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再探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现代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富有个性化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
  一、阅读文本的个性化体验
  个性化阅读教学,紧紧把握阅读规律,根据学生阅读心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突出学生这一主体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走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之路。而这种与时代相合拍,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法,可通过相应的步骤来加以启发引导而实施。要对阅读的文本富有个性的感悟与见解,并最终能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课堂上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进入与文本相同、相近或相似意境的体验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是前期准备中必不可少的。
  1.个性化阅读教学相应文本氛围的创设。要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把握,相应氛围的创设可起很大作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畅谈理想的,先把课文放到“怀崇高之理想,抒远大之志向”一系列作品的背景中;《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记述一次半途而废的登山旅游而引起的人生思索,把课文放在“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的范围中;而《归去来兮辞》则是通过自然美来表达归隐之心,那就先设置“状自然之胜景,抒胸中之情怀”的氛围。这样,把阅读的文本放到相应的大的背景中去,使阅读文本成为同类作品的整体中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轮廓的把握。这里,创设与阅读文本相应的氛围,有一种暗示性、提示性,它可启发学生把相应的局部的点放到整体的面中去思考、去感悟,以使学生在对文本作品与相应内容的相互的比较中,直达作品的内心深处,更好地理解把握,进而有自己的独到的发现。
  2.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相应情景的再现。让学生进入相应的文本氛围,有了初步感知后,接下来,设置与文本相应的情景,可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更好地为鉴赏领悟作品做准备。
  如《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在把学生引入自然美的大背景后,接着借助鸟鸣人声的大自然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音乐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所在?通过学生的想象描绘引出独具学生个性色彩的自然美的境地。这时学生的想象喷涌而出:这是“苍松奇石,云海绵绵;鸟鸣鹿吟,流水潺潺。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弹奏出光与影的旋律。箫声洞穿整个山谷,肆意的穿梭折回”的一个天地;是一个“淡云缠绕山谷,林间一座草屋,只闻鸟声,不见鸟影的理想仙境”;是“让人仿佛走进一条深邃的小路,两边是葱绿竹林的一片的幽远之地”……学生在一幕幕对自然美的想象中,一幅幅富有个性特色的自然景象呈现出来,在作品鉴赏前首先让学生有了与作品相应的个性化体验,这为鉴赏作品的个性化的顿悟提供了独特的意境提示。
  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则采用谈话式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来进入与文本相应的情景。学生谈论自己的理想本来就是独具个性特色的,这样对孔子的几个弟子不同理想自然有了不同的感应与理解。而古代孔子与学生谈理想,现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畅谈抱负志向,不同的场合相同的情景出现,相应成趣,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阅读体会更会有独到之处。
  二、阅读文本的个性化发现
  在对阅读文本有了个性化的体验与个性化的感悟之后,如何让阅读文本生动地展现,让文本照亮学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激动与切身体验的感知,以直达作品的内核,进而有自己的发现?
  灵活多样的作品阅读方法可以大显神通。默读让人深思熟虑,浮想联翩,深入品味;朗读让人激情澎湃,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尽情表露,忘我陶醉,动人心魄;分角色表演,在绘声绘色中走进人物内心,对人物的感悟直接加以表达,因而显得精彩纷呈;而有时师生间对作品的互动演示,也可以用教师之心串起学生之心以和作品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而达到作品呈现的最佳境界。文本阅读的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领会,便托起了学生阅读感知最终目标——学生的感知体验、独到见解、独特观点的呈现。要使学生阅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独到见解得以展现、鲜明的观点得以呈现,相应的内容的温故知新或拓展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与阅读文本相应的学过作品的回顾,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温习梳理与对照中,为新感知内容提供一个评判的参照,比较其中的异同点,会达到更深的感悟,进而有自己的发现。
  《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在创设自然美表情达意的大背景,学生走进个性色彩浓烈的对自然美的情景后,采用温习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荷塘里的月色一段,让学生体会描写的自然之景与表达的内心之情的关系。这样,学生顿时会领悟刚刚自己想象描绘的自然美景实际也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折射,心灵就会感悟、震撼,此时再去阅读陶渊明自然美的描绘,感受与领悟当然是发自内心深处而有独特个性特色了。
  接着,再用与《荷塘月色》一样的同样写到月光、莲叶景物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作一拓展,学生在探究中就会明白自然美中的月、松、竹、莲等景物是以此表达作者的高尚节操的追求,自然美景下人的和谐生活是以此表达作者对美的社会生活的向往的,这时学生不但从内心体验到了自然美,感受到了自然美蕴含的丰富内涵,而且还从中学会了借自然美表情达意的方法。这样,相应的《归去来兮辞》阅读,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用怎样的方法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当然会站在更高处更前沿处体会在心了。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发现”,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抠“参考答案”,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发现,结果误人子弟是必然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独特性个体阅读体验,要做到“三重三轻”。   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几近乎对或几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不能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棒杀”或“棒杀”,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重肯定轻否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它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
  重发展轻静止。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时此地,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岂能就做出彼时彼地他就得不出真理性的结论呢?人的发展潜能巨大,“盖棺”尚才“定论”,因为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因而静止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会走偏锋,会得出错误结论。
  三、阅读文本的个性化感悟
