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来”这个词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
  段作文:咋就不能体面地生活
  像我们这些在外面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打工仔,很能感受小说《我们的生活一塌糊涂》的无奈。我常常想,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工作难找,工资难讨,甭提双休社保,单暂住证就让人吃尽了苦头。后来有了孙志刚事件,再后来有了富士康跳楼事件,外来工生存环境的每一个小小的改善,几乎都是有名或无名的打工仔用血汗换来的。当年的民工,绝大多数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出来打拼的。沿海能有今天的景象,一定程度取决于第一代外来工的死拼苦干和忍辱负重。
  最近两年,我们常从电视上看到一位老人讲,在不久的将来,要让国民体面地生活,有尊严地劳动。的确,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三保”的推行,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监查力度的加强,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80后、90后第二代民工的加入,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离“体面地生活,有尊严地劳动”还那么遥远。
  中国的小企业最短命,平均只能存活3.7年,不及德国的三分之一。我不怀疑这一数据的真实性,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很多“黑工厂”却十年八年地存在着,而且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有的工业区大大小小几十家工厂,居然找不出一家能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但这些工厂的生意依然红红火火,进进出出的员工依然络绎不绝。在这样的工厂打工,我们的生活如何体面,我们的劳动如何有尊严?我们那些吃“皇粮”的相关人员的“体面与尊严”又在哪里?
  都说招工难,难在哪里?难在这些中小企业不愿或者无力支付劳动者应得的报酬和待遇。真正的“好厂”是不愁招不到人的,这一点打过工或正在打工的人都明白。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这些外来工本身素质的“低下”。
  仍然战斗在一线的第一代打工者们,由于多年的积蓄,物质生活方面已大为改善,对生活惯性麻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往往过一天算一天,忍一年是一年,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息事宁人,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是我们这代人的典型心态。而刚刚出道不久的第二代打工者,本身的文化水平并不低下,却得过且过、虚浮度日。加之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今天这里惹事,明天那里生非,头发整得猪头不像猪头,狗头不像狗头,一天的工钱不够抽两包香烟,一月的工资不够买一身衣服……这样的生活怎能体面,这样的劳动者如何谈尊严?
  
  王金全:谁让你是“外地的”
  我是一个心怀梦想却活得无比猥琐的年轻人,一个寄居在他乡,外表平静、内心焦灼的漂泊者。我有一个光荣的称呼:新莞人。这是东莞政府给的。可我还是一个外来工,这标签一直贴在我身上,就像工厂里那些装箱的产品,如果不贴上“外来”两个字,那就永远属于半成品的范畴。
  我试图从多方面去解构我的生活,或者以一个外来工的身份去向这个城市倾诉,但这是徒劳的、苍白的。于是,我想起了一件事,或许它能在某一方面呈现一个外来人员在他乡的境遇。
  某月,我去邮局取某杂志社寄来的稿费,这原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邮局的营业员却推三阻四,不肯把稿费给我。什么原因呢?营业员解释说,你的身份证是外地的,拿稿费可以,但请你回去让单位签个名再来。第一次碰上这种事情,一时间,我竟有些六神无主。
  业余写作、投稿,这是我的一个秘密,我不想让其他人,尤其是厂里面的头头们知道。毕竟在他们眼里,只有产品、绩效、产能,像我这种“不务正业”的人,他们肯定是不会要的。我只能放弃这笔稿费。
  这只是我这个“外地的”生活中一点微不足道的碎片。在东莞、别人的城市,无数的“外地的”和本地的人挤“公务员”这座独木桥的有之;为了孩子的学位争得头破血流的有之。至于就业、医疗、社保等关乎民生的种种,都是咱们这些“外地的”吃亏。谁让你是“外地的“呢?
