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国式管理的问题,认为海尔正在实践的SBU管理模式,正是中国式管理诞生的标志。中国式管理核心是以人为本,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也是世界管理的难题。中国企业应该在实践上不断探索,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中国的企业才能走向世界,中国式管理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 OEC SBU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6-206-02
我国台湾学者曾仕强力推中国式管理,认为中国式管理基本上处于管理哲学的层面,而没有形成管理科学。概念是提出来了,但是,中国式管理如何落地,变为事实上的管理之一极?美国式管理历经一个世纪,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之大工业流水线式的管理,成为管理科学之发端。后来日本在工业恢复中,形成自己的一极。那么,中国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体,要走向世界,必然要有自己的管理特点,为世界所公认的管理模式。要形成一种管理模式,单纯有理论总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实践证明。笔者认为,中国管理实践首推海尔,而海尔十年之流程再造的实践,正诠释着中国式管理的诞生。
一、美日管理之后能否还有空间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的崛起,伴随着大企业的崛起,从而也伴随着管理经验的成熟与走向世界。20世纪,首先是美国然后是日本的经济的强劲崛起,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带动下,研究企业的管理问题,催生了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以福特为代表的大工业时代的管理,现代化工厂、流水线、制度化、标准化成为美国式管理的成熟的标志。直到今天,仍然处于管理学的巅峰,管理的新理论总是率先在美国诞生,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哈佛商学院成为全球商业管理学院的翘楚、新理论的发祥地。然而,美国式的管理不是没有弊端,它建立在“个人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因而,在团队精神、员工的关系、市场的多样化等方面留下了空白,正好被日本所弥补,于是产生了日本式的管理。
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对日本与美国的管理之不同,进行了比较。认为日本式管理主要在于其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将企业办成大家庭式的组织,终身雇佣、团队精神、年工序列正是日本式管理的最大特色。企业招聘员工,对员工进行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多个部门轮岗,培养多种技能。而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要,以丰田的大研耐一为首,探讨40余年,开创性地提出了TPS(丰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将原来推动式生产方式转变为拉动式生产方式,采用零库存管理方法,建立准时制的JIT模式。以消除浪费为主线,以全员参与管理为方式,重视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然后,日本式的管理模式在总结吸收美国管理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这给后来者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如果说在吸纳美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能成为“一家之言”的话,那正是海尔的SBU模式。
二、从OEC到SBU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形成
海尔在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创新的实践过程是一个逐步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企业发展之初,主要是通过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之完成公司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管理、监督,将管理监督工作细化到每一天、每个人,于是创造了OEC管理法。OEC管理法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每天对每人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day(每天)、Everything (每件事);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的主要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要每天完成,每一天要比前一天提高1%。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OEC管理法在企业之初是新鲜而有效的,并成为国内企业纷纷效仿的方法,因为它确保了执行力。但是,员工在约束之中不断被规范,动则得咎,被处罚的员工很多,使很多员工难以适应。这个方法尤其是缺乏创造性,因此,并不是最佳的管理模式。内部管理是有条不紊了,效率也提高了,但是并没有解决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于是有关方面开始探讨市场链模式。
海尔于1998年开始流程再造,希望构建一个有序的灵活的管理体系,在OEC的基础上,推出市场链模式。以市场链工资激励员工,将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创新并完成有价值的定单,构筑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需求、创造市场。流程再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筹建阶段(1998年9月—1999年10月)整合内部资源,构筑市场链流程再造框架。第二阶段:实施流程再造阶段(1999年10月—2001年3月)整合外部资源,获取有价值定单。第三阶段:创造定单的更高价值阶段(2001年3月开始至今)整合人力资源,使每个人成为创新的SBU主体。市场链最核心的是所谓的SST法,“SST”分别是索酬、索赔、跳闸三个词中第一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SST”是市场链的表现形式。索酬:就是通过建立市场链为服务对象服好务,从市场中取得报酬;索赔:体现出了市场链管理流程中部门与部门、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间互为咬合的关系,如果不能“履约”,就要被索赔;跳闸:就是发挥闸口的作用,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自动“跳闸”,“闸”出问题来。通过这种由内而外的建立市场链机制,解决了全员以市场为核心的文化理念的转型,将企业建成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海尔做到了以客户为导向。