  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使个性化发现的碰撞升华。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以求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可采用“三点互击”“三方互动”“三法互融”教学方法。
  1.三点互击。“三点”指重点、难点、疑点。因为“三点”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信息,可供发挥的余地甚广,由此可自由驰骋,上下古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个性飞扬。
  ①突击重点。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如《荷塘月色》“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作者乃散文大家,运用语言得心应手,透彻玲珑,看似字斟句琢,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仿佛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切中肯綮。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学生研习文本可知,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叠词。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或“袅娜”或“羞涩”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素淡朦胧的月光下,荷花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茂密的荷叶如深邃的蓝天,稀疏点缀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纤尘不染,纯净无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洁素净,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令人遐思无穷,浮想联翩。
  ②直击难点。难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难,阅读中更易见出个性,“诗无达诂”,“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俄国作家鲁巴金语),“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宜采取“见仁见智”的辨析,允许学生课堂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胸臆,评头论足,激情共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理越辩越明,难点越辩越清,还如《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初读此句,“黑影如鬼”,令人毛骨悚然,作者为何用一个并不美好的喻体“鬼”呢?学生感悟、辨析:
  甲: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绰绰,捉摸不定。
  乙:鬼只是人们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写人难,写鬼易,也许是灌木的参差不齐,“峭楞楞”的,形体可恶,所以才用“鬼”作比喻。
  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心理恐惧,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一寂寞、孤独、凄冷,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
  ③撞击疑点。造成可疑之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隐晦艰涩,或是传统解说的已成定论,或是专家学者的个人识见。直面文本,在疑点处生疑,“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尚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所给答案为后者。但仔细揣摩,结论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学生辨析如下:
  甲:感觉是个体生命独有的。见花落泪,宠辱不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也不一样。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感觉的话,不同心境时,体验自会迥异,高兴时见河水哗哗流淌,好像是在欢笑:悲哀时,闻哗哗流动的水声,好像是在哭泣,这里很难界定是“惆怅”还是“欣喜”。
  乙:这是“移情”,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某种外物上,由外显的情感标示内心发展的轨迹。联系上一句话:“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初春的季节,春走了,杜鹃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驻,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春”象征着生命,美好,生机,美好东西的流逝,人们总禁不住悲哀、怜悯,这里传达出的正是“惆怅之感”。
  丙:乙讲的有道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加之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传承,己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如杜鹃,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悲哀”的代名词了,早已成为一种“杜鹃情结”,更何况在春去之时,恋春之情伤春之景可触目可惊心,因而哀伤之思,惆怅之感就会相伴而生。
  2.三方互动。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阅读,说到底乃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三方互动指的是:“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和“时空互动”。
  ①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②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高中新大纲也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对“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的勇敢反叛。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③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笛卡尔说:“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3.三法互融。个性化思维,积累是帆,方法是舵。弘扬阅读精神,展示阅读主体,离不开方法的多样性。“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三法互融,阅读更见个性。
  ①生活联系法。生活是本无字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生活和阅读相接,阅读优化生活,生活印证阅读,如此,阅读主体生活的诗化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阅读的智慧就会高,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新,新阅读带来的新生活,生命的质量就会优。
  ②逆向反弹法。即对结论的反向思维,不以现有结论为定论,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成功的反弹。逆向反弹,观点出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阅读创新的体现;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永远都会步人后尘。
  ③审视批判法。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文本,采用“拿来主义”,吸精华,去糟粕,辩证思维,如《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对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窦娥来说,肯定不是她的初衷,无异于“冬雷震震”,她的灵魂也会入土不安。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须尊重时代差异。
  四、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表达
