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嗣君的手段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u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国的开国国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周武王、周公旦之胞弟。当年周公平定武庚(商纣王之子)和三监之叛后,特地把康叔分封于此,以拱卫王室。卫国盛时的地盘,以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淇滨区)为中心,包括河南省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山东省聊城市西部、菏泽市北部地区。卫嗣君(?—前293)是卫国的第四十一任国君。公元前335年,卫嗣君即位的时候,卫国已经衰落了。

一、孔子钟情于卫国


  春秋早期,以好鹤而闻名的卫懿公(前668—前660年在位),荒淫误国,被入侵的狄人所杀,导致国家覆亡。《史记》中说“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指的就是这件事。后来,五千难民在齐桓公的救援下,才重新复国。从此,卫国元气大伤。即便如此,卫国依然是孔子最钟意的国家,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10年是在卫国度过的,包括子路在内的许多学生,都来自卫国。
  春秋末年,卫国父子相争,内乱频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是,卫灵公似乎有所作为。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回答说:“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
  孔子离开鲁国后,总想在卫国谋一职位,他曾感叹地说,如果卫国任用自己,一年就有起色,三年可以大成。但是,卫灵公终究没有用孔子,即使孔子走了灵公夫人南子的门路,也未得用。故而孔子说“卫灵公无道”。

二、子思的忠告


  战国初年,孔子的嫡孙孔假(前483—前402),即子思,也在卫国生活过多年。当时,卫国国政日非,子思曾就治国理政问题,多次对卫侯提出忠告。
  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子思首先谈到用人问题。他向卫侯推荐苟变担任统帅。他说:苟变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其才能足堪率领战车500乘。春秋战国时,战车一乘,最多可以带兵70余人。能够指挥500辆战车、数万大军的,必然是大将。然而卫侯却说,苟变诚然有军事才能,但是他曾经在征收赋税的时候,白吃了人家两颗鸡蛋,因为品行有瑕疵,所以废而不用。子思对此大不以为然,说道:领导者用人,犹如巧匠处理手中的木材一样。用其所长,弃其所短。粗大的杞梓之树,几个人都无法环抱,哪个巧匠会因为树干上有几尺烂木,就废弃不用呢?如今我们处在战国乱世,选拔带兵打仗的勇敢之士,怎能因为两颗鸡蛋的事就弃置优秀的将领而不用呢?
  子思的话说出了两点道理。第一,选拔人才要取其长,容其短。第二,现在是非常时期,大争之世,急需人才,因此更应该有包容心。苟变虽然曾吃了民家两个鸡蛋,但毕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应该用其所长。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应该用“最大公约数”来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
  卫侯说“谨受教矣!”子思是社会名人,考虑其社会影响,卫侯表面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卫国的君臣关系却不是这么回事,“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卫侯决策错误,可是群臣却异口同声地附和称赞。子思失望地说:“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子思认为领导者在决策时自以为是,就听不到、也听不进大家的意见。即使领导者的意见正确,也应该集思广益,何况决策失误呢?群臣竟然苟同取媚,任由错误发展。领导者不问是非,就喜欢别人顺着自己说话,这是多么昏暗!臣下不管对错,只是阿谀取悦,这是多么谄媚!主上昏暗,臣下谄媚,却高居百姓之上,民众能拥护么?长此下去,国家能不覆亡么?总之,君臣之间要敢于讲真话。领导者文过饰非,部下噤若寒蝉,只知道揣摩上意、溜须拍马,非亡国不可。
  子思明确地告诫卫侯说:国君有错误,却自以为是,卿大夫不敢指出来;卿大夫有错误,却自以为是,庶众不敢指出来。这就失去了纠错机制。上面感觉良好,自以为贤;下面的人随声附和,一片赞扬声。岂不是自欺欺人?给领导者戴高帽子的人,就能得到好处;给领导者提意见的人,就有祸害。这样下去,正确的决策从何而来!子思的忠告,对于今人仍有警示意义。