这在中国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当别的企业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宣传口号时,海尔却在身体力行,从流程上、机制上,保证了以客户为中心,这正是市场链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无论是OEC还是SST,都是一种以惩罚、约束、监督为主题的管理方式。对于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方面,仍然没有突破。而21世纪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依靠员工的创新意识与主动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尔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这种探索始于2001年的“人人争做SBU”的活动。这个是没有假的,笔者在海尔考察时,在海尔的工厂内部的墙壁上,到处都贴上争做SBU的宣传标语以及工作表单。SBU是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张瑞敏认为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作为经营者要经营目标和成果,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企业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即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如何成为SBU?海尔认为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是企业的四个目标,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应该通过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用户的心。SBU经营的三个特征:特征一:没有上级,没有下级,只有市场目标和市场关系。特征二: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把握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特征三:建设充满活力,有速度,有竞争力的市场终端。海尔SBU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尔集团物流系统钢板采购业务员张永劭。张永劭年龄只有20岁出头,加盟海尔也不过两三年,但他一年下来仅钢板采购业务涉及的金额,就达几亿!2002年,全球钢板价格不断上扬,张永劭不但保证了集团对钢板的需要,而且还争得了同行中的最大价格优势。2003年到2004年,他更是把客户从海尔扩大到外部,做起了“第三方采购”。在业务越来越多,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情况下,他自主决定雇佣了几个人。海尔鼓励像张永劭这样经营几个亿的“微型公司”,让张永劭以老板自居去经营,使企业给他的资源增值,个人的价值增值。海尔几万名员工,如果都能像张永邵式的SBU,那该是一股多大的力量?宣传归宣传,但是,海尔在实践SBU的管理模式却是真实的,无论今天其他人怎么说,海尔一直处于探索中国式管理的前沿,这是没有假的,也没有必要造假。因为,海尔是一个企业,是一个雄心勃勃要走向世界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断然成不了气候。
SBU管理模式是海尔的,也是中国的。它的真谛在于发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这正是世界正在寻找的管理方法。谁能够将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完全发掘出来,那就是解决了世界上管理的难题。而海尔作为中国优秀的企业代表,矢志不渝地去实践这种管理模式,是否正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的诞生?
三、结论:中国式管理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深化
海尔SBU管理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这成为学术界以及产业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这种争论是有益的,至少促进了大家对这种模式的了解。那么,海尔的SBU是否会催生中国式管理走向世界,笔者认为那是肯定的。海尔SBU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可以用“三自一链”来概括,那就是“自主管理、自我经营、自主创新与市场链体系”,这正是我们要找的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哲学,将个人的能力、潜能充分发掘出来的科学管理的新的方法。理由如下:
1.从经济发展催生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角度来看,我国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已成为定论。据美国某咨询公司研究预测,中国在2025年(普华永道研究报告),将全面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那么,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在未来20-30年内,我国将诞生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这是毫无悬念的。2006年是1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在未来20年,中国至少100家以上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式管理的特色将会越来越明朗化。
2.从世界管理理论诞生的实践来看,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都是从企业扩散的。美国流水线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文化,首先从通用开始;而日本管理模式首先从丰田开始。中国管理模式能否从企业开始?而海尔创造性地开发SBU,正是抓住了全球性企业管理的瓶颈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许,SBU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确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围绕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开的种种探索,都将构筑中国式管理的武库,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必然成为世界性管理的理念。
3.中国式管理尚未成熟,需要学界、产业界共同努力。海尔在探索这种管理模式,其他企业也在探索这种模式。来自国外的期权期股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很难具有真正的动力,对经营者来说,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是对于挣工资养家的普通员工来说似乎不如现得的奖金来的踏实,激励作用是很有限的。日韩全员参与式管理,没有使员工成为决策主体,作用也是有限的。中国式的管理需要使员工具有创造的热情与动力,使员工具有自主决策的乐趣与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责编:小青)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 OEC SBU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6-206-02
