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经和所有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锄,秋收冬藏,不断地重复着安定平和而又单调的小农生活。然而,和一般农民不同的是,在他的心底,蛰伏着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梦想。终于,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开始了他的——
偶睹抢险现场 激发发明灵感
1982年,王衡回老家天津探亲时,赶上开滦煤矿发生特大水害。他看到成车皮的抢险物资送往煤矿,成麻袋的大豆填进了钻井里面。实际上,当时是利用大豆遇水膨胀的原理来抢险应急。这个场面让他很受刺激,终生难忘。
所谓地下水害,就是地下建筑工程受到地下水的侵泡后,出现严重渗漏的状态。大型地下工程普遍都是由钢筋水泥浇筑的,但普通水泥结构只有支护作用,不具备防水功能,一旦遭遇地下水浸泡,就会形成渗漏,给生产或生活带来不便,情况严重的,就形成了灾害。
回家的路上,王衡反复思考,为什么不研究个材料,代替大豆呢?王衡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不仅是煤矿,在人防、城建、铁路等行业都存在着地下水害的问题,而且这是一个世界性工程难题。如果能发明一种掺到水泥里,让水泥凝固后既不影响强度,又有防水功能的防水剂就好了——王衡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说干就干。取得妻子的支持后,王衡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开始了他的防水剂研究。

矿井水害,这是多少专家都没有攻克的难题。王衡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凭着一腔热情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折腾开了。
连遭挫折失败 拷问英雄梦想
一切从零开始。由于不懂水泥的性能,光了解摸索和水泥的方法,就用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和水泥不成问题了,他决定往水泥里加点儿新东西。
王衡想,塑料布是不透水的,这个东西加到水泥里面再形成一个塑料布的时候,肯定是抗渗能力强。他就把这个物质加到水泥里面去。
几个月后,王衡觉得自己的研究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于是得意地展示给乡亲们看。他在墙上抹了大约一平方米,刚抹的时候大家都还比较赞赏,说干活挺好干,挺柔,挺好的。可是三天以后,抹上去的水泥墙面全裂开了,一平方米大的墙面裂得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
乡亲们七嘴八舌,有人说王衡不务正业,有人好心劝说王衡别瞎折腾,这里吃水都困难,想弄出治水的东西,肯定不行。王衡尴尬、懊恼地承受了发明中的第一次失败。
王衡决定换个做法。他选了几百种有膨胀性能的无机物,一样样买来加进去,却没有一次满意的结果。面对一次次的失败,王衡感觉到应该改变一下思维。最后他就干脆停下来,决定出去走一圈。他走访了很多相关单位,了解了一些专业知识,知道了水泥的酸碱度等一些理化属性和技术参数的意义,收获还真不小。他又一次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实验。
梦想渐成希望 英雄前路正长
与第一阶段相比,这次他的目标清晰了不少:先制作出供试验用的水泥饼,然后再专攻抗渗性能。不久,试验初见成效。
因为买不起仪器,王衡就在家里弄个水盆,做成个水泥饼子放在里面泡,用这种简陋的方法来检测水泥的抗渗性能。王衡相信,总有一天,他能碰对一种物质,和进去就能让水泥具备抗渗性能。
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他整天做这个水泥饼子。
熟能生巧。试验做多了,就摸出了规律。水泥饼往水里一放,就知道行不行。有一天,做水泥饼时,王衡发现手下的感觉非常特别,他决定按原定的配方多做几个水泥饼,仔细观察这组的情况。
他把水泥饼泡进水里,冒了两三个泡就没有泡了。打开一看,就湿了很少的一点点,里面是纯白的。
王衡依稀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时,家里的积蓄已经被他花光了。两天后,他带上妻子东挪西借的200块钱,背着水泥饼出了门。
看似一箭之遥 如此千辛万苦
王衡第一站去的是洛阳,但是,做一次抗渗试验需要3000元钱,不交费不能做。这对两年来做试验用光积蓄的王衡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王衡进退两难,他该怎么办呢?难道他的发明就这样因为没钱而中断吗?
天无绝人之路。一位热心人介绍王衡到南京人防办的一个材料试验室去试试,他连夜踏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在南京,王衡的材料被允许免费检测。但检测的结果还是未能达标。
王衡留在南京修改材料配方。而购买各种材料的费用却是一大笔开支,王衡必须节约手中的每一分钱。
为了省钱,王衡不坐车,不下饭店,每天买两片一毛六的方便面充饥。结果,两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改出样本来。
迫于经济压力,他决定回山西老家改进材料配方,然后再来。
那年,他往返南京好几次,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一年后,一项项检测指标陆续接近合格了。
成功如期而至 好事接二连三
一天早晨,王衡去实验室咨询试验结果,负责人见面就说,老王给你报个喜,你成功了!王衡当时就愣了(图2)。

