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有效的决策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jlz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管理者决策的质量会影响下属的工作,甚至会影响组织的生死存亡。“决策理论大师”西蒙就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决策就是管理者工作的本质。那么,管理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决策?
  
  科学决策VS有效决策
  管理者应该追求有效的决策,而不是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的目的是“最优化”,例如整体效益最大化、决策成本(资金、时间、人力)最小化、组织的问题清晰化、决策方案的实施结果确定化等,这些条件与目标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有效决策的目的则是“满意化”,例如组织成员损失最小化、利益相关者满意化、决策成本合理化、决策方案实施的便利化等,这些条件与目标在现实中更容易实现。另外,“科学”不一定“有效”,“有效”却可能“科学”,因为任何决策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人”的特性不同决定了决策的效果可能千差万别。
  
  管理者的大部分决策为直觉决策
  事实证明,大部分管理者都无法长时间地从事某一件事情的思考,甚至连深入了解事情的具体细节都不可能,管理者的思维总会被各种各样的零碎事务打断。也许这一分钟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是车间的安全问题,下一分钟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可能就是下属的家庭矛盾,用“多面手”、“救火员”等词汇来形容管理者的工作特征毫不为过。“管理者就好像一个杂耍艺人,在任何时刻都会把许多问题抛向空中。它们会在预定时间内掉下来,然后在瞬间获得能量,又重新回到空中。同时,新问题已经在边上排队等候了;不时有旧问题被抛弃,新问题被添加上来。”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如是说。西蒙则指出:“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没有科学决策,只有随机性决策。”
  管理者往往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有些时候是客观上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当机立断。如海尔的张瑞敏就说过:“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有些时候是管理者主观上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事务繁忙,但又不能顾此失彼。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是否就意味着管理者无法做出比较有效的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管理者可以采取一种更迅速的决策方式—直觉决策,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主要基于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判断。在许多情况下,管理者所提出的决策方案只会与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案存在细微的差异。直觉决策有三种表现形式。
  1.便利直觉:使用容易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信息是决策的前提,管理者能否便利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对决策有很大影响,这包括近期的信息、眼前的信息、秘书提供的信息等。尽管这些信息未必真实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是管理者工作的繁忙特征决定了这些信息最可能被用来做决策。例如,在对下属进行评价时,管理者往往依据的是下属近期的表现。下属早期的表现如果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的话,只要近期表现良好,管理者的评价一般也是良好。
  2.表象直觉:将某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熟悉的事物相对照做出决策。也许某个事件的发生确实是必然的,也可能是偶然的,但人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很多时候把偶然的事情当作了必然的事情。例如,一些领导本来不打麻将,后来被下属拉下水,麻将桌上连连赢钱,就以为是自己“技术”高明,锒铛入狱以后才知道是下属故意输钱。又如,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创业时用4000元资金做广告推销其研发的汉卡,一举成功,其后的产品(如脑白金)就一直以广告作为核心,不仅消费者不买账,而且企业经营也在不知不觉中走错了方向。
  3.认同强化(也称“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增加对原有决策的投入,从而强化原有的认同,尽管原有决策已存在负面信息。钻牛角尖、不承认失败是许多人的本性,尽管有现象显示决策已经出现了问题,但是许多人会认为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小问题,一般不会把它们看作致命的问题。另一方面,难以舍弃沉没成本(又称“沉淀成本”、“滞留成本”,指一经支出就不能再加以调整和改变的成本。如购置了一台过时的设备,如果投入使用,生产成本会很高;如果不使用,又无法处理该设备),也使得管理者不愿意及时终止决策的执行。例如,现实中存在大量对失败的项目追加投资以期转变危机的例子。
  
