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单刀赴会”到“体育大国”
从“单刀赴会”的刘长春到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51枚金牌,中国不仅“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且昂首世界体坛;从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面世到全民健身的热潮,“增强人民体质”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第一套体育彩票的发行到体育产业的全面开花,令人眼花缭乱的体育品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60年前,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在极度落后中艰难起步,60年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大国。在这一历程中,有些事载入了史册,有些人被永远铭记,有些口号让人倍感亲切,有些影像依旧鲜活……它们串联起来,便成就了一部中国体育的“建国大业”。
一、60年体坛往事
16件体坛往事,是新中国60年体育之路上的16滴水珠,它们折射出了新中国体育的发展轨迹,并最终汇聚成了中国体育的一片汪洋。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民健身”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流行语,“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参加健身活动成为老百姓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举办了6届农民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运动会、7届残疾人运动会、9届中学生运动会、8届大学生运动会、11届全运会,创办并成功举行了3届以非奥运项目为内容的全国体育大会。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达到28.2%,全国城乡有3.4亿人经常参加健身活动。
1、1949年,新中国第一次体育会议召开
1949年10月26日,隆重的开国大典之后还不到一个月,新中国第一次体育会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改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通过了体育总会委员名单,并推选冯文彬为主任,朱德副主席在会上为我国体育界作了重要指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由此开启。
2、1951年,公布第一套广播体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均寿命仅有35岁,建国后,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国家决定制定一套全民性的体育运动方案。1951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便会随着广播乐曲一起做操。之后的五十多年间,我国又先后公布了七套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对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增强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1952年,实施“劳卫制”
1952年,国家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广播体操制度等,以鼓励人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中,“劳卫制”即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并按年龄组别制定达标标准。“劳卫制”的检测项目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甚至掷手榴弹等十几个项目。“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达标者还颁发证书、证章。
4、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奥林匹克会场
1952年7月19日至8月3日,第十五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我国接到国际奥委会的通知后,派出了一个由38名男运动员和2名女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这届比赛。但当我国体育代表团辗转到达芬兰时,比赛已近尾声,只有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比赛。1952年7月29日,代表团抵达奥运村时,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会场升起。
5、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运会
1959年9月13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各省区市和解放军共30个单位的1065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共设项目36个,有7名运动员在游泳、跳伞、射击和航空模型等项中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664人844次打破106个单项全国纪录。全运会的创办,全面展示了中国竞技事业的成就,也为今后发现和培养奥运人才搭建了舞台。
6、1960年,中国人登上珠峰
1960年5月25日,历经艰险的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他们的英雄事迹给正与严重自然灾害抗争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鼓舞。此后,不断有更多的中国人登临珠峰,并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之一。
7、1971年,“乒乓外交”助力新中国
1971年,中国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巧妙地打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僵局,正式揭开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促使实现尼克松访华乃至中美建交。这一事件包含了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8、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权利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权利的决议,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聚集在五环旗下,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乃至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9、1984,首次发行体育彩票
198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发展体育奖券”是新中国最早发行的体育奖券,当时发行量只有5万枚,存世极少。我国早期的体育彩票多是由大型运动会的组织委员会发行的。广东省获得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的主办权后,于1986年开始发行每月一期的“第六届全运会基金奖券”(传统型)。此后,我国又发行了多套运动会集资奖券,其中1988年至1990年发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奖券”(传统即开结合型)品种多达898种,至今仍保持着我国彩票发行史上的最高纪录。
1994年初,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对全国各地发行的体育彩票进行统一管理、编号、印刷和发行,并正式定名为“中国体育彩票”,为中国体育事业科学调配、提供资金。到2008年底,我国体育彩票销售累计2383亿元,筹集公益金777亿元,不仅为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其他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0、199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
雄壮有力的《亚洲雄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盼盼”,这些北京亚运会的符号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脑海深处,那是一届举国振奋的盛会。
1990年9月22日,象征着亚洲30亿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行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这届亚运会举办得十分成功,不仅增进了亚洲各国的和平友谊,并且在运动成绩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打破了4项世界纪录,超6项、平5项世界纪录。其中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83枚金牌,远远超过了金牌总数的一半,并打破了1项世界纪录,创造了30次亚洲纪录,再次显示了体育强国的实力。
11、1995年,颁布“一法两纲”
1995年8月29日颁布的《体育法》,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7月6日国家体委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合称“一法两纲”。《体育法》的颁布,不仅填补了国家立法的一项空白,而且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开展,增强了人民体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铸就了奥运成绩的持续辉煌。