王衡的防水材料性能达标的消息在试验室传开了,有人让他去试试这种材料的防水性到底如何,于是,王衡被接到工程兵南京某部。
到了渗水现场,忙活了两个小时,把渗漏问题解决了。对方很高兴,说,你干脆给我发两吨货过来算了。
至此,王衡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发明,签下了第一份订货合同(图3)。

从此以后,五吨,七吨,20吨,订单接踵而至,王
挑战技术峰颠 摘取梦想桂冠
有一天,他偶然获得了一个下矿井的机会。
王衡到了井下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渗漏的严重程度是在地面上根本看不到的,也是想象不到的。
地下工程水害按照水量和压力分为渗、淋、涌、泄四种。从前王衡的防水材料是治理水量不大的渗水,对水量较大、带有一定压力的淋水就不管用了。
当时,巷道开出以后,要先喷水泥浆来固定巷道上方的碎石块,但是因为水泥防水性能不好,遇上多水地带,经常出现淋水现象,矿工们或是顶水作业,或是在齐膝深的水中作业。王衡想能不能研制一种顶着水也能喷上去的防水剂呢?
针对现场的渗漏状态,王衡一遍遍修改配方,一次次下井试喷。6个月后,针对淋水问题的防水剂研制出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大约两千米的巷道全部按这个方法做完了。王衡在特大型有水的环境中间,做出来了一个比较干燥的巷道。工程特别漂亮!客户喜出望外。
这种防水剂经当时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鉴定,各项指标全部合格,于是迅速在全国推广。10多年来,先后被40几家煤矿使用,效益巨大。王衡申报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也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了利国利民的大发明,王衡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水害防治专家。(图4)

英雄不问出处 天下志士共勉
掌声平息之后,人们忽然想起,他不过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山西农民!他激情演绎的英雄梦想,令人拍案惊奇。
惊奇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农民”和“专家”这两种身份重合在了一起?仅仅是因为一个美丽的梦想?还是因为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可以想见,1982年开滦煤矿水害的抢险现场,围观的人一定很多,当时闪过发明防水剂念头的人应该不止王衡一个,可为什么功成名就的人单单是王衡?
偶睹抢险现场 激发发明灵感
1982年,王衡回老家天津探亲时,赶上开滦煤矿发生特大水害。他看到成车皮的抢险物资送往煤矿,成麻袋的大豆填进了钻井里面。实际上,当时是利用大豆遇水膨胀的原理来抢险应急。这个场面让他很受刺激,终生难忘。
所谓地下水害,就是地下建筑工程受到地下水的侵泡后,出现严重渗漏的状态。大型地下工程普遍都是由钢筋水泥浇筑的,但普通水泥结构只有支护作用,不具备防水功能,一旦遭遇地下水浸泡,就会形成渗漏,给生产或生活带来不便,情况严重的,就形成了灾害。
回家的路上,王衡反复思考,为什么不研究个材料,代替大豆呢?王衡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不仅是煤矿,在人防、城建、铁路等行业都存在着地下水害的问题,而且这是一个世界性工程难题。如果能发明一种掺到水泥里,让水泥凝固后既不影响强度,又有防水功能的防水剂就好了——王衡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说干就干。取得妻子的支持后,王衡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开始了他的防水剂研究。

