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重要还是技术重要:航海时代中西海上力量的不同命运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对航海时代开始时中西之间的海上力量进行了一番比较后感慨地说:“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约公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的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她的对手。”
  今天我们有足够的史料可以支持李约瑟的观点。我们甚至只需要举出这样一个事实就可以:1405年郑和第一次开始他的远航时,他的宝船的排水量达到1500吨,他的舰队由240多艘船组成,他的船员达到27400多人。而80多年之后出发的哥伦布船队,船只的最大排水量为300吨,船队由3艘船只组成,船员一共有88人。
  当大航海时代开始的时候,中国人在技术上显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然而仅仅几十年之后,中国人却出人意料地退出了印度洋和阿拉伯海,而西方一步步主导了整个大洋,进而主导了整个世界。1500年,由此成为中国与西方不同历史命运的一个分水岭。
  当我们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事件时,在这种戏剧性的结局的背后,看到的却会是另一种景象,这就是:航海时代开始的时候,西方形成的是一种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海外扩张机制,从而弥补了西方在航海技术上与中国的巨大差距。
  首先是所处体系的不同。古代中国所处的是大一统的体系,而西方中世纪以来形成的是竞争的体系。在大一统体系下,中国历代王朝的战略重心,必然要放在内部秩序的维持上,向外的扩张则极易导致文明的重心失去平衡,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所有的扩张都是不可持续的。而在西方式的竞争体系中,每一个政治实体都在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变动:海外扩张代表了新的压倒对手的向侧翼发展的机会,很容易被君主所接受;而一个国家采取了海外扩张的行为,其他国家必然会纷纷跟进,因为在竞争的体系下,别人的所得就是自己的所失,从而在海外扩张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之间的竞争,由此也就使西方在海外扩张上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性。
  其次是动机的不同。郑和的远航主要是出于宣扬天朝国威的政治目的,而西方的扩张从一开始就主要是出于经济的动机:寻找黄金、寻找香料,改变西方在贸易上的不利地位,进而获取巨大的海外利益。出于政治目的的郑和远航,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意味着财政上的纯粹开支。黄仁宇认为,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花费约为6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这还不包括造船和修船的费用。这样的消耗是任何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都无法维持下去的,而哥伦布的远航带来的却是经济上的巨大回报。其必然会引发更多、更大规模的扩张,从而在西方形成了一种越来越强大的扩张动力,正是这种动力最终驱动着西方人走遍全球的每个角落。
  第三是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德化”、“来远”,是“四夷来朝”,而基督教带有强烈的文化扩张与征服色彩。尤其是教皇的鼓励更使得探险成为上帝庇佑的事业。这使西方的海外扩张事业具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是组织形式的不同。郑和的远航是由皇帝决策、国家组织、官员领导的,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下的公共工程。行政主导下的工程可以不计成本,可以凭强大的中央权力调动资源办成大事,但往往会因为一个行政命令而启动,也可以因为另一个行政命令而中止。西方的航海却是通过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形式完成的。国王往往会颁发特许状给私人探险者,授予他们代表国家的权力,给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船只和船员作为资助,同时允许他们获得海外所发现的财富;而探险者作为私人则提供知识和生命来完成冒险事业。这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只要付出很小的资金,只要敢冒险就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荣誉、地位与财富;对王室而言,则不用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可得到主权这个最大的收益。由此就达到了道格拉斯·诺思所说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海外扩张上取得了完全的一致,由此将整个社会的扩张活力给充分释放了出来,具有强大的持续性。