12、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7月13日,那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无比兴奋的不眠之夜,在莫斯科,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了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现场的中国申奥代表团沸腾了,电视机前的千百万观众沸腾了,40万北京群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发出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13、2008年,奥运圣火登上珠峰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成功在珠峰之巅传递,创造了奥运圣火登上世界第三极的新纪录。奥运圣火在珠峰的传递,是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科研人员、登山队员、气象部门、后勤保障等部门通力合作近两年的成果体现,是中国人民智慧的集中表现,并被认为是中国举办奥运会前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14、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那一夜万众欢腾,举世瞩目,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传统中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了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最终呈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队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打破4项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是我国由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迈出了非常关键而且成功的一步。
15、2009年8月8日,第一个“全民健身日”
2009年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宣布,确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节日,作为对北京奥运会的纪念,也是进一步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8月8日当天,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活动,充实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真正弘扬了奥运精神。
16、2009年,公布《全民健身条例》
200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全民健身专门性行政法规,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国体坛“排头兵”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体育健儿们创造了历史,并被载入了史册,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成为“国富民强”的有力注脚!6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在不断跨越中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而又光彩夺目的发展之路,这条路是无数体育健儿用汗水和泪水铺就的,用拼搏和毅力铸就的,他们用一个个铿锵有力的脚印迈出了中国体育的辉煌。据统计,截至2009年8月底,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310个,创超世界纪录1195次。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陈镜开,首破世界纪录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他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该级别挺举的世界纪录。此后陈镜开一共在两个级别上连续9次打破过世界纪录。
容国团,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9年4月,在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3:1战胜匈牙利名将多西,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并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另外,容国团还是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队成员,还带队夺得了第一个女团世界冠军。
许海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在中国体育史上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许海峰获得了男子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这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李宁,谱写“体操王子”神话
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李宁一人独得3金2银1铜,一个人获得的奖牌就接近中国代表团奖牌总数的1/5,他也成为该届奥运会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而直到现在,李宁单届奥运会获得3金的成绩还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纪录。
中国女排,辉煌五连冠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名帅袁伟民的带领下,以郎平、张蓉芳、孙晋芳等人为核心,连续获得了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的冠军,在世界大赛中实现了五连冠。从此以后,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女排精神广为流传,女排情节也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
王军霞,“东方神鹿”的奥运经典
1993年王军霞两次打破3000米世界纪录,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突破女子10000米30分钟大关的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又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并被誉为“东方神鹿”。
杨扬,冬奥会“破冰”者
2002年2月16日,在盐湖城举行的冬奥会上,中国选手杨扬勇夺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的金牌,这是从1980年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奥会以来,夺得的第一枚金牌。之后,杨扬又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再次夺冠,震惊世界,中国的冬季体育从此扬眉吐气。
姚明,NBA里的中国“巨人”
2002年NBA选秀大会上,休斯顿火箭以第1顺位挑到了中国中锋姚明,姚明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个外国“状元”。姚明在NBA的第一个赛季就入选了全明星首发阵容,现已成长为绝对主力。姚明曾被《时代周刊》和《体育新闻》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和“职业体育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他在国内掀起了篮球热和“姚明热”经久不衰。
刘翔,中国飞人改写田径历史
刘翔是中国田径史上划时代的巨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一举以12秒91追平世界纪录并夺冠,他为中国、为亚洲创造了全新的历史。2006年在瑞士洛桑超级大奖赛上,刘翔再次爆发,他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再次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娟娟,射落第一金
青岛籍运动员张娟娟曾和队友在第41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上获得团体金牌,中国女子射箭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历史再次被改写,张娟娟以110环的成绩战胜韩国选手朴成贤,打破了韩国选手在此项目上的垄断,为中国夺得了奥运会上的首枚射箭金牌。
三、体育口号喊出时代旋律
一个口号代表着一个时代,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体育口号见证了时代背景和人们观念的变迁,也见证了我国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蓬勃发展的60年,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50年代——“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新中国最早的体育口号出现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本质,这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了起来,在这60年间,大量体育设施得到了兴建,全民健身活动日渐增多,体育运动在学生中迅速普及,提高了下一代的身体素质,专业体育运动队纷纷成立,加速了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当时还延伸出了其他很多口号,如“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护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
60年代——“革命加拼命”、“人生能有几回搏!”