矿井水害,这是多少专家都没有攻克的难题。王衡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凭着一腔热情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折腾开了。
连遭挫折失败 拷问英雄梦想
一切从零开始。由于不懂水泥的性能,光了解摸索和水泥的方法,就用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和水泥不成问题了,他决定往水泥里加点儿新东西。
王衡想,塑料布是不透水的,这个东西加到水泥里面再形成一个塑料布的时候,肯定是抗渗能力强。他就把这个物质加到水泥里面去。
几个月后,王衡觉得自己的研究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于是得意地展示给乡亲们看。他在墙上抹了大约一平方米,刚抹的时候大家都还比较赞赏,说干活挺好干,挺柔,挺好的。可是三天以后,抹上去的水泥墙面全裂开了,一平方米大的墙面裂得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
乡亲们七嘴八舌,有人说王衡不务正业,有人好心劝说王衡别瞎折腾,这里吃水都困难,想弄出治水的东西,肯定不行。王衡尴尬、懊恼地承受了发明中的第一次失败。
王衡决定换个做法。他选了几百种有膨胀性能的无机物,一样样买来加进去,却没有一次满意的结果。面对一次次的失败,王衡感觉到应该改变一下思维。最后他就干脆停下来,决定出去走一圈。他走访了很多相关单位,了解了一些专业知识,知道了水泥的酸碱度等一些理化属性和技术参数的意义,收获还真不小。他又一次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实验。
梦想渐成希望 英雄前路正长
与第一阶段相比,这次他的目标清晰了不少:先制作出供试验用的水泥饼,然后再专攻抗渗性能。不久,试验初见成效。
因为买不起仪器,王衡就在家里弄个水盆,做成个水泥饼子放在里面泡,用这种简陋的方法来检测水泥的抗渗性能。王衡相信,总有一天,他能碰对一种物质,和进去就能让水泥具备抗渗性能。
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他整天做这个水泥饼子。
熟能生巧。试验做多了,就摸出了规律。水泥饼往水里一放,就知道行不行。有一天,做水泥饼时,王衡发现手下的感觉非常特别,他决定按原定的配方多做几个水泥饼,仔细观察这组的情况。
他把水泥饼泡进水里,冒了两三个泡就没有泡了。打开一看,就湿了很少的一点点,里面是纯白的。
王衡依稀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时,家里的积蓄已经被他花光了。两天后,他带上妻子东挪西借的200块钱,背着水泥饼出了门。
看似一箭之遥 如此千辛万苦
王衡第一站去的是洛阳,但是,做一次抗渗试验需要3000元钱,不交费不能做。这对两年来做试验用光积蓄的王衡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王衡进退两难,他该怎么办呢?难道他的发明就这样因为没钱而中断吗?
天无绝人之路。一位热心人介绍王衡到南京人防办的一个材料试验室去试试,他连夜踏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在南京,王衡的材料被允许免费检测。但检测的结果还是未能达标。
王衡留在南京修改材料配方。而购买各种材料的费用却是一大笔开支,王衡必须节约手中的每一分钱。
为了省钱,王衡不坐车,不下饭店,每天买两片一毛六的方便面充饥。结果,两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改出样本来。
迫于经济压力,他决定回山西老家改进材料配方,然后再来。
那年,他往返南京好几次,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一年后,一项项检测指标陆续接近合格了。
成功如期而至 好事接二连三
一天早晨,王衡去实验室咨询试验结果,负责人见面就说,老王给你报个喜,你成功了!王衡当时就愣了(图2)。

王衡的防水材料性能达标的消息在试验室传开了,有人让他去试试这种材料的防水性到底如何,于是,王衡被接到工程兵南京某部。
到了渗水现场,忙活了两个小时,把渗漏问题解决了。对方很高兴,说,你干脆给我发两吨货过来算了。
至此,王衡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发明,签下了第一份订货合同(图3)。

从此以后,五吨,七吨,20吨,订单接踵而至,王
挑战技术峰颠 摘取梦想桂冠
有一天,他偶然获得了一个下矿井的机会。
王衡到了井下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渗漏的严重程度是在地面上根本看不到的,也是想象不到的。
地下工程水害按照水量和压力分为渗、淋、涌、泄四种。从前王衡的防水材料是治理水量不大的渗水,对水量较大、带有一定压力的淋水就不管用了。
当时,巷道开出以后,要先喷水泥浆来固定巷道上方的碎石块,但是因为水泥防水性能不好,遇上多水地带,经常出现淋水现象,矿工们或是顶水作业,或是在齐膝深的水中作业。王衡想能不能研制一种顶着水也能喷上去的防水剂呢?
针对现场的渗漏状态,王衡一遍遍修改配方,一次次下井试喷。6个月后,针对淋水问题的防水剂研制出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大约两千米的巷道全部按这个方法做完了。王衡在特大型有水的环境中间,做出来了一个比较干燥的巷道。工程特别漂亮!客户喜出望外。
这种防水剂经当时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鉴定,各项指标全部合格,于是迅速在全国推广。10多年来,先后被40几家煤矿使用,效益巨大。王衡申报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也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了利国利民的大发明,王衡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水害防治专家。(图4)

英雄不问出处 天下志士共勉
掌声平息之后,人们忽然想起,他不过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山西农民!他激情演绎的英雄梦想,令人拍案惊奇。
惊奇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农民”和“专家”这两种身份重合在了一起?仅仅是因为一个美丽的梦想?还是因为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可以想见,1982年开滦煤矿水害的抢险现场,围观的人一定很多,当时闪过发明防水剂念头的人应该不止王衡一个,可为什么功成名就的人单单是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