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晒的食物怎么就成心灵寄托了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21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食物与食客 饮食文化 精致生活 物质与精神
  你是否曾在深夜饥肠辘辘时,点开一张张深夜报社图直咽口水?或者面对朋友圈的九宫格美食暴击,牙痒痒地留下“拉仇恨”的评论?那些让你垂涎三尺的食物影像,被西方人称为food porn,借“porn”一词来夸大人类的感受。
  这个词最早在1984年美国记者Rosalind Coward的《Female Desire》一书中出现,作者认为准备食物的过程是一种“取悦他人的标志”。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里,西方有句名言叫“吃饭先靠眼”,就很精准地诠释了人类的这一天性。据美国Harris Poll的一项调查表明,有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购买新鲜食材的时候会注意食材的外表。
  除了爱晒美食,人们还热衷于研究怎样把美食摆得更诱人——构图、光源、摆盘、布景、道具,为的就是令人无法抗拒的美食照片。
  人类一向不太喜欢耗费过多精力去解读信息,更容易被表象特征说服。因此面对漂亮的食物,我们往往把好看等同于好吃。
  枯燥生活中,人们喜欢用仪式来点缀和调节。某一个时间节点、某一个细微动作,都因为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显得和其他平常的时刻有所不同。而“吃”这件事,便是日常里最好的仪式感素材。
  无论是餐具器皿还是餐桌礼仪,东西方都能拆解出一套套意义非凡的规矩;而在今天,人们或许可以在仪式感list里加上“饭前拍照”——精细地调整食物位置、摆放餐具角度,甚至加半天滤镜,只为能生产出值得发朋友圈拉仇恨的高颜值美食照片。这样的“开光”仪式,让我们对眼前的这一餐赋予了更高的期待。而令我们陶醉的,究竟是吃到嘴里的酸甜苦辣,还是滤镜渲染下的某种幻觉,恐怕只有食客自己知道了。
  人们往往认为,卖相好的食物总是出现在高大上的餐厅里,而街头的馆子虽然味道也不错,但鲜少有人会煞有介事地对眼前的简餐摆拍一番。
  在某种程度上,晒美食是一种身份象征的外显。在社交网络上晒美食,能让自己进入某个大家广泛认同的阶层圈子中,大家因为你秀了精致的食物而点赞,进而使你的社交价值得到某种升华。
  在社交网络上,国内外都活跃着一群美食大V——素食主义也好,满汉全席式也罢,但都反映出了一种精致考究的美食审美取向。
  当然,也有“不走寻常路”的美食博主。这类博主画风清奇,动作夸张或搞笑,不过推荐美食的功效却不可小觑。比如,美食博主“野食小哥”,没有精致的布景和厨具,没有多余的画外音解读,但本真幽默的一面也博得好评。有粉丝表示,“看着小哥大口地吃东西,有一种踏实的满足感”。
  腹之欲人人皆有,美食之于我们,也是平凡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摘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
  【素材分析】饭前拍照,发朋友圈,几乎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卖相上佳的美食在很大程度上慰藉了人們的心灵,因为美食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即便是阴郁的心情也变得晴朗,这就是美食的巨大功效。
  【速用名言】
  1.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2.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節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北宋文学家 苏轼
  (特约教师 倪丽彬)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阅读与写作 知识与能力 厚积薄发 积淀  我父亲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他的国文功底相当好。受他熏陶,我接触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今我越来越深感少年时期接受的基础语文教育让我终身受益。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按今天的说法,其实就是死记硬背。  这几天上海天气异常炎热,我不禁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夏夜坐在家门口乘凉的场景。少年的我就是在夜里一边数着星星,一边背下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期刊