  竞争环境下向侧翼发展的政治需要、对黄金、香料和扩张所带来的商业利益的渴求、基督教的强烈的扩张冲动、国家与个人所形成的完美合作,这种扩张的机制与郑和那种出于政治的目的并以行政主导为本质的远航是完全不一样的,其结局也必然是不一样的。当今天的我们为郑和舰队的强大而深感自豪、为中国在1500年代错失历史的机遇而倍感惋惜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对导致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入的反思。显然,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制度的安排要比单纯的技术优势更加重要。
其他文献
40年前,美国人花费2.94亿美元建造了一个350立方米太空“豪宅”:宇航员可以吃龙虾、牛排,可以洗澡、理发、做体检,空闲时可以去图书馆看书,没事儿还能做实验——观察蜘蛛在太空是如何结网的……  “天宫一号”与“天空实验室”参数对比  名 称 天宫一号 天空实验室  轨道高度(千米) 370km 435km  长度/最大直径(米) 10.4m/3.35m 36m/6.7m  重量(吨) 8.5t
期刊
游戏删了,还能再装,游戏里的人死了,还可以再来,项羽的命只有一条,没了,天下就是别人的了。  生命也是一样。  自杀,从古至今,多是因地制宜,顺手拈来。  将领们多继承了兵败自杀的传统,文死谏,武死战。胜了,大宴三军,论功行赏;败了,灰溜溜回去,也没脸见人,剑就在腰上挎着,不能再用它杀死敌人,至少可以用来杀死自己,就算谈不上荣耀,也落个悲壮。  自刎而死的人中,最典型的,要数项羽,他自刎了不说,虞
期刊
卫老太太,西汉名将卫青之母。她并不只有儿子才厉害,她的三个女儿带来的政治荣誉和影响更令人瞠目,称得上是西汉历史上的姐妹花。  历史的魅力在于,一些事情起初往往诞生于平淡之中,而一旦它们开始展开、自我成长,并最终风干为历史,结局已然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人们才惊异于它的不寻常。我们赶紧往回翻书,想要寻个仔细,却只见一些雪泥鸿爪。  在《汉书》中,有些人物便这样不经意间冒了出来。卫老太太就是如此。史书称
期刊
6世纪末,中国重新统一。面对强大的唐朝,高句丽、新罗、百济几无抵抗之力,而在对马海峡彼端,落后的东瀛也感受到了那不可阻挡之势,经过漫长征战,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时代最终在东亚降临。  西晋的灭亡让华夏分裂了近两个世纪,直到隋文帝杨坚再次完成统一。隋王朝虽然短命,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为唐的强盛做了铺垫,还使封建中央集权重新得到巩固,也正是因此,历史学家黄仁宇把它视为中国“第二帝国”的开端。
期刊
在晚清,无论是开民智的“画报”,还是张女权的“女学”,上海都走在北京前面。不谈细枝末节,就讲声名显赫者,1884年5月8日创刊的《点石斋画报》,还有1898年5月31日正式开学的中国女学堂(即“经正女塾”),都让历来高傲的北京人瞠乎其后。虽有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谈论作为新学代表的报章、演说以及女子教育等,北京人都没能站在潮头。有1864年创立的贝满女子小学,可那属于传教士的事业。
期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主要战事的结束,却因为虎头要塞的负隅顽抗推迟了11天,守军的狂热制造了不必要的流血和牺牲,至于其唯一的遗产,已成了这个民族难以抹销的污点。  1945年的第227个黎明降临时,许多迹象表明这天将是平淡无奇的:柏林的黑市上人头攒动,罗马正在恢复繁荣,莫斯科树立起新的斯大林画像,巴黎则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但在东京上空,骤然响起的是广播而非空袭警报,裕仁天皇在
期刊
《赏奇画报》的基本立场属于晚清常见的“低调启蒙”,即提倡新学,批判陋习,但不持激进的政治立场,也不参加实际运动。  同样是在广州,杨杏帷、吴懿庄、魏季毓1906年创办的《赏奇画报》(图1),与此前一年潘达微、高剑父等人的《时事画报》绘画风格相差不大,政治立场却大相径庭。后者壮怀激烈,直接介入现实的政治斗争,前者相对平和多了——追求的是“赏心乐事,奇语惊人”,且“本报审慎立言,凡干涉闺阃政界,不轻阑
期刊
差一点儿  世上就没有邓丽君这个人  1953年的1月29日清晨,也正是那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正充溢着准备要过农历春节的忙碌氛围,邓丽君选择在这样欢欣的日子来到世间,成为邓家最受欢迎的新成员,即使是物质生活艰苦,对小生命的诞生,大家也都怀抱无限欣喜。  当时,拥挤窄小的农村民宅,只有勉强算是隔开的两房,一间是权充产房的卧室;另一间就是三个儿子同睡的一张木板床。当时的眷村风气的确是邻里之
期刊
古人为什么怕黑夜?  所有的牧羊人啊,美丽的少女啊,圈起你们的羊群吧,  因为夜雾就要变浓,因为太阳早已走完了它的行程。  ——约翰·弗莱彻(英国詹姆士一世时期的剧作家),约1610年  对于善于观察的人而言,夜幕不是降临,而是渐渐升起。黑影首先从山谷出现,慢慢爬上山坡。渐渐黯淡的光线被称为“阳光吸管”,光亮仿佛被吸走了一样,向上消失在云层中,积聚着等待着新的一天到来。牧场和林地陷入了阴郁之中,而
期刊
出租车营运的诞生  一位法国车夫尼古拉·索瓦格(Nicolas Sauvage,按法语读音可译为“索瓦热”)于1640年在巴黎的圣安东尼大街开展了出租车业务,以20辆马车的车队开始服务。1703年,警察当局颁布了与出租车业务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授予每辆马车一个便于读记的号码,由此诞生了机动车登记的原始形式。  在18世纪,富有的英国人往往会雇用一辆单马双轮轻便车(Cabriolet)出行。“Cab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