三、用一座都城换一个逃犯


  卫嗣君执政的时候,卫国已经很虚弱了。在他继位前三十多年,卫国就从公国自贬一等为侯国;卫嗣君执政五年后,又改称君了。卫国只有濮阳一块地盘,实际上是魏国的附庸。
  卫嗣君很想有所作为。《资治通鉴》卷二记载了卫嗣君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抓捕一个逃犯。事情是这样的。卫国的一个受刑罚较轻的罪犯逃跑了。这个犯人颇懂医术,逃到魏国为王后治病,竟然出了名声。这件事让卫嗣君很难堪。他派人向魏国提出交涉,要引渡这名逃犯,条件是补偿魏国五十金。魏王不答应,后来加码到百金,交涉了五次,也没有谈成。卫嗣君一咬牙,提出以左氏城(在今山东定陶东)换回逃犯。这让卫国的官员们很吃惊,值得拿一座城池去换回一个逃犯吗?卫嗣君斩钉截铁地说:你们不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治理国家不放过小事,就不会有大乱子。如果国家的法制不行,该杀的不杀,即使有十个左氏城,又有什么用呢?法制建立,赏罚必行,即使失去十个左氏城,也不会有大害。魏王听说卫嗣君如此执着地要得到逃犯,就让人把逃犯送回了卫国,也没有让卫嗣君付出任何代价。
  这个故事很对申韩法家的口味。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就在此处评论说,这是学习申韩之术者的说法。《韩非子》中确实比较早地提到过这个故事,司马光的记载其实就出自《韩非子》,司马迁的《史记》对此事反而没有记载。
  《资治通鉴》卷四中还记载了几件关于卫嗣君的事。
  比如,某位县令在整理被褥的时候,露出了破旧的床垫。这件事被卫嗣君知道了,就下令赏赐这位县令一床崭新的“席梦思”,县令大吃一惊。这究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还是为了奖励臣下的廉洁?那就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思考了。
  又如,卫嗣君派人经过关市时,塞给管理人员一大把金钱,大约有偷税走私的嫌疑或者是带了违禁品出入。不几日,卫嗣君又派人告诉这位官员,说某日某人经过关市的时候给你送钱,你要赶紧退回这笔贿金。这位官员吓得浑身打颤。這到底是“钓鱼执法”,还是暗中监视?历史没有详细记载。   再如,卫嗣君喜爱宠妃泄姬,重用大臣如耳,可是又怕他们壅蔽自己。于是他刻意提高魏妃的地位,以防止泄姬骄恣;故意提升另一大臣薄疑的职位,以牵制如耳的权力。这究竟是为了兼听则明,还是搞互相平衡、互相制约的小把戏?也许两种用意都有。

