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创新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法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很容易被条条框框所限制。这往往是因为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谈谈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新。
  一、在观念上与时俱进。改变对教师的既定印象
  长期以来,人们为教师写过许多美好的比喻句,用以赞美他们勤业奉献的精神。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会努力向这些句子中描述的教师形象靠拢。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描述也逐渐成为限制教师成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
  1.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要努力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传授给学生知识。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只被动地充当装载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将知识倾倒给学生,这是不对的。
  2.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精神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如果只照亮学生,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的。教师在教学中需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健康成长。
  3.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鲜艳的花朵。”诚然,没有教师的浇灌,花朵很难茁壮成长。然而,大千世界,花卉的品种万千,如果教师完全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呵护花木,修剪移栽,很可能会培育出病态的花木。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勇于改变人们对教师的既定印象,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二、在行为上积极创新。让作文教学更加有趣
  1.在引导的过程中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给出一些有新意的作文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让作文课不再枯燥无趣。
  比如,在引导学生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题写作时,我展示了这样几幅图片:
  问题:从上面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它三个不同的。
  在课堂上,有90%以上的同学选了B项。B固然没有错,因为B图形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会发现A、c、D都可入选。因为A是唯一一个没有角的图形;C是唯一一个非对称性圖形;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A、B、c、D都为正确答案。换句话说,观察的角度不同,我们往往能得到不同的答案。一开始,学生只能从单一的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教师的分析与说明,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的作文课就非常有新意。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就能较好地发挥,如,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素材: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特殊的诉讼案件,孩子的妈妈状告一所学校。原因是她的孩子一进学校就失去了创造力。当她问及“0”是什么时,孩子只回答说是英语中的“0”。儿子未进学校时的回答是:“是妈妈的眼睛,是地上的露珠,是天上的太阳,是商店里的月饼……”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1
  2.在点评的过程中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评改一直是很多语文教师的“心病”,教师忘我地评改,圈圈点点,通篇殷红,但未收到师生双方满意的效果。学生看到满篇的意见,越来越讨厌写作,教师在评改后也无法看到他们的进步。因此,我们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也要适时创新,巧用评语,点石成金,让作文课更加有趣。
  比如,有的习作中满篇都是错别字,我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道:“你的文章错别字太多啦!像烧饼上的芝麻一样,能不能争取把芝麻从烧饼上拍下来呢?”有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喜欢乱用转折连词“而”,我巧用评语为他们指出了错误:“当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这一评语还涉及一个小故事:某秀才在写作文时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而。”短短18个字的评语,用11个“而”字,非常有趣。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评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降低他们出错的频率,让他们爱上写作。
  总之,教无定法,思无定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小说。作者巧妙地将一名伤兵置于临时改建的战地医院中,通过伤兵看到的以前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等。  一、战争的痕迹  作品的一开头,作者便以冷峻的语言仔细地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会儿发动机嘟嘟的声音停止了,只听见车外有人喊道:‘把死人抬到这里来!你们那里有死人吗?…作者的语言简洁而冷峻,不含丝毫情感,也未作任何修
期刊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语言幽默,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对此,笔者简要谈谈《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艺术特色,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语言幽默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言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种“含泪微笑”式的幽默语言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作者在介绍“肺炎”时以诙谐的语言写出了肺炎的来势之猛、波及面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2012年发布的《文学蓝皮书》中指出:“过去在对文学与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中,更多地强调文学的教育、认识与审美功用,而对文学还应有的休闲、宣泄与娱乐的功用认识不足,甚至有所忽略。但这些年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把轻松化、娱乐化日渐抬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由浅俗走向高雅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期刊
有关三角函数图象变换问题,在考试中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类题目看似简单,但若审题不清,往往很难“笑到最后”!那么在解题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注意统一变换函数的名称  在解答有關三角函数图象变换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观察函数的名称形式是否统一,若不统一,就需利用诱导公式、辅助角公式、两角的和与差公式、二倍角公式等进行三角恒等变换。  在解答有关三角函数图象变换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函数
期刊
在高中阶段,同学们普遍感觉课业负担较重,时间不够用,但是,要想在学习中获得长足的进步,就必须多阅读课外书籍。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可以自行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接触各种经典作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同學们如果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可以首先将眼光盯向课本。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的节选片段。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栏目中的重要篇目。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积累。下面,笔者就根据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相关要求,以《红楼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引导学生略读。明晰文本框架  高一的学生初读《红楼梦》往往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略读作品,明晰整本书的
期刊
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常考的一类题型。大家想要取得高分,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灵活构思,巧妙行文。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正确审题  第一关便是审题。大家在审题时要快和准。近年来,材料作文的形式变化多样,同学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大家只要在审题的时候能够准抓住材料的中心就够了。  首先,我们要学会抓关键句,如材料中的开头句、结尾句等;其次要学会由物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应当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应该这样做:  一、适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过去,很多教师喜欢用“满堂灌”的方法,导致学生只能从单一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师要适时利用多媒体,不断地感染和影响学生
期刊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综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其中有很多与“生命”相关的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命。  一、在沟通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此,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大都会根
期刊
有关分式不等式的问题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解答有关分式不等式问题的常规方法是,运用相关连的公式、定理、结论,对不等式进行整理、化简,将其转化为整式不等式进行求解。但有些分式不等式问题较为复杂,我们需要利用构造函数法、基本不等式法进行求解。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谈一谈分式不等式问题的解法。  一、构造函数法  构造函数法是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运用构造函数法解答分式不等式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