  制定有效决策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者的决策大部分为时间比较紧张情况下做出的直觉决策,尽管直觉决策有利于迅速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要克服直觉决策的上述弊端,需要管理者尽可能分析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决策质量的重要性。决策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吗?是否由于质量要求而使得某种决策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合理?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影响决策方式的选择:时间压力不大、问题能否解决事关全局、需要发挥创造性、需要被下属广泛接受时,要采用团体决策;时间紧迫、问题能否解决不影响全局、有先例参考时,可以采用个人或小组决策。三九集团的赵新先,在日常经营中表现出的是一种“能人”角色,多大的投资都他一人一句话就算,并且很多决策十分粗糙,少了层层讨论与层层把关。五千万以下的资金流向,连他自己都不清楚。最后导致集团财务危机以及赵新先本人因挪用公款而锒铛入狱。赵新先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重视决策的质量。
  2.管理者为做出高质量的决策所掌握的信息和技能的程度。为做出高质量的决策管理者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吗?管理者的技能是否有利于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如果只是信息不够,那就需要从多方面搜集信息;如果只是技能不够,那就需要依靠领导小组的集体智慧;如果信息和技能都不够,那就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了。
  3.问题的结构性程度。需要解决的是什么结构类型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问题直观、目标明确、信息清楚且完整、方案结果确定、有先例)一般按照相应的规则与政策采用程序化决策,非结构性问题(问题新颖、唯一、不经常发生、信息不完全且模糊、无先例)一般要创造性地采用非程序化决策。
  4.下属对决策的接受或赞许程度是不是有效执行决策的关键。是不是只有下属所接受的决策才能有效地执行?如果下属心里没有接受决策,但决策确实需要贯彻执行时,是否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下属不能故意犯错?如果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者一定要设法提高下属对决策的接受程度。只有下属接受决策,才会认真执行决策。
  5.管理者自行决策被下属接受的可能性。是否只有通过团体决策,下属才能够接受?如果管理者自行决策,是否肯定能为下属所接受?这需要管理者对自己的真实影响力(包括经验、权威、知识、水平、魅力、权力、人缘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简单地认为自己做出的决策只要没人反对,就是普遍接受,这对于解决问题是有害无益的。
  6.下属对明确清晰的组织目标所表现出的积极程度。下属是否把解决工作问题所要达到的组织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如果下属认为公事是公事、私事是私事,“公私分明”,这肯定是不行的。管理者一定要设法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下属的目标、将组织的利益转化为集体的利益,毕竟“人们的一切奋斗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语)。
  7.对于最优方案下属间可能产生意见冲突的程度。下属之间对于何种解决方案最佳是否可能产生冲突?一般来说,集体决策虽然可能被普遍接受,但往往得出的是次优方案。而管理者个人决策或小组决策尽管可能得出最优方案(包括两种情形:一、提高所有成员的利益;二、损害部分成员的利益,但整体利益的增加大于部分成员利益的减少,如奖勤罚懒),但下属之间往往可能产生意见冲突。因此,需要管理者认真考虑是要得到最优方案,还是要使下属意见冲突最小化。
其他文献
在战略研究领域,迈克尔·波特名闻遐迩。作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波特很早就崭露头角,用他的“竞争三部曲”占据了战略研究的高地。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竞争与战略的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钻石模型、三种基本战略等。波特的基本思路,是以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活动成本,进而分析企业的外部产业结构,再扩展至分析地域产业集群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他
期刊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47-)以他的“竞争三部曲”而出名。在管理领域,他被媒体和学界誉为“竞争战略之父”。1999年《商业周刊》评选出了“20世纪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50位人物”,波特位居第三,前两名是彼得·德鲁克和当时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2002年5月,在埃森哲(Accenture)公司对当代最出色的50位管理学者排名中,波特位居第一。由此不难看出波特在战
期刊
神州能源公司是一个小小的“巨人”。公司主营业务为石油和煤炭的大宗贸易,虽然归属贸易,但那可是黑金啊,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贸易。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赵先林这几天有事没事就在那掐指头,盘算着公司从成立那一天起到现在已经整整16年了。16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不是一个短数目,我赵先林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与神州能源目前的处境相比,心想,这一点小小的烦心事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就算是商海生涯的一种点缀吧。  神州
期刊
为什么进入对手的主观世界是值得的?战略互动中换位思考和共情的不同影响。美国西北大学的亚当姆·D. 格林斯科、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威廉·W. 迈达克斯、圣玛莉大学的吉琳·黛布拉以及达特茅斯学院朱迪思·B. 怀特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即将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他们的结论是:在竞争性的决策制定互动中,理解对手的利益和动机所在比跟对手在情感上进行联系似乎
期刊
如果说价值链是分析企业内部活动的微观分析工具,五力模型是分析企业所属产业环境的中观分析工具,那么,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就是分析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宏观分析工具。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构建的“钻石模型”如下图所示:    “钻石模型”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这四个要素是构成“钻石模型”的基本要素。此外
期刊
价值链(value chain)是波特对企业进行系统整合研究的又一个基本范式。系统论强调整体观念,但是,对整体的认识来源于对每个局部的清晰把握,以及对每个环节的深入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有问题,而离开了具体的树木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森林。那种把传统的混沌式整体观念看作是现代系统论先驱的说法,存在着极大的误差。所谓系统,从空间角度看,立足于明细的局部分析和整体的结构组合;从时间角度看,立足于精确的
期刊
若依据吴甘霖提出的“中国式管理”即《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的观点,那么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柔性化。那么心本管理的概念、特点、实质是什么?了解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三种管理的运用技巧,对于提高管理现代化程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至关重要。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
期刊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同时,每一条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如何打造一条优秀的供应链,是每一个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  对于一个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而言,它的供应链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自主品牌;产品品种很多,有数百种,甚至1000种以上;产品的需求波动性大,变化快;产品在全国销售;有多个生产工厂(或者OEM
期刊
经济学界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女权运动”,在去年年底女性学者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同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分享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又一项经济学界的重量级奖项落到了女性头上。2010年4月24日,美国经济协会揭晓了今年克拉克奖,获奖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女性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克拉克奖设立于1947年,最初为
期刊
郭凡生说:“中国的学者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一些中国做大做强的家族企业,这不是中国企业界的悲哀,而是中国学界的悲哀……”他又说:“我发现中国现在最大的落后不是企业管理的落后,而是学术总结和商学院教育的落后。”  严介和说:“中国大多数商学院的教育都是失败的……”他又说:“中国90%的管理学教授不懂管理。”     他们都是很有成就、很有阅历、很有见解的企业思想者(没有用“思想家”倒不是作者吝啬,只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