1956年,陈镜开打破了世界纪录,1959年,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他们的佳绩鼓舞了人民群众,他们的口号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之一,陈镜开的“革命加拼命”,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何搏!”,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群众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而由这两个口号精神延伸出来的其他口号,则对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起到了指导作用,一个是“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另一个是“三不怕五过硬”,不怕苦、累、难,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
70年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口号,在十年文革期间,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离,体育运动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窗口。在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即将出征的中国乒乓球队的时候提出了这个口号,在这个口号指引下,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在世乒赛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接触,促成了两队随后的互访,为中美两国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打开了一扇大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此后成为业余体育运动的准则,堪称体育人文精神的典范,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由此衍生出的体育口号还包括“赛出好风格,赛出新水平”。另外,当时还有一些革命色彩很强的体育口号,甚至没有一点体育特色,如“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
80年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在七八十年代,有两大体育口号振奋着全国人民。1979年,恰逢全运会召开,国际奥运会恢复了中国在奥运会的合法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当时的体育口号。1981年,中国男排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大学生热血沸腾,自发在未名湖畔庆祝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体育口号与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时代趋势完全吻合,不仅是体育方面的两大口号,同时还鼓舞着各行各业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90年代——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1985年8月11日,首届国际足联16岁以下世界锦标赛的闭幕式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工人体育场接见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时,向在座的国家体委领导同志传达了邓小平关于足球的指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个口号切实抓住了中国足球积弱不振的要害,不仅对足球运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其思想精髓还延伸到了全民运动方面,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体育口号。
21世纪新时代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5年6月2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发布仪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仪式并发布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的主题口号。这一主题口号体现了“互相理解,和平,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奥林匹克价值观,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并使中国融入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开放的中国,更让东方与西方文化水乳交融。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个口号的影响下,北京奥运会没有提“誓夺金牌第一”,而是喊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健康重于金牌”的人性化理念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四、体育影像,一个时代的记忆
中国体育电影用一个个的鲜活影像展现了与体育有关的梦想与激情,讲述了为梦想拼搏的执着和坚持,人生的收获与喜悦。在迄今为止拍摄完成的40多部取材于体育题材的影片中,内容从田径、体操、游泳、跳水、自行车、拳击、摔跤,到足球、篮球、排球、曲棍球、棒球、乒乓球、羽毛球,应有尽有。如与田径有关的《黑眼睛》、《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篮球有关的《战斗年华》、《梦之队》、《扣篮对决》、《大灌篮》,与滑冰有关的《冰上姐妹》、《破冰》,与跳水、游泳有关的《女跳水队员》、《美人鱼》、《出水芙蓉》、《旗鱼》,与体操有关的《乳燕飞》,与排球有关的《排球之花》、《沙鸥》,与乒乓球有关的《元帅与士兵》、《国球女孩》,与羽毛球有关的《闪光的羽毛》等等,涉及到了奥运会的诸多比赛项目。
50年代——时代巨变,命运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竞技体育从昔日的时髦玩物,变成了普通百姓娱乐、健身的生活内容,各类项目迅速普及。竞技体育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被视为表现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共同重视。这时期的体育影片,谢晋编剧、导演的《女篮五号》和谢添导演的《水上春秋》,都体现了时代的巨变,具有宏大叙事的特征。
《女篮五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拍摄于1957年,影片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由旧时代进入新中国,又有浓郁的人物情感——伤别、重逢,还有独特的动作场面——女篮比赛,表现了两代人的悲欢离合,年轻球员成长中的困惑和篮球比赛的精彩紧张。由《女篮五号》发端,加上之后《红色娘子军》和《舞台姐妹》电影技法的越发纯熟,“谢晋风格”——一种主流、健康、类型化的电影创作方法得到确立。《水上春秋》,描写了在新旧两个时代两代游泳运动员的拼搏和不同的境遇,一个因夺冠而招来大祸,一个却是无比荣耀的为国争光,影片中人物命运的不同体现了时代的巨变。
同时,以《冰上姐妹》、《两个小足球队》为代表的竞技类影片,基本确立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模式:主人公水平高强,却有着这样那样的性格缺点,导致成绩下滑,但在多方力量的帮助下,最终回归集体主义的坦途。叙事也基本属于胜利——歧路——失败——再学艺——成功的模型。并且一般都存在两个主人公,一个是从歧路回归集体的典型,一个则是好青年的样板,两个人沿着不同的轨迹前进,最终相互帮助,取得胜利。
60、70年代——宣传教育阵地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体育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了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因此当时体育电影的重要任务和特点多表现在宣传“新思想、新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像《女跳水队员》、《小足球队》都是立意于培养和鼓励青少年一代树立新的道德风尚的教育型电影。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体育作为一种对“个人能力和技艺较量”的竞技特点被抹去,只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提倡“个人奋斗”“挑战自我”,也不鼓励实现“个人梦想”“自我价值”,总体来看,那段时期的体育电影的个性与独特性是被“稀释”和“淡化”了的。
