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示范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n3701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走工学结合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高职;示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陶玉贵(1979-),男,安徽南陵人,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汽车电子教学与科研;张同华(1963-),男,安徽和县人,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系主任,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安徽 芜湖 24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高[2009]9号)的研究成果。
  
  2005年安徽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评审,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省级高职高专教育教改示范专业(精品专业)。几年来,我们深入分析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坚持以培养信息化人才为区域现代化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应用电子技术示范专业建设荣获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在应用电子技术示范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成功申报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示范专业建设的意义与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芜湖市高起点承接发展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我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承接产业转移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因此,示范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现有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彰显特色,创建品牌,推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办学效益,努力构建适应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并有一定社会认知度的专业结构体系。[1]示范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示范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1.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自1985年开设电子技术专业,特别是2001开设高职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教学实践经验。然而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成为当务之急。从2004年开始,我们不断地进行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及学生素质的全方位考量,结合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为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调查结论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社会需求依然很大,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就业优势将更加凸显。
  (2)动手实践能力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制胜的法宝。用人单位及相关专家一致认为“动手能力”,特别是能做到上岗“零过渡”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最大优势。
  (3)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如进行电路板的设计、测试与仿真等。
  (4)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很注重“德”的要求,先做人再做事。
  (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应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着手,以项目和任务驱动的形式带动教学,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属于典型的技能型专业,学生技能的获得不能脱离具体工作实际,必须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模式。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有的放矢,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示范专业的建设首先应有一支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以安徽省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一批由“双师型”教师组成的梯队集体。
  为保证示范专业建设的成效,我们坚持“培养、引进、提高”的工作指导思想,采取外聘内训的办法建设“双师型”师资。外聘:外聘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内训:派遣教师去企事业单位调研和见习,或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高级研讨班学习,以取得“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以项目建设为手段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积极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梯队。
  (2)加大专业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的力度,充分考虑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注重实践工作经历和知识结构的专业性与应用性。
  (3)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教学业务水平的培养。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参加业务培训和进入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同时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4)积极利用社会教学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5)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承担教学科研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近3年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90%以上获得“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70%具有硕士学位;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省学会项目1项;主编教材3部。另有多人获得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与埃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黄石东贝机电集团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芜湖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宁波博强电器有限公司、日立电器制造(芜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依托安徽省示范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和先进的CAD、EDA教学中心,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这个目标,采取分层训练与技能递进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分层训练即技能训练,由感性认识层、基础实验层、综合实训层、设计创新层逐步过渡到顶岗实习层。[2]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老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进行分层实践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对原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更新目标要求。
  (2)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以专业面对的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3)建立健全全面客观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完善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要求,从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等方面不断出台新的规章制度,确保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4)改革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推进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3]逐步实现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训为主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5)引入仿真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在校内模拟情境实习,促进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弥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局限性。
  (6)积极推行“双证制”教育,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构建“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4]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观,我们提出构建“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方案。
  根据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和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互惠共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事业专家作为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培养目标、内容和组织的技能性、针对性和真实性更加贴近市场;企业组织顶岗实习,完成对学生实习实训考核;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决定专业方向的调整。“三依托、三合一”具体是指: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实现教、学、做合一;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实现顶岗与就业合一;依托逐步完善的校内信息产业园,实现生产与学习合一。
  三、示范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1.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改革和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必须把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充分挖掘知识中蕴涵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
  2.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使之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认知需求,体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以任务驱动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充分体现职业能力标准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切入点,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运行提供可靠的计划保障,从而使培养方案具有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计划更具有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既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科学、文化、技能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突出技能训练,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的教学质量;拓宽专业口径,扩展就业方向。
  3.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实行总辅导员与专业班主任结合,教师指导与行政管理结合的运行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每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有关学习、实践的思路、观点和计划。
  四、结束语
  示范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质量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认识到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有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有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示范专业建设这项工程做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3):134-136.
  [2]伍礼杰,汤光华,曾春霞.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2):82-83.
  [3]陶玉贵.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84-85.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民族院校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和文化基础与汉族学生差异较大,其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认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民族生源特点的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 “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从哲学、多元智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三个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崔玉波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销售电价分类体系,自1976年公布以来(即原水利电力部颁布的《电、热价格》),几十年未曾变革,随着时间推移,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国家发改委自2003年着手研究完善销售电价分类以来,几经反复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笔者有幸参与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制定,结合多年电价工作经验和河南实际情况,从基层执行者的角度就销售电价分类改革同业内
期刊
摘要:新时期国家及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试点,根据其专业特点,结合时代要求,科学系统地构建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学生经过创新训练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这些措施对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张晓冬(1980-),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技术
期刊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与大学生就业、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从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和高等院校的微观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应对策略,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犀(1982-),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研究了“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中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该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流程、教学环节和评价等,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中学英语教学法;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骆北刚(1977-),男,陕西渭南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
期刊
摘要:对我国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弊病进行了综合诊断,并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提出了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建立高校课堂生态系统,剖析了生态课堂的特点,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课堂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丁明智(1974-),女,江苏江都人,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张浩(1974-),男,江苏张家港人,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期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地理位置优越,历史积淀深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其他省市前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理应突出特色和优势,做得更好。其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应成为北京市重点考虑的方针政策。本文对北京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图式理论为框架,探讨基于网络资源的英语新闻听力教学。具体论述了图式理论在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图式对学生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作用。通过利用网络音频和视频资源,考察图式在各个阶段的建立、激活和扩大。同时呼吁网络时代的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准确定位。  关键词:图式理论;新闻英语听力;网络资源  作者简介:张知国(1972-)男,江苏盐城人,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和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最贴近的良师益友,在就业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辅导员工作实际出发,探讨了辅导员在就业工作的角色定位问题及在就业工作中如何发挥角色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工作;角色定位  作者简介:陈双梅(1979-),女,江苏扬州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罗伟(1969-),男,安徽六安人,皖西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给即将步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应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本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阐述相应的对策,以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价值观  作者简介:沈倩倩(1984-),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基本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