早已根据其距离行政中心、经济中心的远近而做了精细的分类。学生也早已根据其排名、家庭实力、对学校的有用没用而做了精细分等。所以,今天的课堂很难展现学生的真实状况。尤其是那些开放给大家看的课堂。某学校要承办教学观摩活动,校长往往会安排最好的班级给那些前来表演的老师。一则,主办者要的是成功和好看,要的是“精彩纷呈”。另一则,承办的学校要乘机向来宾展现自己学校学生的“良好风貌”。正因如此,即便在一个所谓的实验班、奥赛班、尖子班上课,教师也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的真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全部真实。
  真正的教者应该懂得,“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些古老的格言告诉我们,教学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成的:面对人的种种问题,教育者发现、感受、体验、思考,并积极参与引导。所谓道,就是进入教学的契机。学生表现优异,说明学生已经生成。学生表现有问题,那么好,教师出场了。教师永远应该面对学生的不好表现。教师应该都是苏格拉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话中,循循善诱,把你懂得的,用最为人性化的方式告诉他。用你的不着痕迹的方式,让他自己感觉到,体验到,思考并领悟。
  不要认为这样的教学太理想,在今天的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里没法实现。不,正因为今天的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课堂太不理想,你才要去实现你的理想。理想存在的理由,不就是不理想吗?你看见了不理想,你的教学才刚刚开始。
  (霍军,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首届陇原名师、甘肃省学科带头人)
其他文献
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基本层面,我觉得可以从教材、课程、生活三个层面来阐释。  一、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找到“我学的语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据,指导学生自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教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学习内容隐匿于一篇篇的文章中,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即使通读几遍课文,可能收获也是了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教材呢?  问问一些学生,学了某册课本之后,你学到了什么
期刊
高中历史教学,上白天文,下至地理,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識和理论,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联系。高中历史教学的真谛是什么?是传递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識的细节,还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期刊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
期刊
这是今天听我的弟子王靖上青优课推荐课所想到的话题。一堂课,实际上就是围绕着文本所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  王靖课的所教授的的文本还是《宝玉挨打》,只不过班级换成了文科重点班,相同的还是围绕着其中的细节进行品评。  围绕着《宝玉挨打》中的细节,王老师和学生聊了起来,学生与学生聊了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话。这其中的对话,有如下几种:  一是情感的对话  一女生向老师发问,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
期刊
作文备课,是实施作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重要环节,其中,有一种功夫就是需要寻找教学话题。作文教学话题,具有激发兴趣、解疑释难、归纳总结等多种功能,一个明亮、合适的作文教学话题,应该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话题。作文备课,如何寻找合适、有效的教学话题?  一、作文备课,需要为孩子寻找走进教材的最佳入口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正如华师大著名教授郑金洲先生所说,“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期刊
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所谓“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充分余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书本和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放性的课堂则是充满生命力的、充满希望与信任、充满人文关怀的。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
期刊
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也是学生学的场所。教师、学生、教材等是课堂的元素。笔者以为,要构建和谐灵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必须把握好几个“关注”。  一、关注吸引力:引导学生专注兴趣  某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例题,讲得很清楚、点得也恰当,但学生好象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某种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左顾右盼;老师点名举手学生回答,而那个学生却头盯着课桌上的书本;学生回答正确了,但似
期刊
21世纪的现代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富有个性化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  一
期刊
“牧”是一个会意字,指人拿着鞭子放牛。中国古代专设牧师一职,《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但文题中的“牧师”显然并非指中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了。无论是课标大纲还是专家讲学,无论是开课观课还是评课议课,人们似乎都在上纲上线,宣扬的、讨论的都是语文之“性”,并且动不动就用语文的若干“性”来观照语文教学。  人们似乎总喜欢给一个事物定性,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非但不能例外,人们似乎还更加热衷于给语文定性,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谁都能够说上一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给语文的定性似乎就从来没有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