  
  旁观者
  杨伟:不必太敏感
  在主张公平的今天,当人们反复用“外来”的前缀作为定语,定义那些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谋生活的人们时,“外来妹”、“外来工”这样的标签,似乎成了低素质、低劳动技能的苦力劳动者的代名词。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珠三角以及东部地区,用工歧视时有发生。
  “外来”只是一个客观的指称,其实不必太敏感,它和“本地”相对应。“外来”者相对于本地人(土著人),自然会有陌生感、恐惧感、不适应感等等。而本地人,自然有一种驾轻就熟的优越感。这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一样。目前造成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非乡情里规的层面,而是户籍制度造成的国情所在。因为户籍的锁定,使流动变得不那么顺畅,入学入托、就业、买房、创业等等,“吃亏”的事情是家常便饭。
  中国人口之多,地区贫富差距之大,取消户籍在短期看似乎不大可能。与其抱怨,不如多学技能,多挣钱。当能力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回老家创业,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到那时,你也是驾轻就熟的“本地”人,可以享受到更多本地的社会福利。
  
  邹黎明:不是弱体
  在我工作的一带所住的大多数不是当地人,他们在这区域当老板、高级工程师、包工头,有自己的房子。公司老板原是外来工,靠着一身的胆子闯出了一条路。每次开员工大会时,老板会鼓励员工不要因为自己是外来工,就觉得低人一等,不要让“外来工”的帽子扣住信心。工作没有贵贱,只有轻重之分。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不同行业的运载来支撑。
  最早来闯深圳的叔辈说过,当年他来深圳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每临近过年时,外来工很少留深,都风风火火地把家还,人来人往的深圳大街片刻如潮退般,一下子成了一座空城,街头巷尾一片寂静,没有了往日的热闹,过年更是冷清。政府不得不打出“深圳也是我的家”的标语,希望留下一部分人。
  如果把城市比作大厦,外来人就是中坚柱石。没有他们吃苦耐劳的劲头,没有他们忍辱负重的付出,就没有整洁的大街与大厦。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群体,他们是弱体吗?一些当地人因借了地宜而发了迹,变得目中无人,排斥与抵制起外来人,却不曾想自己的财富与城市的辉煌少不了外来人的努力付出。
  为何因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便将他们用“外来”两字标榜起来?又因为户籍问题,将他们拒于千里之外?艰辛的付出为何得不到相应的权益?当一些本地人在享受福利,轻蔑外来工时,可曾想到过外来人不是弱体,为何不能得到真正的公平?
其他文献
任泉是我的前任男友,不但长得一表人才,而且特别的怜香惜玉,和他在一块的那些天,我觉得每天都像过情人节,恨不得天天和他腻在一起,须臾不离。  也不止一个人警告我说任泉是那种很花心的人,谈过的女朋友足有一打了,是典型的喜新厌旧之徒。甚至有人说:“任泉靠得住,母猪能上树。”但我都一笑置之,我们那么那么相爱,即便以前他很花心,也是因为那些都不是他的真爱,他只是在寻找。我很自信,他寻找的真爱就是我,我们上辈
期刊
第十三支歌    我把我交付给流水——  看我有多快乐  看我有多清澈  看我有多缠绵    从石头到石头  从深潭到深潭  从树木到树木  从浅唱到低吟    你枕着我入眠  你拥着我入梦  我渗透你的肌肤  我平静你的内心    你回到我这里  解下背囊  除掉衣衫  ——你把你交付给我!    第十四支歌    叶子青青时  你看到花  花儿红红时  你看到果    我在近,又在远  我在白
期刊
亲爱的儿子:  一转眼,你就三岁了,爸爸总觉得该对你说点儿什么,都说三岁看老嘛,你的到来,你的成长,又何尝不是最爱你的爸爸妈妈这一生最美好、最重要的一个梦?此时,你一定进入了梦乡,你睡觉的样子,你一天到晚的一举一动,爸爸妈妈都只能是在记忆中、想象中回味了。  还记得半个月前,爸爸先看到了你。你在你叔叔的办公室里,依然像以前那样活泼,突然看到爸爸在向你笑,又像以前那样张开一双小手叫道:“爸爸……”儿
