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先生的读书之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fa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一浮先生是近代大儒,其学问、学识、人品、风骨,皆为世人所共仰,先生在战火横飞的抗日战争期间,避难西南,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守护民族精神的命脉,讲学著说,以坚抗战民心。《复性书院讲录》是马先生在复性书院所讲课之全部讲稿,其中《开讲日示诸生》《学规》《读书法》《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等篇,是马一浮先生一生治学的心得,也是其读书之道的精髓,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精当的读书津要。


  马一浮先生教导学子读书,统观其读书之道,皆读书、为学、为人的要津,而决非读书的速成窍门。
  定心
  在先生看来,读书需有定向,趣向既定,可议读书。因而,马老先生指出:“肢体运用,主之者心。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今日社会氛围,大部分人整日忙于日常事务,能心气安定的读书真可谓难矣。马一浮先生认为:“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因而,对于读书而言,定心乃第一要义。
  主敬涵养
  先生认为,读书能定心仅仅是入门。读书,绝非仅仅穷理博文之一事,“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因而,读书须有一个“敬”字,“敬之一字,聪明睿智,皆由此出”。“敬以摄心,则收敛内向,而攀缘弛骛之患可渐祛矣。敬以摄身,则百体从命,而威仪动作之度可无失矣。敬,则此心常存,义理昭著;敬,则气之昏者可明,浊者可清。气既清明,义理自显,自心能为主宰。”
  在马一浮先生看来,今日学者通病皆出于对读书做人失之一个“主敬”,故而“唯务向外求知,以多闻多见为事,以记览杂博相高,以驰骋辩说为能,以批评攻难自贵,而不肯阙疑阙殆。此皆胜心私见。欲以矜名哗众,而不知其徇物忘己。坠于肆慢,戕贼自心。故其闻见之知愈多者,其发为肆慢亦愈甚。往而不返,不可救药。”由此可见,读书须以“主敬”涵养之,唯主敬可以胜私,唯主敬可以息妄。私欲和妄念日销,则读书之正心,逐渐养成,读书才可有主心骨,才可日益精进而有所得。这是马先生读书之道的第二要义。
  穷理致知
  马一浮先生的读书之道,在于致知,而致知之道在于“穷理”。读书,特别是读经典之书,最忌“匆匆涉猎”。读书贵在得其义,贵在读出书中字里行间的深意与旨趣,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了解文义。因而,马先生认为读书最忌也在“自谓己了”,自己认为自己明白了,这无疑是主动放弃追问和思考,不但不能穷理,可能还会陷入“昏昧”,产生反效果。
  正如马一浮先生曾经向自己学生坦言的那样:“读书贵能切己体究,方是锁钥合在一处”。克服此种“昏昧”和“自了”的弊端,读书更“需字字反求于身心,在穷理功夫上入手,证之于圣贤经籍,证之于古人已证之言”,更要一一反求自心,仔细体究,随事察识,不等闲放过。如人学射,久久方中。到得一旦豁然贯通,表里洞然,不留余惑所谓直到不疑之地,方可名为致知也。
  可见,穷理致知,关键在于循文得义,在于反之身心,理与事、情与理,均须体认亲切,察识精到。今日社会转型甚巨,马一浮先生所说的“反之身心”其言外之意,更含有“反之于时代”,在时代巨变中探寻、在社会实践中体认的涵义。这是马先生读书之道的第三要义。
  博文立事
  博文乃立事之要,通经为致用之要,这里的博文之文,绝不是文辞之文,“亦不限以典籍为文,凡天地间一切事项,皆文也”;而立事之事,“纵一身推之,家国天下皆事也”,经纶国政、人伦日用皆事。
  在先生看来:“博文,如物之生长,必积渐移至广大。立事,如物之成实,必贞固而后有成。今人欲立事而不务博文,是犹不耕而望获也”。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之道处处离不开事理,处处不局限于读书本。其所说的博文,也“决不是徒夸记览,徒骋辞说,以炫其多闻而不切于事遂可以当之”,而是“必其闳通淹贯,蓄德多而谨于察物者也”。马一浮先生反复告诫学子,切忌自谓己知己能。强调对万事万物的体察,强调读天地之间的大书,且博文立事、通经致用,是马一浮先生读书之道的第四层要义。
  笃行进德
  主敬涵养、穷理致知、博文立事,在马一浮先生看来,全赖于笃行,唯笃行,才能进德。正所谓“行之不笃,即是不诚。不诚则是无物。一有欠阙,一有间断,便是不笃”。之前的读书要义是总摄于笃行的,但读书时“主敬须实是主敬,穷理须实是穷理,博文须实是博文,此便是笃行,一有不实,只是空言。涵养得力,致知无尽,应事不惑,便是进德。若只言不行,安能有得?行而不力,安望有进?”而读书之所得须“语语从体验得来,从胸襟流出,一字不敢轻下”,即知即行、一以贯之。
  简而言之,读书应该要切己体会圣贤学脉的宗要,如读书仅仅“只作一种知解、一种言说领取,而不肯笃行,则是辜负自己、辜负先圣”。因而,笃行乃是马一浮先生读书之道的最终归趣,亦为其第五要义。
  读书之道的最高境界———四门
  读书之道的最高境界,即读书之“四门”。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但除此之外,亦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马一浮先生认为“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那么,何谓通而不局、精而不杂、密而不烦、专而不固呢?“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岐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读书要达此四境界,首先一个“通”字统领,局、杂、烦、固皆与不能“知类通达”相关。
  要达致通、精、密、专的四种境界,读书时须时时事事“验之于人伦日用之间,察之于动静云为之际”。正所谓“六合之内,便是一部大书”,“观象、观变、观物、观生、观心,皆读书也”。读书之人应放开胸怀,去读“六合之内”这部大书。这就是马一浮先生读书之道的最后落脚点和归宿。

其他文献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的每一件大事在她的身上都有投射。她对那个时代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政治、制度、文学、宫廷、女性地位等诸多领域都受其泽被。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待往后婉儿专秉内政,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果然主持风雅、“称量天下士”。  这样一位奇女子,正史中的传记却只有不长的篇幅。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抛开史书中男权社会对女性从政者的