但在60年代初,拍摄的以群众性体育运动和体育观众为表现对象的喜剧风格的影片,使体育电影的创作领域得到了拓宽。《大李小李和老李》(谢晋导演,1962年)故事围绕着老中青三代三个性格不同但姓氏相同的人对体育运动的不同态度而展开,后来经过种种风波,他们三人都投身到广播体操、举重、太极拳等群众体育活动中去。影片通过夸张、误会和巧合营造了浓厚的喜剧色彩,比如老李等人为躲避做广播体操而被误关在冷冻室中冷得发抖等情节。而《球迷》(徐昌霖导演,1962年)讲的是在某市交工队与医工队之间进行的足球决赛吸引了全市各行各业的球迷,球迷司机和儿子以及球迷医生和妻子在看球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阴差阳错的事件,令人啼笑皆非。
80年代,难得一《沙鸥》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电影事业全面复苏,体育电影亦得到新的发展。1984年,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之后,中国各类体育项目频频征战世界,成绩优异,四面开花,改变了中国体育乒乓球一枝独秀的旧有格局。同时,国家更有计划地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在国内掀起了体育运动的高潮。在新时期的体育电影中,涉及的体育项目颇多,表现手法各自不同。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曲棍球、击剑、花样游泳、自行车、拳击,都进入了电影的世界。同时,体育电影也附着了更多的功能,有的表现文革对体育人心灵的摧残,有的借体育平台表现新时期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变化,有的实践新的视听语法。然而,由于知识分子电影的中国特性,中国体育电影和其他类型一样,更多地承载了表现创作者对人的命运的思考,而并不特别重视竞技体育本身具备的力量,因而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形成了以体育为背景、以人物命运为表现主题的特色。
而《沙鸥》却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体育电影。在三大球中,惟一曾经让中国雄霸世界的是排球,五连冠的佳绩让中国人相当骄傲和自豪过一阵子。就在当时的女排进军世界、屡战屡胜的形势中,女导演张暖忻拍摄了排球题材的电影《沙鸥》。这部影片适逢当时中国电影界“探索片”成风之时,影片也得以摆脱之前中国体育电影简单的“教育功能”模式,更多表达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今天回过头来看这部“另类”的体育电影,不仅在镜头运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也远远超出了同类题材的影片,应该说是中国体育电影的一次飞跃。
另外,影片《剑魂》、《一个女教练的自述》、《高中锋,矮教练》、《拳击手》,都涉及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文革。一般的叙事模式分为三段:文革前朝气蓬勃的运动生活,文革中惨遭破坏,文革后老一代运动员成为教练员,培养年轻人茁壮成长,具有一定的“伤痕”意味。
90年代,题材丰富多样
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自此中国体育继续突飞猛进,国际体坛捷报频传,在除了男子足球之外的几乎所有项目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同时,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国力民气皆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本应是体育电影新的契机。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加速下滑的阶段,国产影片和电影市场迅速萎缩,原本商业元素薄弱的体育电影更是雪上加霜。但是,本阶段中国体育电影的数量相对来看并未减少,并且涉及了多个体育项目,首次表现了棒球、跆拳道、滑板等新兴项目。在形态上,体育片更加紧密地与喜剧片、儿童片等其他电影类型结合,实现经济突围。然而,一种与世界接轨、表现竞技体育核心精神的体育电影始终没有健康发展成型。
这时期的代表影片有讲述滑冰运动员克服伤痛的《冰与火》,征战残疾人运动会和奥运会的《赢家》和《黑眼睛》,以亚运会为题材的儿童体育电影《我的九月》,喜剧片《球迷心窍》等。
2000年以后,奥运电影成热点
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中国体育电影掀起了一股“奥运热”,众多以奥运为题材的体育电影纷纷诞生。这时期的体育电影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通过对中国体育往事的追忆,展现竞技体育的魅力。比如讲述1932年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站到了奥运会起跑线上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比如根据培养了杨扬、王濛等多名世界冠军的金牌教练员孟庆余的传奇故事创作的《破冰》,再如根据从湖南走出的羽毛球世界冠军及其启蒙教练的故事改编的《闪光的羽毛》,以及《跆拳道》、《旗鱼》等。这类题材电影多是通过对历史的再创作,以小人物的奋斗史为依托抒发了大志向、大情怀,展现了运动员为理想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
另一类是原生态风格的体育电影,描写了山区中、农村里、草原上孩子们的体育梦想和对奥运的期盼。比如《梦之队》是一支来自山区的篮球队,他们的篮球场就在玉米地里,影片中的40多位小演员都是导演唐丹从河北涞源的小学里的篮球场上挑选出来的。《买买提的2008》是发生在新疆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那里的人们都是足球高手,随时随地都可以踢足球。这两部电影拥有同一个结尾——乡村老师带领孩子们夺得了冠军,获得了到北京观看2008年奥运会的入场券。
还有一类是纪录片,用历史影像如实记录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北京奥运会的盛况。大型文献纪录影片《加油中国》以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健儿为彻底甩掉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帽子,前仆后继、矢志奋斗的业绩为主线,重新梳理百年中国体育的影片资料;利用2008年奥运会前空前绝后的体育氛围和宣传声势,引领国人重温我们民族赢得光荣与梦想的岁岁年年,激发全球华人经年苦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筑梦2008》全景式展现了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紧张筹备、热情迎接的7年进程。北京奥运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则如实拍摄了从2008年3月雅典采集奥运圣火到8月底奥运会闭幕期间,全球运动员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北京奥运会的准备,突破了以往奥运官方电影单纯对赛事本身的记录,从赛场赛事和幕后保障这两个赛场上丰富了影片内容。
(感谢青岛市图书馆以及金立生、涂宏伟先生对本文的图片支持)
从“单刀赴会”的刘长春到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51枚金牌,中国不仅“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且昂首世界体坛;从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面世到全民健身的热潮,“增强人民体质”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第一套体育彩票的发行到体育产业的全面开花,令人眼花缭乱的体育品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60年前,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在极度落后中艰难起步,60年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大国。在这一历程中,有些事载入了史册,有些人被永远铭记,有些口号让人倍感亲切,有些影像依旧鲜活……它们串联起来,便成就了一部中国体育的“建国大业”。
一、60年体坛往事
16件体坛往事,是新中国60年体育之路上的16滴水珠,它们折射出了新中国体育的发展轨迹,并最终汇聚成了中国体育的一片汪洋。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民健身”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流行语,“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参加健身活动成为老百姓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举办了6届农民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运动会、7届残疾人运动会、9届中学生运动会、8届大学生运动会、11届全运会,创办并成功举行了3届以非奥运项目为内容的全国体育大会。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达到28.2%,全国城乡有3.4亿人经常参加健身活动。
1、1949年,新中国第一次体育会议召开
