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千千万万的孩子日后的教育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当今社会的孩子们能享有幸福、快乐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他的教育思想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身为师表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 陶行知 学前教育 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原名陶文氵睿 ,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小名和尚。陶行知小的时候,因家道中落,曾中秀才的父亲无力供他读书,但小行知自幼聪颖过人,被童蒙馆老师方庶咸发现,愿意免收学费为他启蒙。七八岁时,其父携其到休宁万安镇谋生,外祖母喜其颖慧,决意着力培养陶行知,先伴读于蒙馆,后师从当地著名儒者、前清贡生王藻攻读四书五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他的著作已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也大量涌现。他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也就是说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方面,并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也曾用种田为例,他说就拿种田举例子,如果要在田里种田,那首先要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从他的角度看来,“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就拿平时的教学生活来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秋叶,秋叶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飘落下来的。如果光凭教师的说或者观看多媒体课件,孩子们是不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的,只有带领孩子们去户外观察,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才会使孩子们从心底里明白秋叶,才会真正懂得秋叶。
(二)创造性教育思想
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曾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不懂得创造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创造性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在教育界为大家所熟知。“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生对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进行了改造,根据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创造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晓庄师范、新安小学、湘湖师范、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陶行知的创造实践。小庄、老山的地名,小庄改为晓庄,老山改为“劳山”,先生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
创造性教育的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思想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其创造教育的核心。先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先生曾经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还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三)“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仅仅只有理论上的,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更加丰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指将教育从理论的到实践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将终身教育意识灌输进儿童思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热爱学习。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连,先生也曾经做过形象的比喻,他将社会即学校比作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得像整个社会一样。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他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所以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能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陶行知倡导“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社会和学校截然等同,而是要冲破传统学校的桎梏,打破当时少数统治者对学校的垄断;更不是要取消学校,宣扬“学校消亡论”,只是要建立一种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民大众所享有的新型学校取代“老八股”、“洋八股”教育,和取代社会生活根本脱离的传统的“死学校”。他亲自创办的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这种着眼于人民大众,使全民族文化翻身的教育思想,是有伟大意义的。这种教育思想在旧社会不可能实现,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却是可能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利用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当今社会的孩子们能享有幸福、快乐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身为师表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也会继续将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榜样来学习。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掌握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陶行知 学前教育 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原名陶文氵睿 ,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小名和尚。陶行知小的时候,因家道中落,曾中秀才的父亲无力供他读书,但小行知自幼聪颖过人,被童蒙馆老师方庶咸发现,愿意免收学费为他启蒙。七八岁时,其父携其到休宁万安镇谋生,外祖母喜其颖慧,决意着力培养陶行知,先伴读于蒙馆,后师从当地著名儒者、前清贡生王藻攻读四书五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他的著作已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也大量涌现。他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也就是说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方面,并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也曾用种田为例,他说就拿种田举例子,如果要在田里种田,那首先要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从他的角度看来,“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就拿平时的教学生活来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秋叶,秋叶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飘落下来的。如果光凭教师的说或者观看多媒体课件,孩子们是不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的,只有带领孩子们去户外观察,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才会使孩子们从心底里明白秋叶,才会真正懂得秋叶。
(二)创造性教育思想
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曾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不懂得创造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创造性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在教育界为大家所熟知。“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生对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进行了改造,根据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创造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晓庄师范、新安小学、湘湖师范、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陶行知的创造实践。小庄、老山的地名,小庄改为晓庄,老山改为“劳山”,先生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
创造性教育的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思想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其创造教育的核心。先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先生曾经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还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三)“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仅仅只有理论上的,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更加丰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指将教育从理论的到实践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将终身教育意识灌输进儿童思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热爱学习。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连,先生也曾经做过形象的比喻,他将社会即学校比作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得像整个社会一样。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他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所以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能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陶行知倡导“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社会和学校截然等同,而是要冲破传统学校的桎梏,打破当时少数统治者对学校的垄断;更不是要取消学校,宣扬“学校消亡论”,只是要建立一种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民大众所享有的新型学校取代“老八股”、“洋八股”教育,和取代社会生活根本脱离的传统的“死学校”。他亲自创办的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这种着眼于人民大众,使全民族文化翻身的教育思想,是有伟大意义的。这种教育思想在旧社会不可能实现,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却是可能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利用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当今社会的孩子们能享有幸福、快乐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身为师表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也会继续将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榜样来学习。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掌握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