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冲古村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黄埔区的文冲村,入村即见,巷道狭窄错综、纵横交错,四个池塘虽隔似连,外人进来难辨方向。这种村落布局,首先是风水格局设置之需要。交错繁复的狭巷、串珠般水域、古朴建筑,汇成复杂又有条理之结构,形成呈现风水之理的绝佳环境。它让文冲子孙开枝散叶繁衍成广州近郊的大族。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迷宫般的巷道,让外敌入村后迷失方向。
  文冲村开村八百多年。文冲陆氏始祖泰泉公原居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金兵南侵后,陆氏迁至从化钱岗,再移居此地,之后族人从宗祠分为东西两支,并按祖制,将宗祠、家塾等公用建筑全部沿村前护村河构建,形成严密的村落。村里现有居民三千,多以陆姓人为主。
  大街北侧古建筑一座紧挨一座,古建筑群占地约五万平方米,位于东、西坊大街一带,有清代至民国的公祠、书院、私塾,明末清初的古民居。大街东西两头有古门楼,还有最具特色的“鹩哥楼”。
  为防外敌来犯,大街东西两头各建古门楼一座,称“大更楼”。东门楼保存尚好,位于东坊大街,坐西南向东北,门面阔五米多,中间大门宽约三米,是一座约三十五平方米的砖石建筑。门额嵌镌“文冲”两字的石匾,为乾隆甲寅年(1794)所刻,内墙上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立的《东约重修街碑志》石刻。青砖花岗岩石脚,地面铺设四十八块砂岩石,梁柱结构为清代风格。门楼前后门设计很有心思,前门顶横着一块七孔木,后门地面有栏栅状大石。前后栏栅可以分别竖放和横放,能将进犯者挡在门外。门楼与护村设施连成一体。清代更夫在此打更鼓,龙舟节时村民在此敲铜锣。
  鹩哥楼,是文冲村最高建筑,也是古时黄埔一带较高建筑,当时登楼可将村落周围一带尽收眼底。鹩哥楼原为刘姓人所有,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风格独特,是村里仅存的“瞭望台”,长十八米余,高十九米余,宽十一米,占地二百余平方米,门额雕刻,精细考究,檐板浮雕花卉、云彩、竹木,清丽精巧。曾遭雷火焚损,到清代成了空楼一座,有鸟只将树种带上墙头,墙上长出繁盛茂密树丛,引来大批鹩哥,最多时近万只,密密麻麻地栖满树丛,鸟鸣阵阵,传遍全村,蔚为奇观,人们就称它鹩哥楼。1929年重修楼宇,树倒鹩哥散,但楼名却保留了下来。鹩哥楼高三层,楼底以十三层红砂岩垫基,使第一层楼建在四米多高的平台上,整幢楼以青砖砌建。沿一道石板楼梯上楼,见约八十平方米的空间,只有四根一米见方的方柱,进门左边是一道木楼梯,完全依托着方柱,空中搭着两层楼板,站在楼板上,就能透过墙上窗孔瞭望和开枪防卫。由于楼身只开少量窗孔透光,顶上开两大天窗,雨后天光经天窗照入空楼内,古今俱渺之空灵骤生。
  文冲村教育风气自古浓郁,出过多位进士,现在村里保留下来的就有位于东坊大街的一间绍山书院,七间家塾,分别称:权英、传亭、三锡、冲彝、鹤浦、意轩和汗章。在广州的古村中,民间教育机构如此密集较少见。书院紧贴着陆氏大宗祠,青砖灰瓦,端方雅丽,是富家子弟学习的场所。私塾则供普通人家的孩子念书。
  文冲现有十二间陆氏宗祠,多是锅耳式青砖石脚的古屋。祠堂,坐北向南,面水而建,其中陆氏大宗祠是文冲最大的祠堂,也是陆氏的总宗祠。
  陆氏大宗祠,气势宏伟,文冲陆氏十世建祠,康熙年间(1672)落成,有三百多年历史,至今完好,是文冲最大的祠堂。站在祠前青石板望去,宗祠镶凤尾屋脊上,浮雕彩绘云水、鲤鱼、花卉、纹饰,色调华美、生气勃勃;船形凤尾屋檐脊,清迈灵脱;大门外屋檐屋梁,精雕彩绘花鸟、神仙、狮子。宗祠厅堂阔落,屋梁下是连环水墨绘画,艺精工巧。大门两侧,各树一根雕刻精致的花岗石柱,枣红木制大门三米多高。今天,祠内正准备结婚喜宴,祠堂大门两侧贴上喜联,由祖宗牌位前一直到大门口摆开五十桌席面。走进三进式祠堂,俯仰逡巡,只见雕梁爪柱华美坚固,檐下精雕彩绘,屏风精美。坐在祠门口的老人告诉我,祠堂保护得很好,即便在文革期间,也没人敢动它。也许,正是从宗祠体现出陆氏宗族的强大凝聚力、抗压力,才有数百年繁衍成大族之兴旺。
  有五百年历史的绶亭陆公祠,是陆氏东支最古老的宗祠。据说,这个宗祠原来右有客厅,左有花园,现在还能看到那建作厨房的耳房,这种结构的宗祠在南粤罕见。前门墙的大石板,从上至下,全用五米长八十厘米宽的大花岗石筑成,中间没有一点破损,石板平展如镜。据说,这么大的花岗岩建筑构件,为广州仅有。
  从陆氏大宗祠向西行,再转进一条巷子就可见文冲最古老的民居。近二十来年,大建新楼,但沿河一带的建筑基本都保留了下来,形成在东西门楼间一带状古民居群。古民居依山而建,最高的建在山岗上,最低的建在山脚下,为使民居的地面平整,在山脚下垫上三层约三十厘米厚的石块,古雅民居就筑在这些石块连成的矮墙上,顺着山脉走向往前延伸而去,多是锅耳山墙、船形屋脊、檐角弯弯、青砖墙、麻石基,檐下有浮雕、砖雕、灰雕的云水、花卉、竹木、鸟雀。古屋在晴雨不定的天色映照下,交替呈现儒雅温静与奇雄古朴之风采,让人遥想近数百年珠江三角洲中心之阳刚意气与人文风流。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无论对国家还是民族而言,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文化对国家公民起着教育和熏陶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取得一定成果,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提升空间很大,因此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舞美设计为舞台艺术服务,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交响乐演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舞台美术设计有较高的要求。舞美设计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响乐演奏的效果。本文将以舞美设计在交响乐演奏厅的运用为根据,展开舞美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的论述。  [关键词]舞美设计 交响乐演奏 设计  引言  交响乐演奏是一种受到人们广泛欢迎的艺术形式,以它在的乐器演奏方面的震撼力感染着观众。观众在