1949年10月26日,隆重的开国大典之后还不到一个月,新中国第一次体育会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改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通过了体育总会委员名单,并推选冯文彬为主任,朱德副主席在会上为我国体育界作了重要指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由此开启。
2、1951年,公布第一套广播体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均寿命仅有35岁,建国后,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国家决定制定一套全民性的体育运动方案。1951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便会随着广播乐曲一起做操。之后的五十多年间,我国又先后公布了七套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对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增强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1952年,实施“劳卫制”
1952年,国家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广播体操制度等,以鼓励人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中,“劳卫制”即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并按年龄组别制定达标标准。“劳卫制”的检测项目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甚至掷手榴弹等十几个项目。“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达标者还颁发证书、证章。
4、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奥林匹克会场
1952年7月19日至8月3日,第十五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我国接到国际奥委会的通知后,派出了一个由38名男运动员和2名女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这届比赛。但当我国体育代表团辗转到达芬兰时,比赛已近尾声,只有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比赛。1952年7月29日,代表团抵达奥运村时,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会场升起。
5、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运会
1959年9月13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各省区市和解放军共30个单位的1065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共设项目36个,有7名运动员在游泳、跳伞、射击和航空模型等项中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664人844次打破106个单项全国纪录。全运会的创办,全面展示了中国竞技事业的成就,也为今后发现和培养奥运人才搭建了舞台。
6、1960年,中国人登上珠峰
1960年5月25日,历经艰险的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他们的英雄事迹给正与严重自然灾害抗争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鼓舞。此后,不断有更多的中国人登临珠峰,并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之一。
7、1971年,“乒乓外交”助力新中国
1971年,中国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巧妙地打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僵局,正式揭开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促使实现尼克松访华乃至中美建交。这一事件包含了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8、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权利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权利的决议,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聚集在五环旗下,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乃至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9、1984,首次发行体育彩票
198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发展体育奖券”是新中国最早发行的体育奖券,当时发行量只有5万枚,存世极少。我国早期的体育彩票多是由大型运动会的组织委员会发行的。广东省获得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的主办权后,于1986年开始发行每月一期的“第六届全运会基金奖券”(传统型)。此后,我国又发行了多套运动会集资奖券,其中1988年至1990年发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奖券”(传统即开结合型)品种多达898种,至今仍保持着我国彩票发行史上的最高纪录。
1994年初,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对全国各地发行的体育彩票进行统一管理、编号、印刷和发行,并正式定名为“中国体育彩票”,为中国体育事业科学调配、提供资金。到2008年底,我国体育彩票销售累计2383亿元,筹集公益金777亿元,不仅为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其他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0、199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
雄壮有力的《亚洲雄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盼盼”,这些北京亚运会的符号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脑海深处,那是一届举国振奋的盛会。
1990年9月22日,象征着亚洲30亿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行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这届亚运会举办得十分成功,不仅增进了亚洲各国的和平友谊,并且在运动成绩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打破了4项世界纪录,超6项、平5项世界纪录。其中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83枚金牌,远远超过了金牌总数的一半,并打破了1项世界纪录,创造了30次亚洲纪录,再次显示了体育强国的实力。
11、1995年,颁布“一法两纲”
1995年8月29日颁布的《体育法》,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7月6日国家体委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合称“一法两纲”。《体育法》的颁布,不仅填补了国家立法的一项空白,而且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开展,增强了人民体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铸就了奥运成绩的持续辉煌。
12、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7月13日,那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无比兴奋的不眠之夜,在莫斯科,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了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现场的中国申奥代表团沸腾了,电视机前的千百万观众沸腾了,40万北京群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发出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13、2008年,奥运圣火登上珠峰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成功在珠峰之巅传递,创造了奥运圣火登上世界第三极的新纪录。奥运圣火在珠峰的传递,是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科研人员、登山队员、气象部门、后勤保障等部门通力合作近两年的成果体现,是中国人民智慧的集中表现,并被认为是中国举办奥运会前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14、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那一夜万众欢腾,举世瞩目,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传统中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了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最终呈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队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打破4项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是我国由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迈出了非常关键而且成功的一步。