我国台湾学者曾仕强力推中国式管理,认为中国式管理基本上处于管理哲学的层面,而没有形成管理科学。概念是提出来了,但是,中国式管理如何落地,变为事实上的管理之一极?美国式管理历经一个世纪,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之大工业流水线式的管理,成为管理科学之发端。后来日本在工业恢复中,形成自己的一极。那么,中国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体,要走向世界,必然要有自己的管理特点,为世界所公认的管理模式。要形成一种管理模式,单纯有理论总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实践证明。笔者认为,中国管理实践首推海尔,而海尔十年之流程再造的实践,正诠释着中国式管理的诞生。
一、美日管理之后能否还有空间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的崛起,伴随着大企业的崛起,从而也伴随着管理经验的成熟与走向世界。20世纪,首先是美国然后是日本的经济的强劲崛起,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带动下,研究企业的管理问题,催生了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以福特为代表的大工业时代的管理,现代化工厂、流水线、制度化、标准化成为美国式管理的成熟的标志。直到今天,仍然处于管理学的巅峰,管理的新理论总是率先在美国诞生,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哈佛商学院成为全球商业管理学院的翘楚、新理论的发祥地。然而,美国式的管理不是没有弊端,它建立在“个人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因而,在团队精神、员工的关系、市场的多样化等方面留下了空白,正好被日本所弥补,于是产生了日本式的管理。
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对日本与美国的管理之不同,进行了比较。认为日本式管理主要在于其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将企业办成大家庭式的组织,终身雇佣、团队精神、年工序列正是日本式管理的最大特色。企业招聘员工,对员工进行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多个部门轮岗,培养多种技能。而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要,以丰田的大研耐一为首,探讨40余年,开创性地提出了TPS(丰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将原来推动式生产方式转变为拉动式生产方式,采用零库存管理方法,建立准时制的JIT模式。以消除浪费为主线,以全员参与管理为方式,重视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然后,日本式的管理模式在总结吸收美国管理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这给后来者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如果说在吸纳美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能成为“一家之言”的话,那正是海尔的SBU模式。
二、从OEC到SBU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形成
海尔在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创新的实践过程是一个逐步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企业发展之初,主要是通过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之完成公司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管理、监督,将管理监督工作细化到每一天、每个人,于是创造了OEC管理法。OEC管理法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每天对每人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day(每天)、Everything (每件事);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的主要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要每天完成,每一天要比前一天提高1%。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OEC管理法在企业之初是新鲜而有效的,并成为国内企业纷纷效仿的方法,因为它确保了执行力。但是,员工在约束之中不断被规范,动则得咎,被处罚的员工很多,使很多员工难以适应。这个方法尤其是缺乏创造性,因此,并不是最佳的管理模式。内部管理是有条不紊了,效率也提高了,但是并没有解决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于是有关方面开始探讨市场链模式。
海尔于1998年开始流程再造,希望构建一个有序的灵活的管理体系,在OEC的基础上,推出市场链模式。以市场链工资激励员工,将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创新并完成有价值的定单,构筑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需求、创造市场。流程再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筹建阶段(1998年9月—1999年10月)整合内部资源,构筑市场链流程再造框架。第二阶段:实施流程再造阶段(1999年10月—2001年3月)整合外部资源,获取有价值定单。第三阶段:创造定单的更高价值阶段(2001年3月开始至今)整合人力资源,使每个人成为创新的SBU主体。市场链最核心的是所谓的SST法,“SST”分别是索酬、索赔、跳闸三个词中第一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SST”是市场链的表现形式。索酬:就是通过建立市场链为服务对象服好务,从市场中取得报酬;索赔:体现出了市场链管理流程中部门与部门、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间互为咬合的关系,如果不能“履约”,就要被索赔;跳闸:就是发挥闸口的作用,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自动“跳闸”,“闸”出问题来。通过这种由内而外的建立市场链机制,解决了全员以市场为核心的文化理念的转型,将企业建成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海尔做到了以客户为导向。这在中国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当别的企业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宣传口号时,海尔却在身体力行,从流程上、机制上,保证了以客户为中心,这正是市场链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无论是OEC还是SST,都是一种以惩罚、约束、监督为主题的管理方式。