  个性化阅读在经过一步步的体验、感悟,进而对作品有独到见解后,最为迷人、最为精彩、最让人激动人心的是,课堂上学生的感知、见解的逐一表达。这时,学生的奇思妙想、独特的发现、独到见解将充分展现,学生具有个性特点的阅读感知的所有疑难与迷惑将全面铺开,教师抓住这些课堂的闪光点——学生的智慧的火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特长,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探讨激烈,研究热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感知、见解就会檫亮整个课堂,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1.个性化体现的质疑讨论式。质疑讨论式是一种以学生的疑难提问、学生的见解研讨为中心组织课堂探究交流的方法。它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全由学生的问题而即时生成。它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阅读感知理解的舞台,教师主要起沟通与贯穿的作用。
  如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教学,先以学生对作品阅读的印象感受畅谈体会来组织交流,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独有的体验与感悟。顿时,课堂上形成学生争相踊跃,各抒己见的热烈交流气氛。课堂教学因学生的主体参与而活了起来、动了起来。这时,学生对小说中感情的纯真;爱情表达的朦胧、含蓄、凄美;景物描写的那独具湘西特色的如同世外桃源的美丽动人;以及情节前后照应的突出运用;语言的纯美等感悟一一亮了出来,形成阅读感知的一个高潮。
  对于自己的感悟、理解,如何让人信服、以理来服人,学生自然会去挖掘,寻找文本依据。这样,带动了更深入层次的阅读。为了达到这一步,接下来组织学生质疑。对质疑问题的提问和讨论,一则可清楚地了解学生理解的层次究竟如何,再则还可以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侧重点、倾向性,教师都能把握。通过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讨论深究的组织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发挥出来。
  如接下来《边城》教学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写杜鹃的叫声;爷爷为何在继女儿的悲剧后又将唱歌的人介绍给孙女翠翠;翠翠十五岁是不是早恋;作者为什么写这篇小说等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讨论涉及到景物描写的选材与作用,人物情节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观念的差距后的背景的了解,创作的动机目的等等。学生竞相的质疑与一个个的问题的探究讨论,加上适时的引导与拓展,一个个的问题就串连成起一个整体的理解,就把学生一步步引向对文本挖掘的全面把握。
  《归去来兮辞》的鉴赏教学,也用这种质疑讨论的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质疑感悟,学生对作品自然美的感悟探索串联起对作品主题、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全面理解。达到很好的效果。
  质疑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学生疑难的提出,具有分散性、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组织教学需要教师从作品的高度、深度全面的理解与把握,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但能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这也是教师最大的满足。
  2.个性化体现的辩论演讲式。辩论能在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交锋中,充分表现学生坚持自己观点的思辩力、应变力;而演讲则在有声有色的对观点论证的表演中,可见学生论辩的逻辑性、条理性。这两种口头表达的论辩的方式应用在文本阅读的感知教学上,可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课堂阅读教学充满个性色彩的张力。   姜夔的词《扬州慢》,是用过去扬州的历史意象和现在的扬州的现实意象的两种意象在特定的空间——扬州,用重合的方式组合一起的。过去的扬州繁华、锦绣、温馨、美丽,现在的扬州荒寂、凄凉、清寒、萧瑟。两类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什么?由于它给人的言外之意十分丰富,可用辩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时学生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体会、理解,有认为两类意象组合是表达“黍离之悲”,即爱国之情的;有认为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的;有认为表现怀旧情绪的;也有认为是对故国倾覆的伤感之情;也有认为是对昔盛今衰原因的深刻思索。辩论让学生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也让学生理解了优秀的作品确实是探测不到底的,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来体会、多角度地理解。现代诗歌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如选入课本的《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等,以其给人想象的空间的辽阔,表现主题的多义性,而可用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文本,让学生参与作品,共同完成创作。
  有些优秀作品,由于它提供的话题的宽泛性,可辩论性,辩论演讲可达到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以维纳斯的手臂是失去美还是存在美展开论辩;《漫话清高》可用现在我们社会是否需要清高来进行论辩;《道士塔》则可用“我为自己(王道士)辩护”、“我告王道士”进行演讲,它能在学生个性观点的展示与论争中,把作品阅读引向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3.个性化体现的表演交流式。表演交流式是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表演激情,让学生积极参与作品,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形体、声音加以演绎表现,从而达到对作品阅读深入理解与体会地体现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品的方式,既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也能把学生潜在的个性才华,领悟能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充分发掘,使阅读理解更具个性特点。像戏剧、小说等作品可采用这种方式。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就可用表演的形式来解读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及艺术手法。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形神言谈之间融入学生对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把握,学生通过自己的爱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以自己的体验,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具有独特领悟的表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作品焕发出生命力。学生也因表演对作品有更深的感悟。表演后极具个性风采的一系列体会文章《我演罗密欧》、《最高的境界——生死与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生命的赞歌》、《苦情帕里斯》、《悲伤的喜剧》、《浪漫背后的凄惨》,就是学生表演后从人物理解、主题把握到艺术手法的理解感悟的收获。
  4.个性化体现的写作交流式。写作交流式,是用书面形式来体现学生对作品阅读之后的感悟及评价。这个写作过程要求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深刻的感悟,更全面的把握。写作又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思维创作过程,对作品的感受体会与评价,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理性的见解,感性的内心情感的震荡。而写作交流,则把学生的阅读感知的这个精彩的个性世界以学生问互动的形式在课堂上作一展示。一篇篇文章就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课堂闪烁,构成学生阅读的霞光四射的展示个性见解的迷人的课堂教学世界。学生在这写作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展露内心世界,也从同学的交流中学会如何深入思考,如何阐述主张,如何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问题,从而把文体阅读的理解推向更深层次的探讨。