15、2009年8月8日,第一个“全民健身日”
2009年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宣布,确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节日,作为对北京奥运会的纪念,也是进一步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8月8日当天,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活动,充实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真正弘扬了奥运精神。
16、2009年,公布《全民健身条例》
200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全民健身专门性行政法规,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国体坛“排头兵”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体育健儿们创造了历史,并被载入了史册,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成为“国富民强”的有力注脚!6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在不断跨越中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而又光彩夺目的发展之路,这条路是无数体育健儿用汗水和泪水铺就的,用拼搏和毅力铸就的,他们用一个个铿锵有力的脚印迈出了中国体育的辉煌。据统计,截至2009年8月底,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310个,创超世界纪录1195次。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陈镜开,首破世界纪录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他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该级别挺举的世界纪录。此后陈镜开一共在两个级别上连续9次打破过世界纪录。
容国团,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9年4月,在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3:1战胜匈牙利名将多西,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并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另外,容国团还是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队成员,还带队夺得了第一个女团世界冠军。
许海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在中国体育史上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许海峰获得了男子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这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李宁,谱写“体操王子”神话
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李宁一人独得3金2银1铜,一个人获得的奖牌就接近中国代表团奖牌总数的1/5,他也成为该届奥运会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而直到现在,李宁单届奥运会获得3金的成绩还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纪录。
中国女排,辉煌五连冠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名帅袁伟民的带领下,以郎平、张蓉芳、孙晋芳等人为核心,连续获得了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的冠军,在世界大赛中实现了五连冠。从此以后,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女排精神广为流传,女排情节也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
王军霞,“东方神鹿”的奥运经典
1993年王军霞两次打破3000米世界纪录,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突破女子10000米30分钟大关的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又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并被誉为“东方神鹿”。
杨扬,冬奥会“破冰”者
2002年2月16日,在盐湖城举行的冬奥会上,中国选手杨扬勇夺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的金牌,这是从1980年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奥会以来,夺得的第一枚金牌。之后,杨扬又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再次夺冠,震惊世界,中国的冬季体育从此扬眉吐气。
姚明,NBA里的中国“巨人”
2002年NBA选秀大会上,休斯顿火箭以第1顺位挑到了中国中锋姚明,姚明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个外国“状元”。姚明在NBA的第一个赛季就入选了全明星首发阵容,现已成长为绝对主力。姚明曾被《时代周刊》和《体育新闻》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和“职业体育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他在国内掀起了篮球热和“姚明热”经久不衰。
刘翔,中国飞人改写田径历史
刘翔是中国田径史上划时代的巨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一举以12秒91追平世界纪录并夺冠,他为中国、为亚洲创造了全新的历史。2006年在瑞士洛桑超级大奖赛上,刘翔再次爆发,他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再次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娟娟,射落第一金
青岛籍运动员张娟娟曾和队友在第41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上获得团体金牌,中国女子射箭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历史再次被改写,张娟娟以110环的成绩战胜韩国选手朴成贤,打破了韩国选手在此项目上的垄断,为中国夺得了奥运会上的首枚射箭金牌。
三、体育口号喊出时代旋律
一个口号代表着一个时代,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体育口号见证了时代背景和人们观念的变迁,也见证了我国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蓬勃发展的60年,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50年代——“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新中国最早的体育口号出现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本质,这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了起来,在这60年间,大量体育设施得到了兴建,全民健身活动日渐增多,体育运动在学生中迅速普及,提高了下一代的身体素质,专业体育运动队纷纷成立,加速了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当时还延伸出了其他很多口号,如“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护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
60年代——“革命加拼命”、“人生能有几回搏!”