【适用话题】探究精神 追求真理 敢于质疑  【素材分析】安德烈所在的时代奉盖伦的著作为圭臬,不质疑也不进一步研究。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但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不缺质疑权威者。安德烈和古往今来每一个挑战权威的人一样,向旧观念挑战。为了研究人体解剖学,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盗掘坟墓,以科研的名义对抗世界的冷眼,为医学的进步点亮了灯火。  NEW视野  2017年5月,唐史专家郑学檬教授在
期刊
她是《致青春》里的校园女神阮莞,是《一仆二主》里的大龄剩女顾菁菁,是《好先生》里的富家千金江莱,也是《花儿与少年3》中的会计兼翻译能手“江妈妈”,她就是江疏影。  1986年,江疏影出生于上海,18岁时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她凭借姣好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如愿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刚上大一,她又被《飞花如蝶》剧组选中扮演女二号。一切都来得太顺利,18岁的她就这样一脚踏进了演艺圈,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
期刊
我爱上跑步,有很大的一部分机缘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的那本《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读完第一遍,我便开始有了跑步的念头。后来虽然没有真正做到日日坚持,但仍然在跑步的过程中体味到了无法言明的愉悦。  由于早上时间匆忙,我通常会选择夜跑。工作结束,黄昏来临,一天的紧张只剩下余韵,人开始舒缓放松。照顾完家人的饮食,收拾起锅碗瓢勺,安顿好孩子之后,我才开始下楼跑步。出门的时间愈晚,路上的行人便愈稀少。 
期刊
【适用话题】立志 梦想 奋斗 人生规划 心智成熟  我1989年出生,年龄尴尬,代际模糊。只能写写我周围人的成长群像。  我高中之前一直待在湖北的一个二线城市,鸡犬相闻,和所有的同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世交关系。我们大多数都是铁路系统的子弟,他们的未来大抵也都拴在铁路上,他们所有的恐惧和自尊,和区区所有也都勾勾连连地捆绑在铁路制服里,从父辈的手上接过,在适当的时候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所有终极神话的壁画:
期刊
当寒门难出贵子成为全社会开始讨论的话题,有一个华裔女孩却用自身奋斗的经历,向这一切社会成见说不!她就是关颖珊。她是由在中餐馆打工的父母培养出的世界冠军,又从世界冠军走下神坛回归安静的校园,然后华丽转身成为入主白宫的政治明星,关颖珊的人生,就是一部大写的励志传奇。  关颖珊1980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但父母都是来自香港的移民,靠在中餐馆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关颖珊从小和姐姐一起学习花样滑冰,但是每
期刊
【适用话题】大爱 善良 父爱 生活 人际关系  在我生命的一段日子里,有个男人占住了父亲的位置。而在我内心的情感世界里,这个男人一直盘踞着父亲的位置。尽管与他生活的日子不长,可与他梦中的相会,比我在现实中与父亲的相见更多。  一张黑峻而极显棱角的脸,一双仿佛能穿透宇宙洪荒的眼,一圈粗硬贲张的络腮胡,一根整日叼在嘴角的喇叭筒。  整条街的调皮男孩,都把他看作一尊活门神:既害怕得想躲避,又好奇得要围观
期刊
作为一个“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的资深患者,每到午飯时分就各种不自觉,屁股在椅子上蹭来蹭去,就是不肯起身。任凭众编辑威逼利诱,我自岿然不动。  于是下午三四点,肠胃大人就开始闹脾气了,咕咕乱叫。小编实在受不了它的摧残,只好趁着没人注意偷偷跑下楼去买点吃的。谁知电梯门一开,竟站着一玉树临风身长七尺的帅哥,小编我一见美人,顿觉秀色可餐,瞬间饥饿难耐,肚子又开始一阵乱叫。这叫声成功地吸引了帅哥的注意,
期刊
专门拍火车,能拍出什么花样来?在这条与众不同的路上,90后自由摄影师王嵬却探索出独特的铁路文化。  王嵬家原来住在四道口附近,从家里的窗户往外看,就能看到北京北站的火车。他说,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趴在窗户上看远处的火车,长长的汽笛声,总让幼小的王嵬激动不已。  小时候,父母送王嵬去学画画,老师发现他不爱画别的,只喜欢画火车。别人去公园之类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王嵬却要求去火车站。等他上了初一,胆子大
期刊
我想起自己求学和毕业找工作的那段经历,只能用一个“勇”字来形容。那时为了练好口语,我不得不鼓起勇气参加各种英语沙龙,还千方百计和老外们搭讪,跟他们聊天。慢慢地,我蹩脚的口语竟然变流利起来,到了毕业季,我已经可以和老外沟通无碍了。  我找工作的经历更好笑,因为读的不是什么好学校,也没有那种可以介绍工作的亲戚,只能自己拼命投简历。后来朋友跟我说,广州那边有座写字楼,里面全是外国人的办事处。于是我就跑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