期刊
我们家来了一位客人。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我看见他的时候,他已步履蹒跚地进了我家侧门,他的背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  现在正是隆冬,冷风呼啸,飞雪不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怎会有人到我们家?我踏进侧门,想要弄清何人,这人正回头向我看来。突然,我就认出了这个老人,顿时怒火中烧。  他见了我这样子,不自然地低下头来。很久以后,脚步踩在积雪上的声响传来。然后贾公正又重新抬起头,看着雪地上的行人,脸上露出一丝
期刊
遥想当年,稻子成熟。女人们拿着镰刀,男人们扛着扁担,置身于黄熟、沉实的稻浪之中。弯腰的人们,以雪亮的镰刀,挥舞着优美的姿态,让稻子舒服地躺倒,躺成一幅绝妙的风景。  银镰穿梭,扁担嘎吱,农民正以他们最朴素的方式和最虔诚的姿势,迎接他们一年一度最高贵的客人。在稻田里,每个人都是一株真实硕大的稻子,与身前身后的稻子作最推心置腹的交谈,然后,才拥稻子入怀,挑稻子回家。稻子在手上,在肩挑的箩筐里发出阳光般
期刊
2010年阴历正月初六有阵雨  我刚来中山,妈妈突然病逝了。我的心情除了意外也有悲伤。这些年,没头苍蝇一般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地走南闯北,飘零浪荡事业无成,家人失望。也许是预感,十年没有回过家,去年我忽然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我虽然狼心狗肺的心狠,依然被苍老的母亲震撼。那一刻,我的心强烈地体会到自己的愧疚。妈妈特别开心,那个2009年年末温馨的年夜饭,为我制定来年美好的计划。现在,妈妈突然走了!我感到孤
期刊
《北京欢迎你》这首歌的前奏是单车铃响伴着几声“沙沙沙”扫地的声音。那位妇人在扫地面上的几片落叶呢?不知道。我只知道她戴着一顶草帽,或者一顶旅行帽,她永远是低着头,像一个磨刀人。扫帚上传来的“沙沙沙”声,为这个城市带来一早的清新。  我看惯了这样的表情,久而久之,便把她遗忘在街头一个垃圾回收的中点站里。原来,每天早上,我在佛山的同一个街头,都会见到她的身影。她是很普通的外来工,叫阿娇,二十八岁的模样
期刊
1月15日星期天晴  刚吃过午饭,父亲就打电话来告诉我,说家里为我介绍了一个女朋友,问我是否愿意。我能说什么呢?愿不愿意都还不是差不多的事?希望我早点回家结婚,这是父母期盼了好久的事情。  “我没有什么不愿意的,只要你们看着满意就行了。”我冷冷地回答,让父亲默然地挂断了电话。  太早结婚一直不是我所想的,但是父母天天都在耳旁唠叨,都在催我尽快结婚。现在的我并不是很大,今年才23岁而已,他们为什么一
期刊
我们的名字叫留守儿童,我们最喜欢过的假日是暑假和寒假,只有那时我们才可以尽情享受父母亲情。我们喜欢广东,那儿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那儿有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那儿有飞机和地铁,最重要的是那儿有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  每个星期天回家,我们都抢着洗衣服、做饭、扫地,帮着爷爷做完家务之后,再完成作业。爸爸妈妈,你们看到我们的照片,该会很放心:我们可是坚强独立的五小虎哦!
期刊
面对父母的反对,村民的蔑视,我依然走自己的路,而且走得义无反顾。在心里,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给那些看扁自己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在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天还没亮透,有一个身影已披着迷蒙的晨曦,开着一辆小货车,在曲折迂回的乡间公路上一路狂飙一路歌。这个身影就是我。多少这样的日子,太阳还没出来,我已为生存四处奔走于城乡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虽然很苦累,但我乐而不倦,因为我苦有所值,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