期刊
[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千百年来,蒙古族长调艺人们不断学习、探索和传承,终于将这一崇高艺术表现形式发展成为具有完备体系和成熟表现手法的学科门类。从而不断地将长调民歌艺术深入民族骨髓,使其成为民族凝聚力重要载体。时至今日,蒙古族长调音乐仍需有人继续探索,更好的与其他兄弟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保留原有草原音乐性格的同时,继续发挥其文化艺术之外的功能,争取成为草原音乐之根,民族文
期刊
丝路花雨,起长虹,展我东方大略。千年梦想破云出,四海春潮激越。大漠驼铃,古阙羌笛,齐盼巨龙跃。一带一路,历史新篇谱写。  极目今日环球,风急浪又险,流云遮月。千舟竞渡谁领航,看我华夏英杰。义结五洲,驱海天狼烟,扬帆踏雪。求同存异,共创繁盛和谐。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作
期刊
[摘要]“如何练琴”一直是练琴者不断思考与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是练琴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严谨的态度是提高练琴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保证。本文就个人体会阐述这一观点。  [关键词]练琴 节奏 弓法 演奏  “如何练琴”一直是练琴者不断思考与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在练琴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还是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练琴的状态与方式。平时练琴只考虑时间的堆砌而未能讲究练琴的质量与方法的完善,结果总是事
期刊
[摘要]二胡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接近人声的音色,深受国人喜爱。而二胡曲又以《二泉映月》最为出名,《二泉映月》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应该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族音乐家。今天我们对其特点及演奏风格进行研究,不仅可提高二胡的演奏和教学水平,而且对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二泉映月》 特点
期刊
[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它包括戏曲、话剧、歌剧等,是最为普及的文艺活动形式。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普多夫金说“无论在戏剧还是在电影中,演员工作的基础,总是在于创造完整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人物形象塑造与戏剧创作有着重要关系。  [关键词]剧本写作 人物形象 塑造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艺术的内涵就在于它来源于生活却又站在生活之上。人物是戏剧的灵魂,
期刊
[摘要]本文就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在问题简单分析,对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以期能够得出可循规律,进而推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 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主体是人民群众,以娱乐为核心,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与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下,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核心,这不仅活跃人民群众娱乐生活,而且还提高了人民群众文明素养。近
期刊
[摘要]在弘扬的传统文化中,群文期刊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对群文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有着一定要求,本文就此分析期刊阅读对民众的影响。  [关键词]群文期刊 传统文化 编辑素质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必用之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浓酒淡茶皆为我中华之文化;上至唐尧虞舜、秦皇汉武,下至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传承至今的灿烂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始终立足于对人整体生命的改造、塑造上,将向好的精
期刊
树皮,让人联想到它的沧桑、粗糙感。  这里展示的树皮工艺会颠覆你原有的印象,惊讶它的自然原始之美!  在我国的东北部生长着大片的桦树。皮白的为香桦,皮苍者为黑桦。据说,清代的流人(注:古代中原被流放到关外的犯人),对于桦树情有独钟,因为它丰富了流人的生活,寄托了流人的理想,当然也繁荣了流人文化和黑龙江地方文化。  桦树皮坚韧,剥之可长达数尺。在清代以前桦皮的功用主要是用来盖房,盖窝堡,做庐舍、庐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