1956年,陈镜开打破了世界纪录,1959年,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他们的佳绩鼓舞了人民群众,他们的口号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之一,陈镜开的“革命加拼命”,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何搏!”,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群众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而由这两个口号精神延伸出来的其他口号,则对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起到了指导作用,一个是“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另一个是“三不怕五过硬”,不怕苦、累、难,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
70年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口号,在十年文革期间,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离,体育运动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窗口。在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即将出征的中国乒乓球队的时候提出了这个口号,在这个口号指引下,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在世乒赛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接触,促成了两队随后的互访,为中美两国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打开了一扇大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此后成为业余体育运动的准则,堪称体育人文精神的典范,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由此衍生出的体育口号还包括“赛出好风格,赛出新水平”。另外,当时还有一些革命色彩很强的体育口号,甚至没有一点体育特色,如“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
80年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在七八十年代,有两大体育口号振奋着全国人民。1979年,恰逢全运会召开,国际奥运会恢复了中国在奥运会的合法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当时的体育口号。1981年,中国男排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大学生热血沸腾,自发在未名湖畔庆祝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体育口号与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时代趋势完全吻合,不仅是体育方面的两大口号,同时还鼓舞着各行各业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90年代——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1985年8月11日,首届国际足联16岁以下世界锦标赛的闭幕式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工人体育场接见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时,向在座的国家体委领导同志传达了邓小平关于足球的指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个口号切实抓住了中国足球积弱不振的要害,不仅对足球运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其思想精髓还延伸到了全民运动方面,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体育口号。
21世纪新时代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5年6月2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发布仪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仪式并发布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的主题口号。这一主题口号体现了“互相理解,和平,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奥林匹克价值观,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并使中国融入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开放的中国,更让东方与西方文化水乳交融。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个口号的影响下,北京奥运会没有提“誓夺金牌第一”,而是喊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健康重于金牌”的人性化理念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四、体育影像,一个时代的记忆
中国体育电影用一个个的鲜活影像展现了与体育有关的梦想与激情,讲述了为梦想拼搏的执着和坚持,人生的收获与喜悦。在迄今为止拍摄完成的40多部取材于体育题材的影片中,内容从田径、体操、游泳、跳水、自行车、拳击、摔跤,到足球、篮球、排球、曲棍球、棒球、乒乓球、羽毛球,应有尽有。如与田径有关的《黑眼睛》、《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篮球有关的《战斗年华》、《梦之队》、《扣篮对决》、《大灌篮》,与滑冰有关的《冰上姐妹》、《破冰》,与跳水、游泳有关的《女跳水队员》、《美人鱼》、《出水芙蓉》、《旗鱼》,与体操有关的《乳燕飞》,与排球有关的《排球之花》、《沙鸥》,与乒乓球有关的《元帅与士兵》、《国球女孩》,与羽毛球有关的《闪光的羽毛》等等,涉及到了奥运会的诸多比赛项目。
50年代——时代巨变,命运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竞技体育从昔日的时髦玩物,变成了普通百姓娱乐、健身的生活内容,各类项目迅速普及。竞技体育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被视为表现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共同重视。这时期的体育影片,谢晋编剧、导演的《女篮五号》和谢添导演的《水上春秋》,都体现了时代的巨变,具有宏大叙事的特征。
《女篮五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拍摄于1957年,影片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由旧时代进入新中国,又有浓郁的人物情感——伤别、重逢,还有独特的动作场面——女篮比赛,表现了两代人的悲欢离合,年轻球员成长中的困惑和篮球比赛的精彩紧张。由《女篮五号》发端,加上之后《红色娘子军》和《舞台姐妹》电影技法的越发纯熟,“谢晋风格”——一种主流、健康、类型化的电影创作方法得到确立。《水上春秋》,描写了在新旧两个时代两代游泳运动员的拼搏和不同的境遇,一个因夺冠而招来大祸,一个却是无比荣耀的为国争光,影片中人物命运的不同体现了时代的巨变。
同时,以《冰上姐妹》、《两个小足球队》为代表的竞技类影片,基本确立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模式:主人公水平高强,却有着这样那样的性格缺点,导致成绩下滑,但在多方力量的帮助下,最终回归集体主义的坦途。叙事也基本属于胜利——歧路——失败——再学艺——成功的模型。并且一般都存在两个主人公,一个是从歧路回归集体的典型,一个则是好青年的样板,两个人沿着不同的轨迹前进,最终相互帮助,取得胜利。