对于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方面,仍然没有突破。而21世纪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依靠员工的创新意识与主动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尔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这种探索始于2001年的“人人争做SBU”的活动。这个是没有假的,笔者在海尔考察时,在海尔的工厂内部的墙壁上,到处都贴上争做SBU的宣传标语以及工作表单。SBU是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张瑞敏认为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作为经营者要经营目标和成果,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企业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即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如何成为SBU?海尔认为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是企业的四个目标,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应该通过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用户的心。SBU经营的三个特征:特征一:没有上级,没有下级,只有市场目标和市场关系。特征二: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把握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特征三:建设充满活力,有速度,有竞争力的市场终端。海尔SBU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尔集团物流系统钢板采购业务员张永劭。张永劭年龄只有20岁出头,加盟海尔也不过两三年,但他一年下来仅钢板采购业务涉及的金额,就达几亿!2002年,全球钢板价格不断上扬,张永劭不但保证了集团对钢板的需要,而且还争得了同行中的最大价格优势。2003年到2004年,他更是把客户从海尔扩大到外部,做起了“第三方采购”。在业务越来越多,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情况下,他自主决定雇佣了几个人。海尔鼓励像张永劭这样经营几个亿的“微型公司”,让张永劭以老板自居去经营,使企业给他的资源增值,个人的价值增值。海尔几万名员工,如果都能像张永邵式的SBU,那该是一股多大的力量?宣传归宣传,但是,海尔在实践SBU的管理模式却是真实的,无论今天其他人怎么说,海尔一直处于探索中国式管理的前沿,这是没有假的,也没有必要造假。因为,海尔是一个企业,是一个雄心勃勃要走向世界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断然成不了气候。
SBU管理模式是海尔的,也是中国的。它的真谛在于发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这正是世界正在寻找的管理方法。谁能够将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完全发掘出来,那就是解决了世界上管理的难题。而海尔作为中国优秀的企业代表,矢志不渝地去实践这种管理模式,是否正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的诞生?
三、结论:中国式管理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深化
海尔SBU管理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这成为学术界以及产业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这种争论是有益的,至少促进了大家对这种模式的了解。那么,海尔的SBU是否会催生中国式管理走向世界,笔者认为那是肯定的。海尔SBU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可以用“三自一链”来概括,那就是“自主管理、自我经营、自主创新与市场链体系”,这正是我们要找的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哲学,将个人的能力、潜能充分发掘出来的科学管理的新的方法。理由如下:
1.从经济发展催生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角度来看,我国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已成为定论。据美国某咨询公司研究预测,中国在2025年(普华永道研究报告),将全面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那么,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在未来20-30年内,我国将诞生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这是毫无悬念的。2006年是1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在未来20年,中国至少100家以上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式管理的特色将会越来越明朗化。
2.从世界管理理论诞生的实践来看,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都是从企业扩散的。美国流水线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文化,首先从通用开始;而日本管理模式首先从丰田开始。中国管理模式能否从企业开始?而海尔创造性地开发SBU,正是抓住了全球性企业管理的瓶颈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许,SBU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确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围绕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开的种种探索,都将构筑中国式管理的武库,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必然成为世界性管理的理念。
3.中国式管理尚未成熟,需要学界、产业界共同努力。海尔在探索这种管理模式,其他企业也在探索这种模式。来自国外的期权期股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很难具有真正的动力,对经营者来说,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是对于挣工资养家的普通员工来说似乎不如现得的奖金来的踏实,激励作用是很有限的。日韩全员参与式管理,没有使员工成为决策主体,作用也是有限的。中国式的管理需要使员工具有创造的热情与动力,使员工具有自主决策的乐趣与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责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