期刊
有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曾经历过,那就是——愤怒。  当我们感到内心的期望没有达到,意见没有被接受,看到了不满意的事,或是听到了不合意的话,就常常会感到愤怒。愤怒,也许会持续很久,也许只有一瞬,就消失不见。  但是,愤怒的当下,会让我们的身心产生急速的变化。心跳加剧,呼吸急促,脸色巨变,眉头如锁,眼神似刀,讲话如子弹扫射、亦如炮弹出膛,同时,配合手臂挥舞、双脚蹬地等肢体动作。如此巨大的身心激荡,让我们
期刊
想到东林书院就总会想到那些虽不同却相似的眼神。  想到杨时学成将归,程颢望着他说出“吾道南矣”时满蕴信任与嘱托的热忱的眼神。也有杨时感念师恩道不完珍重又坚定了信仰的眼神。  想到杨时与游酢立于程颐门外,霰雪纷飞,将二人塑成雪人却仍屹立不动,恳切真诚尊师重道的眼神。  想到二程撒手归西后,中原之地屡遭金兵进犯,北宋江山危如垒卵,举国上下人心惶恐之时,毅然肩负起整理师说重任的杨时那壮士断腕般决绝的眼神
期刊
壮哉东林: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直到今天,人们参观东林书院后,还由衷地赞叹道:“东林精神永垂不朽!壮哉东林魂!”  记者:朱教授,您好,作为东林书院研究专家,请您给我们讲讲东林书院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又是如何达到这种地位的?  朱文杰: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是创办较早的我国古代书院之一,在我国文化、教育、思想史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创办人杨时,是宋代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著名的理学家
期刊
无锡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近百年的繁华历程。千百年来,无锡不仅在民族工商业、民族音乐、绘画艺术、经济理论研究等领域人才喷涌,呈现出巨大的历史作用,享誉全国,在国学研究方面,这座城市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影响力。  创建于公元1111年的东林书院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明朝中后期东林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聚众讲学,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国学研究重镇和针砭时弊的舆论中心。  经典
期刊
现在爱吃辣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许多人无辣不欢,这跟人们普通体质偏虚、体内湿气重很有关系。你看小孩就不吃辣的,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已经很足了。  辛味,实际上包含了好些不同的味道,麻味、辣味、辛香味,都属于辛味,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气味浓烈。葱、姜、蒜、辣椒、各种香料,还有许多气味独特的中药,都带有辛味。  辛味属金。五行中金有沉降肃杀的特性,但辛为阳金,反而有上升发散的作用,就像烧红的铁锅,撒点水进去马
期刊
顾磐曾:东林精神的现代意义  顾磐曾,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史爱好者,无锡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无锡市东林文化研究会会长。  记者:东林文化研究会在发展历程中是否经历过挑战?  顾磐曾:东林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12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是由热衷于东林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和社会热心人士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和地方性学术研究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挑战倒没有什么。东林书院对无锡人来说是
期刊
不了解现实,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现实,是因为不理解历史。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更预示着人类的未来。“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古今”。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们无不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成功的哲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
期刊
背景资料:齐宣王喜欢听300人合奏竽乐,南郭先生混杂其中,充了几年的数,领了几年的赏,戏耍了齐宣王,欺骗了各位行家。可笑的是齐宣王,上当受骗,而浑然不知,一个组织,一个团体,能够藏垢纳污,绝非偶然。  用众之道,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用好组织中每一个人,使之各安其位、各尽其能。  吕不韦认为:“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
期刊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宋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市将乐)人,因他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下,人称龟山先生,他宋熙宁九年中进士第,高宗时至龙图阁直学士,杨时一生不求闻达,其主要活动是探求并传播理学,先后拜程颢、程颐兄弟为师研习理学,深得二程兄弟器重。杨时南归,程颢送之曰“吾道南矣”,这就是“道南”之说的来历,杨时是上承二程洛学,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