四、对卫嗣君的盖棺论定


  公元前293年,卫嗣君去世了。
  临终前,有一个叫富术的人前来拜会卫国大臣殷顺且,对他说,您如果按照我教您的话去跟国君说,您一定可以得到重用。国君生前贪恋美色,宠信奸臣。朝臣们不敢揭他的短,一定不会谈论这些事情。您要勇敢地对国君说实话,告诉他:“您以前的所作所为很荒唐,您宠信的鲽错,把持国政,又有挈薄为虎作伥,这样下去,您的子孙将不能祭祀祖先了(意思是亡国)。”富术是看透了卫嗣君的:想当明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殷顺且来到卫嗣君的病榻前,说了上面这番话。卫嗣君听后十分震惊,颔首称善,当即把相印交到殷顺且手里,并恳切地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担任国相辅政。
  卫嗣君死后,殷顺且按照先君遗命接任相位,辅佐太子公期继位,是为卫怀君,奸臣鲽错、挈薄家族全部被驱逐出境。
  在历史上,卫嗣君不能算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所做的这几件事也值得分析。
  以都城换逃犯,更像是在作秀。如果它不是战国策士游说时信口拈来的案例(此事见于《战国策》),或者韩非为佐证自己的观点编造的故事(韩非经常这么做),那么,这种做法是相当不靠谱的。说是要加强法制,这没有错;要用典型事件来表明态度——国君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这也没有错。但是,治国理政,轻重缓急,关键在一个“时”字。卫国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春秋末期著名贤人吴国的延陵季子曾说:“卫多君子,未有患已。”其实,卫国不仅有许多像遽伯玉这样孔子赞赏的儒家眼中的君子,而且还有大批务实的干才,如李悝、商鞅、吴起、吕不韦,但他们都流落在他国,这才是卫国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你的疆域就剩下一个濮阳了,却要拿珍贵的左氏城去换一个逃犯,至于这样做吗?这不是作秀是什么?
  对于卫嗣君搞的“钓鱼执法”之类的小把戏,司马光直截了当地说,“嗣君好察微隐”。古人的政治伦理中,“察察为明”是对君主很负面的评价。荀子评价卫嗣君是“聚敛计数之君也”(《荀子·王制》)。搜刮聚敛百姓的赋税,玩弄法术驾驭臣下,这就叫“聚敛、计数”,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荀子直接说,“聚敛者亡”。
  因此,对于卫嗣君临终前的反省,我们只能说是为时已晚。殷顺且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太子公期即卫怀君,在位三十余年,几乎完全听命于强邻魏国。公元前252年,他前往魏国见魏君,魏人执而杀之,更立其弟卫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只是傀儡而已,不待秦始皇的铁骑,卫国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卫氏家族有一个后人叫卫满,战国末期曾是燕国的将领,算是燕国人了。秦统一六国后,卫满逃到辽东地区;西汉初,又进入箕子后人建立的箕氏朝鲜,被朝鲜王箕准任命为博士,封在朝鲜西部地区。卫满家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居然在刘邦去世那年取代箕氏朝鲜自立,建立了卫氏朝鲜,建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歷三世,最终被汉武帝所灭。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间,春的脚步近了。冰消雪融,草木滋生,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一点一点舒展开来。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春”字,来欣赏这幅“春归图”吧。  “春”在甲骨文中有等写法。左边上下两部分都是草,中间是“日”,“日”在“草”中,寓意阳光和煦,草色青青。右边是“屯”。对于“屯”在整个字形中所起的作用,文字学家们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屯”仅表示读音。例如许慎《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草)从日,艸春时生
期刊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集》)  【品读】  苏舜钦,字子美,曾有汉书下酒之趣典。不意,诗写得亦如此  有味。  此诗首句就十分惊人:“春阴垂野”之“垂”字,用得甚为奇绝。“垂”,本是笼罩之意,但不直用笼罩,一“垂”,天就低了,云亦浓了。想象一下,什么情境?大有帘帷遮目之况味。隔帘望物,“草青青”也不是草青青了,约成了黑布隆冬的暗青青了。接
期刊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a。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b,其衰也亦有三仁c。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d,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e。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f,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g。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
期刊
秦良玉(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石砫(今重庆石柱)宣抚使,明亡后,南明王朝追谥她为太子太保、忠贞侯。秦良玉一生戎马倥偬,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崇祯皇帝赋诗盛赞她“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清末女杰秋瑾称赞她“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列入正史将相传的女性。  袭领夫职,姽婳将军挥师勤王  秦良玉出生于一个贡生之家。
期刊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插科打诨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有一套功夫,且无不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
期刊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a这里的“官”是指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职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即现在说的“量才授职”,它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职”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  一、为官择人,
期刊
杨泉《物理论》曰:“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种。故《诗》曰:‘播厥百谷’也。”  凡五谷种子,浥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  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复减而难熟;粜卖,以杂糅见疵;炊爨,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耧
期刊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经历了中强日弱—势均力敌—中弱日强的演变过程,分别以一场发生或引发于朝鲜的战争之胜负为标志。公元663年,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等三国混战。唐高宗应新罗王的请求,出兵助其打败百济。日本天智天皇命人护送百济王子回国重建。中日之间展开激烈海战,日军大败,天智天皇向唐朝臣服,并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公元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丰成秀吉,率军占领从釜山到汉城的大片朝鲜领
期刊
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谓岁华畹晚①,草木变衰,乃独烨然秀发②,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虽寂寥荒寒,而味道之腴,不改其乐者也。神农书以菊为养性上药③,能轻身延年,南阳人饮其潭水④,皆寿百岁。使夫人者有为于当年,医国庇民,亦犹是而已。菊于君子之道,诚有臭味哉⑤!  《月令》以动植志气候⑥,如桃、桐辈,直云“始华”⑦,而菊独曰“菊有黄华”,岂以其正色独立,不伍众草⑧,变词而言之欤!故名胜之士
期刊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历代有识之士将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近四百種专门的农书,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但关于他一生的事迹,史书中却少有记载。目前关于贾思勰的确凿“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为“后魏高阳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