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诈骗”行为定性探讨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585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诉讼诈骗现象由来已久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对其的法律规制,理论实务界的主张见仁见智,难以形成主流意见和通说。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了对于虚假诉讼的规制,意味着对于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不应当仅局限于刑法个罪的界分,而应当将其置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制度中加以规制。
  关键词:诉讼诈骗 民事诉讼法 恶意诉讼
  一、诉讼诈骗概念界定
  诉讼诈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诉讼诈骗,是指欺骗法院,使对方交付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的一切行为;狭义的诉讼诈骗,是指行为人将被害人作为被告人而向法院提起虚假的诉讼,使法院产生判断上的错误,进而获得胜诉判决,使被害人交付财产或者由法院通过强制执行将被害人的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者第三者所有。由此可见,广义的诉讼诈骗行为并不局限于通过提起诉讼这一种方式来达到骗取财产的目的,同时还包括基于其他目的而在诉讼活动中实施的多种的欺诈行为。
  二、目前对于诉讼诈骗行为定性之论争
  (一)诈骗罪说
  诈骗罪说的代表性观点认为,在诈骗罪中也存在着受骗人和被害人不是同一人的现象,在刑法理论上这被称为三角诈骗,其中的受骗人被称为第三人。张明楷教授认为在诉讼诈骗中,行为人欺骗的是法院法官,但法院法官并不是受害者而是受骗者,由于法院是审判机关,法官具有做出各种财产处分的判决和裁定的法律上的权限,法院主审法官作为受骗者同时又是财产的处分者。因此诉讼诈骗是三角诈骗的典型表现形式,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二)敲诈勒索罪说
  王作富教授认为:“敲诈勒索罪是采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手段,强迫他人交付财物,而威胁、要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恶意诉讼是要借助法院的判决的强制力迫使被告交付财物,而不是骗取被告的财物。其次,实施诈骗往往是利用被害人的弱点行骗,比较容易得逞。而法官负有审查案件事实、判别真伪的职责,具有专业技能,行为人搞恶意诉讼得逞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把恶意诉讼看成是敲诈勒索的一种特殊方式、方法更为恰当。”
  (三)构成其他相应犯罪说
  这一观点认为,诉讼诈骗行为不成立诈骗罪,但如果其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则以相应犯罪论处。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的规定。该答复认为:诉讼欺诈行为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但在符合相关构成要件的情况下,有可能构成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或者妨害作证罪。
  (四)无罪说
  无罪说否认了诈骗罪说和敲诈勒索罪说,认为现有刑法规定中并没有完全适合的法律条文和犯罪构成,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对于诉讼诈骗这一行为应当一律作无罪处理。按照无罪说的观点,对于诉讼诈骗只能进行罚款、拘留等非刑事制裁。如果要对这种行为进行刑法上的规制,那么就必须在立法上增设独立的罪名,从而来维护司法公正。
  三、对于诉讼诈骗行为定性之分析
  诉讼诈骗行为在司法实践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并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但由于诉讼诈骗手段的特殊性,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存在不同看法。
  第一种观点涉及到了目前刑法理论界对于诉讼诈骗定性争议最激烈的问题,即诉讼诈骗是否构成诈骗罪的问题。笔者认为,将诉讼欺诈定性为诈骗罪具有不妥之处,理由如下:
  第一,不符合诈骗犯罪立法的基本精神
  刑法规定诈骗罪的具体立法意图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制裁和预防骗取他人财产的严重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在刑法上维护法律主体在知情和不存在认识障碍的情况下自由处置其财产的权利。追究“诉讼诈骗”行为人的诈骗犯罪责任,虽然客观上有利于保护公司财产,但却破坏了诈骗犯罪理论且损害了法律科学性。
  第二,在主观方面不符合诈骗犯罪的要求
  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要求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在“诉讼诈骗”中,行为人非法占有法人财产仅仅只是间接目的。根据诈骗罪的立法精神,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应根据行为人的直接目的进行认定,不能将间接目的视为犯罪的主观要件。
  第三,在客观方面不符合诈骗犯罪的构成要求
  首先,欺骗对象的错位导致欺诈不能。“诉讼诈骗”的行为实质上是欺骗法院而不是欺骗对方当事人,欺骗对象的错位最终会阻止诈骗行为的出现。
  其次,不符合诈骗行为的构成要件。诈骗行为的成立需要欺骗和受害人被欺骗并造成财产损失的同时存在。在“诉讼诈骗”中,对方当事人并没有因为受到欺骗而遭受损失,而是基于法院裁判而受到的损失。
  再次,财产受损与欺骗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非法占有或取得公私财产不是基于对方欺骗,而是基于法院在被行为人欺骗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裁判。
  第二种观点将诉讼诈骗行为定性为敲诈勒索罪有曲解敲诈勒索罪构成要件的嫌疑。在诉讼诈骗中,处分财产的是法院,而法院只是受骗并没有受恐吓。其次,被害人交付财产并不是基于恐惧心理,而是基于法院的生效判决。可见,诉讼诈骗行为不满足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第三种观点认为诉讼欺诈行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或者妨害作证罪。这一观点以偏概全,在实质上否定了诉讼欺诈行为的刑事可罚性。
  第四种观点所主张的观点是对于“诉讼诈骗”行为一律作无罪处理。这显然有悖于法的价值。“诉讼诈骗”行为不仅破坏了法院的审判公正,并且使他人的财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四、增设“恶意诉讼罪”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各观点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增设“恶意诉讼罪”规制诉讼诈骗行为符合我国的国情。一方面,恶意诉讼罪的罪名相比于诉讼欺诈罪、诉讼诈骗罪、虚假诉讼罪具有妥当性。诉讼诈骗强调诈骗,局限于财产型犯罪;而虚假诉讼的用于又不能涵盖以被害人为被告的恶意诉讼。恶意诉讼罪能够同时包含这两种情况,有利于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和适当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欧阳竹筠,汪飞荣.诉讼欺诈行为定性之探析[J].河北法学,2005,23(10).