  譬如《孔雀东南飞》的赏析写作,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观点大胆、鲜明,有创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精彩独特的个性世界。像学生的《静夜思》习作:以如雪的月光下,静静地坐在突兀的坟墓前的王婆烧着纸钱,石破天惊的一声“我恨你”,展开了对焦母、焦仲卿、刘兰芝的哭诉,一吐自己心中的压抑的情感,极为震撼人心。《我读(孔雀东南飞)》则以“我不禁自问,是谁造成了这爱情悲剧”来进入深深的剖析。更有学生说:“我虽然赞扬焦仲卿、刘兰芝的忠贞的爱情,但还是想帮焦母大喊一句‘冤’”,并列出从文本可循的一个个理由作论据。与此针锋相对,有学生写道:一手造成儿、媳悲剧的焦母,我觉得她真是笨得无可救药。也列出“笨”的根据一条条。还有学生写道:“可是,抗争一定要以死为代价吗?为了要在一起,就一定得死,除了这条路,难道就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并为其指出了另外的一条路。
  学生以其对作品的探究钻研,以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以其对作品的真知灼见,让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作品,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充满朝气、充满潜能、富有好学精神、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的学生内心,走出课堂教学充满张力的一片广阔天地。
  个性化阅读教学因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其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个性化阅读教学又因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在阅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术方法与学术精神,在集体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组织才能,而这正与时代要求合拍。与哈佛推崇的个性化、学术精神、领导能力相一致。课堂教学因学生而精彩,教师因学生的精彩而不懈地追求。
  (张银华,武汉市武昌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湖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导师,湖北省著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后,人们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儿童的课外阅读(儿童文学阅读、经典阅读等)逐步重视、推动起来。有关“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等的报道、宣传,屡见报端与荧屏;“国学热”、“绘本热”等浪潮也在一些校园内涌现。但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笔者还是感觉到儿童课外阅读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课外阅读逐步重视起来
期刊
[摘 要] “读写任务”这一题型最先由2007年广东高考英语试卷引入,之后2008年陕西、福建等省也引用了这类题型。因为这种题型新颖、灵活,有利于激发同学们思维,留给同学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有利于展现出同学们真实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多省市的高考卷采用“读写任务”的写作形式,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写任务”作文也成为了我市英语老师的探索学习的重点,因此有了“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构想。  
期刊
诗歌与绘画是极其亲近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图文并茂,诗情画意,历来是中国画的审美追求,是中国画的灵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的鉴赏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中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中学生的审美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体现中国画的诗意画意,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呢?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此作浅要分析。  一、画意中解读诗情  这是宋代画家马远
期刊
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基本层面,我觉得可以从教材、课程、生活三个层面来阐释。  一、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找到“我学的语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据,指导学生自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教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学习内容隐匿于一篇篇的文章中,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即使通读几遍课文,可能收获也是了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教材呢?  问问一些学生,学了某册课本之后,你学到了什么
期刊
高中历史教学,上白天文,下至地理,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識和理论,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联系。高中历史教学的真谛是什么?是传递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識的细节,还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期刊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
期刊
这是今天听我的弟子王靖上青优课推荐课所想到的话题。一堂课,实际上就是围绕着文本所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  王靖课的所教授的的文本还是《宝玉挨打》,只不过班级换成了文科重点班,相同的还是围绕着其中的细节进行品评。  围绕着《宝玉挨打》中的细节,王老师和学生聊了起来,学生与学生聊了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话。这其中的对话,有如下几种:  一是情感的对话  一女生向老师发问,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
期刊
作文备课,是实施作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重要环节,其中,有一种功夫就是需要寻找教学话题。作文教学话题,具有激发兴趣、解疑释难、归纳总结等多种功能,一个明亮、合适的作文教学话题,应该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话题。作文备课,如何寻找合适、有效的教学话题?  一、作文备课,需要为孩子寻找走进教材的最佳入口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正如华师大著名教授郑金洲先生所说,“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期刊
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所谓“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充分余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书本和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放性的课堂则是充满生命力的、充满希望与信任、充满人文关怀的。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
期刊
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也是学生学的场所。教师、学生、教材等是课堂的元素。笔者以为,要构建和谐灵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必须把握好几个“关注”。  一、关注吸引力:引导学生专注兴趣  某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例题,讲得很清楚、点得也恰当,但学生好象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某种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左顾右盼;老师点名举手学生回答,而那个学生却头盯着课桌上的书本;学生回答正确了,但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