60、70年代——宣传教育阵地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体育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了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因此当时体育电影的重要任务和特点多表现在宣传“新思想、新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像《女跳水队员》、《小足球队》都是立意于培养和鼓励青少年一代树立新的道德风尚的教育型电影。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体育作为一种对“个人能力和技艺较量”的竞技特点被抹去,只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提倡“个人奋斗”“挑战自我”,也不鼓励实现“个人梦想”“自我价值”,总体来看,那段时期的体育电影的个性与独特性是被“稀释”和“淡化”了的。
但在60年代初,拍摄的以群众性体育运动和体育观众为表现对象的喜剧风格的影片,使体育电影的创作领域得到了拓宽。《大李小李和老李》(谢晋导演,1962年)故事围绕着老中青三代三个性格不同但姓氏相同的人对体育运动的不同态度而展开,后来经过种种风波,他们三人都投身到广播体操、举重、太极拳等群众体育活动中去。影片通过夸张、误会和巧合营造了浓厚的喜剧色彩,比如老李等人为躲避做广播体操而被误关在冷冻室中冷得发抖等情节。而《球迷》(徐昌霖导演,1962年)讲的是在某市交工队与医工队之间进行的足球决赛吸引了全市各行各业的球迷,球迷司机和儿子以及球迷医生和妻子在看球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阴差阳错的事件,令人啼笑皆非。
80年代,难得一《沙鸥》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电影事业全面复苏,体育电影亦得到新的发展。1984年,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之后,中国各类体育项目频频征战世界,成绩优异,四面开花,改变了中国体育乒乓球一枝独秀的旧有格局。同时,国家更有计划地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在国内掀起了体育运动的高潮。在新时期的体育电影中,涉及的体育项目颇多,表现手法各自不同。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曲棍球、击剑、花样游泳、自行车、拳击,都进入了电影的世界。同时,体育电影也附着了更多的功能,有的表现文革对体育人心灵的摧残,有的借体育平台表现新时期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变化,有的实践新的视听语法。然而,由于知识分子电影的中国特性,中国体育电影和其他类型一样,更多地承载了表现创作者对人的命运的思考,而并不特别重视竞技体育本身具备的力量,因而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形成了以体育为背景、以人物命运为表现主题的特色。
而《沙鸥》却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体育电影。在三大球中,惟一曾经让中国雄霸世界的是排球,五连冠的佳绩让中国人相当骄傲和自豪过一阵子。就在当时的女排进军世界、屡战屡胜的形势中,女导演张暖忻拍摄了排球题材的电影《沙鸥》。这部影片适逢当时中国电影界“探索片”成风之时,影片也得以摆脱之前中国体育电影简单的“教育功能”模式,更多表达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今天回过头来看这部“另类”的体育电影,不仅在镜头运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也远远超出了同类题材的影片,应该说是中国体育电影的一次飞跃。
另外,影片《剑魂》、《一个女教练的自述》、《高中锋,矮教练》、《拳击手》,都涉及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文革。一般的叙事模式分为三段:文革前朝气蓬勃的运动生活,文革中惨遭破坏,文革后老一代运动员成为教练员,培养年轻人茁壮成长,具有一定的“伤痕”意味。
90年代,题材丰富多样
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自此中国体育继续突飞猛进,国际体坛捷报频传,在除了男子足球之外的几乎所有项目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同时,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国力民气皆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本应是体育电影新的契机。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加速下滑的阶段,国产影片和电影市场迅速萎缩,原本商业元素薄弱的体育电影更是雪上加霜。但是,本阶段中国体育电影的数量相对来看并未减少,并且涉及了多个体育项目,首次表现了棒球、跆拳道、滑板等新兴项目。在形态上,体育片更加紧密地与喜剧片、儿童片等其他电影类型结合,实现经济突围。然而,一种与世界接轨、表现竞技体育核心精神的体育电影始终没有健康发展成型。
这时期的代表影片有讲述滑冰运动员克服伤痛的《冰与火》,征战残疾人运动会和奥运会的《赢家》和《黑眼睛》,以亚运会为题材的儿童体育电影《我的九月》,喜剧片《球迷心窍》等。
2000年以后,奥运电影成热点
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中国体育电影掀起了一股“奥运热”,众多以奥运为题材的体育电影纷纷诞生。这时期的体育电影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通过对中国体育往事的追忆,展现竞技体育的魅力。比如讲述1932年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站到了奥运会起跑线上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比如根据培养了杨扬、王濛等多名世界冠军的金牌教练员孟庆余的传奇故事创作的《破冰》,再如根据从湖南走出的羽毛球世界冠军及其启蒙教练的故事改编的《闪光的羽毛》,以及《跆拳道》、《旗鱼》等。这类题材电影多是通过对历史的再创作,以小人物的奋斗史为依托抒发了大志向、大情怀,展现了运动员为理想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
另一类是原生态风格的体育电影,描写了山区中、农村里、草原上孩子们的体育梦想和对奥运的期盼。比如《梦之队》是一支来自山区的篮球队,他们的篮球场就在玉米地里,影片中的40多位小演员都是导演唐丹从河北涞源的小学里的篮球场上挑选出来的。《买买提的2008》是发生在新疆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那里的人们都是足球高手,随时随地都可以踢足球。这两部电影拥有同一个结尾——乡村老师带领孩子们夺得了冠军,获得了到北京观看2008年奥运会的入场券。
还有一类是纪录片,用历史影像如实记录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北京奥运会的盛况。大型文献纪录影片《加油中国》以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健儿为彻底甩掉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帽子,前仆后继、矢志奋斗的业绩为主线,重新梳理百年中国体育的影片资料;利用2008年奥运会前空前绝后的体育氛围和宣传声势,引领国人重温我们民族赢得光荣与梦想的岁岁年年,激发全球华人经年苦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筑梦2008》全景式展现了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紧张筹备、热情迎接的7年进程。北京奥运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则如实拍摄了从2008年3月雅典采集奥运圣火到8月底奥运会闭幕期间,全球运动员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北京奥运会的准备,突破了以往奥运官方电影单纯对赛事本身的记录,从赛场赛事和幕后保障这两个赛场上丰富了影片内容。
(感谢青岛市图书馆以及金立生、涂宏伟先生对本文的图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