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书签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ywps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签,在不少人看来,仅仅是为了方便阅读而夹在书中的“小薄片儿”。其实,古往今来,书签伴着书籍一路走来,它凝聚着人们的文化梦想,承载着颇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书签”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其二):“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不过,书签这一物品应当出现在唐以前。晋代已经流行卷轴装的书,卷轴书带有一根用圆木棒做成的轴,存放时卷起来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向外。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人们就在轴的一端系上写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就是书签。这种书签一般用竹片做成,考究者也会用象牙来做,故书签又有“牙签”之称。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句中的“牙签”即书签。古人读书之前必先读“签”,通过书签了解和区分书籍的种类和内容。唐代集贤院所藏的四库图书就分别采用红、绿、碧、白四色书签用来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古时,“书签”还被用来代指书籍。如李商隐的《哭刘司户》:“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意思是,所用的酒器桂香犹在,所读书籍芸香尚存。
  从北宋开始,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图书的装帧、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线装书有了前后封皮,这一时期的书签就是在书皮上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或绢条,也称为“浮签”。清末,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精、平装书盛行,书名直接印在封皮上,而不再用粘贴标签了。于是,此時的“书签”便是夹在书里,作为阅读进度标记的“小薄片”。
  旧时,在书签制作中,一些文人将励志图强的内容写于书签之上,以明志。因而,书签历经千万书卷而来,已经不是那小小的一片纸那么轻薄,而是承载了读书人更多的情怀。据说,鲁迅曾亲手制作过一枚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个工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几遍后,他就默诵一会儿。这样,等把书签上的十个字盖完,他已经把全书背下来了。
  透过小小的书签,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就说上世纪50年代,有不少书签的正面印着巴甫洛夫和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背面则印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的介绍。还有许多书签印上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如罗盛教舍己救人等等;上世纪60年代,曾流行在书签上印鲁迅名言、祖国风光、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至于心灵手巧者制作的叶脉、花瓣、布片书签,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书签被视为象征友谊的物品。改革开放后,书签不仅形式上更加多元,内容上也增加了很多文化味,比如有的书签印上了读书格言或是名人书画,有的印上了诗词、成语等。
  时下,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书签也融入了现代气息和更多的文化元素。一些网站推出了“我的书签”,为用户准备了体系庞大、分类详尽、数目众多的公共书签,可以随时调用。
  (选自《西安晚报》2018年8月26日,有删改)
其他文献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a这里的“官”是指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职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即现在说的“量才授职”,它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职”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  一、为官择人,
期刊
杨泉《物理论》曰:“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种。故《诗》曰:‘播厥百谷’也。”  凡五谷种子,浥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  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复减而难熟;粜卖,以杂糅见疵;炊爨,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耧
期刊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经历了中强日弱—势均力敌—中弱日强的演变过程,分别以一场发生或引发于朝鲜的战争之胜负为标志。公元663年,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等三国混战。唐高宗应新罗王的请求,出兵助其打败百济。日本天智天皇命人护送百济王子回国重建。中日之间展开激烈海战,日军大败,天智天皇向唐朝臣服,并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公元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丰成秀吉,率军占领从釜山到汉城的大片朝鲜领
期刊
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谓岁华畹晚①,草木变衰,乃独烨然秀发②,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虽寂寥荒寒,而味道之腴,不改其乐者也。神农书以菊为养性上药③,能轻身延年,南阳人饮其潭水④,皆寿百岁。使夫人者有为于当年,医国庇民,亦犹是而已。菊于君子之道,诚有臭味哉⑤!  《月令》以动植志气候⑥,如桃、桐辈,直云“始华”⑦,而菊独曰“菊有黄华”,岂以其正色独立,不伍众草⑧,变词而言之欤!故名胜之士
期刊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历代有识之士将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近四百種专门的农书,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但关于他一生的事迹,史书中却少有记载。目前关于贾思勰的确凿“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为“后魏高阳太
期刊
卫国的开国国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周武王、周公旦之胞弟。当年周公平定武庚(商纣王之子)和三监之叛后,特地把康叔分封于此,以拱卫王室。卫国盛时的地盘,以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淇滨区)为中心,包括河南省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山东省聊城市西部、菏泽市北部地区。卫嗣君(?—前293)是卫国的第四十一任国君。公元前335年,卫嗣君即位的时候,卫国已经衰落了。一、
期刊
中国历朝历代,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文化习俗,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改革中,大的变法改革就有子产变法、商鞅变法、王莽改制、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变法的时机  商鞅变法时秦国长期内乱,兵弱主卑、贫穷落后,渴望变法图强。这种情况的变法改革,在宏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时机的把握,是决定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改革的时机而论,最值得一提的是
期刊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帽子是再普通不过的服饰了。不过,关于“帽”这个字的由来,大家却未必了解。  今天的“帽”字在古代写成“同(mào)”,篆文字形为冗,外面像布、巾一类的覆盖物向下垂覆的样子,里面的两横表示帽子上的纹饰,整个字形描绘的是古代帽子的形状。后来,人们在其下加“目”,代表人的头部,于是就有了“冒”。因此,“冒”也曾一度被当作“帽子”的“帽”来使用,而后由于“冒”多用于表示冒险、冒犯、冒失、
期刊
端午临中夏②,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③,曲蘖且传觞④。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⑤。  当轩知槿茂⑥,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⑦,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⑧。  (《全唐诗》卷三)注释:  ①标题又作“端午武成殿宴群臣”。武成殿是皇帝日常处理  政务的地方,端午节这天,皇帝李隆基在这里大宴群臣。  ②中夏:夏季之中,又称仲夏,指农历五月。  ③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
期刊
夏文化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氏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确立了早期奴隶制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在原始文化向奴隶制文化的过渡中,逐步形成了早期的文化史。纯文字(甲骨文)首先使用在具有浓厚宗教祭祀性质的巫史文化中,这是因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殷商文字,是经过专业文化人——“巫史”加工整理过的古汉字。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遗址。这是中华上古四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