  [2]赵秉志.刑法论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87,188.
  [3]卢建平,任江海.虚假诉讼的定罪问题探究—以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2(11).
其他文献
摘要:典型是催人奋进的旗帜,高校典型育人工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典型育人要在选树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争当典型上进行谋划和思考,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实现育人功效。本文利用南京某理工大学典型育人成效的实证调研数据,对该校在典型育人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当代高校典型育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典型 育人  一、引
期刊
随着大学扩招和各类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相比,中职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生源大多来自乡镇,由于师资、环境、设备条件、遗传、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悬殊,学生入校时的机械制图水平参差不齐。我院2010级新生入学机械制图摸底考试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0分(总分100分)。这种差异必然造成教学起点难确定、教学过程难实施、
期刊
摘要:面对初中学生层出不穷的德育问题,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来解决问题,学校当宏观把握,搞好德育管理,教师则应该深入一线了解学生心理,及时解决学生各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转型 德育  当小学生懵懵懂懂的进入中学后,由一系列心理发展变化所引起的德育教育问题更为凸显。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德育教育中把握好学生心理,应用好心理引导,积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从Visual Basic.NET语言的特性出发(以下简称VB.NET),结合在VB.NET程序设计语言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析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VB.NET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并通过实际应用证明了教学创新的有效性。  关键词:vb.net 建构主
期刊
摘要: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英语作业的评语好比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种催化剂,能让学生树立起充分的学习英语自信心,持续性地产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不断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隐形的良好学习
期刊
既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要提高学习效果,这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在于教师采取何种有效的复习教学模式。传统的复习方法一般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步步深入、层层提高,显示出其复习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学生负担重,缺乏生气,波澜不惊、慢慢吞吞,有效性欠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探索轻负高效的复习方法。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期刊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标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的特点,并且拥有育人为本,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理念。笔者以《新航路的开辟》的课程设计来实践自身对新课标的感悟,力图实现一个以生为主,以方法训练为中心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 新航路开辟 反思  初中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
期刊
半夏。云朵缱绻,半支莲躺在微醺的风里,草石竺摇曳歌唱,镜湖有沉寐未醒的睡莲。一阵风,一场雨,一米阳光,一声浅露低眉的微笑。所有一切都来不及道别,说不清再见。  只因那四年一梦的回忆,被湿漉漉的月光融化成一片沉醉的汪洋,过往的容光把拥抱无限拉长。有那么一群把人生最美丽的青春留下来的人儿,将要轻轻叹息,一程一程,走上半昧初明的路。  自披星戴月千军万马踏进这座古校,有说不清的忐忑和簇拥。墨绿色迷彩服的
期刊
回民大量涌入北京始于元朝,这与成吉思汗以及其后世子孙的数次西征有直接关系。据元世祖中统四年(公元1259年)的统计,中都地区有回回2953户(见王珲《秋涧先生全集》卷88)。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据当时北京市的官方统计,“全北平市的回民人口共计十七万余,居全市人口十分之一强。”[1]主要居住在当时广安门内的牛街,崇文门外花市东部以及朝阳门外南中街等地区。  由此可见,回民和北京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背景和内容进行简述,明确本书作者的生长环境、书中主要观点及内容。韦伯认为,新教孕育了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也是新教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起着强大的伦理推动作用。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与资本主义精神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新教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新教伦理 禁欲 资本主义精神 经济发展  公元14、15世纪,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