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给杜月笙立“传”轶事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夏,老报人徐铸成开始传记写作,所写第一个人物,乃昔年上海滩“闻人”杜月笙。这是《青年报》文艺组组长吴纪椿建议,总编辑施惠群登门商请他撰写的,希望通过一个典型人物反映旧上海的概貌,使青年读者了解历史,中老年读者也能温故知新。
  早年徐鑄成办报时与杜月笙仅一面之缘,没打过交道,但上世纪60年代在市政协负责文史资料编辑时,曾邀一些熟悉帮会内情的老人座谈,也找过杜月笙的门生、保镖和门房做口述回忆,还披阅市文史研究馆和历史研究机构整理的史料,掌握了不少素材。
  不料,就在徐铸成动笔撰写、《青年报》发布醒目的预告后,时居沪上的杜公子杜维翰向市统战部门反映,说杜月笙是统战对象,他作为家属不同意报纸刊登传记。随即,报社接到上级不要刊登的指示。施惠群觉得很难向作者、读者尤其新订户交代,遂委派幼时与杜公子相熟的同事张朝杰上门沟通。经过一番交谈,杜维翰不再坚持原议,于是有惊无险,该报从7月10日起在第七版连载《杜月笙正传》。
  这个连载颇有吸引力,不仅订户大增,该报每周出刊后邮局、报亭还出现排队买报的情形,许多中老年人也成了读者。一天,徐铸成参加一个酒会,汪道涵市长一见他就说:“你写的杜月笙传记我每篇都看了,很生动。”又问:“台湾出的《杜月笙传》看过吗?我从香港购得一套,你需要的话可借去看。”徐铸成笑答:“我依据手头的资料写,不打算专门研究杜月笙……”他后来对我讲起此事,说之前参加香港《文汇报》报庆活动期间,翻阅过那部杜传,是杜的门生、秘书写的,颇多粉饰吹捧之语。
  徐先生还对我讲过与杜传有关的另一件事:连载没多久,忽然接到一个北京的长途电话,对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秘书,说某副委员长素仰徐老大名,专此拜托在杜月笙传记里不要提到其名字。对方特地打招呼,他便表示不会写到某副委员长的事情。那是一位民主党派负责人,解放前在上海掌管一个行业工会,是杜月笙的门生,后在中共感召下奔赴解放区,走上革命道路。老报人大都知道他的经历,而这正是旧社会帮会中人摆脱封建落后势力、追随时代进步的典范,原本是有教育意义的。
  《杜月笙正传》共十八章,《青年报》用十二期刊出十三章,连载两个半月,至9月25日中止。这是徐铸成与报社商定的。他续写完后五章,于翌年6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因是内地第一部杜传,影响较大。徐铸成此后游历苏州、无锡及宜兴等地,在各种场合遇见年轻人,当被介绍是老报人时,那些青年茫然而无反应;一旦讲起他是《杜月笙正传》的作者,他们恍然若知,面露笑容。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澳门九鼎传播公司总经理兼《九鼎》月刊总编辑)
其他文献
我曾经亲身体验过开挖上海朱家角公社河道的艰苦劳动,也具有参加青浦县县属河道建设的经历,并见证了江浙沪联办的最大水利建设项目之一——太浦河工程。  开挖上海朱家角公社河道  1969年冬天,下乡第二年我经历了第一次开河。生产队长说:“公社有开河任务,你是否愿意去?”开河是个新鲜活,我很想去体验一下,况且开河工地还能偶然吃到肉,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开河工地在朱家角公社新扬大队,我与十几名农村青年在队
期刊
2021年7月1日,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100年来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为了全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率领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革命志士,不畏艰难险阻,砥砺前行。在这个伟大的群体中,包括艾思奇和王丹一。 7月1日对于艾思奇和王丹一及其家人来说,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44年,艾思奇和王丹一选择在党的生日这一天结为伉俪。  王丹一是我国著名
期刊
“文革”中高校的“老五届”即1966、1967、1968、1969、1970年毕业的五届学生。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到各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一年半左右。军垦农场是由部队经营和管理的农场,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军垦农场的确起到了延续大学课堂的教育作用。在这里,大学生们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也经受了艰辛的劳动锻炼。尽管吃了苦,受了累,个个晒得黑黑的,但身体比过去强壮多了,更重要的是
期刊
我1924年12月出生于上海,14岁参加由党直接领导的秘密学生组织——上海市学生协会,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赴苏北参加新四军,长期在军队工作。“文革”中调陆军第12军参加安徽省军管工作,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在地方工作了10年。  我的军管工作  1967年3月,遵照毛主席“三支两军”的指示,我奉命赴安徽省参加军管工作,先后任安徽省军管会文卫办公室主任、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主任。省文卫办主管七
期刊
编者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机遇深深影响了每一个中国国民。伴随着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得以开眼看世界。  新年伊始,本刊推出“我的第一次出国印象”系列专题,特邀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从不同的职业角度分享走出国门的“第一次”,这些故事成为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温情窗口。  本期刊发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馆长、
期刊
中央美院地处繁华的王府井闹市区。我们日常生活、出行和娱乐都很方便。附近的东安市场和琉璃厂,是我们最常光顾的地方。  国画系的老师们  国画系老师的来源大致上有两个系统,一支是齐白石先生、黄宾虹先生这一派,可染先生、苦禅先生都是他们这一系统。另一支是湖社画会、故宫古物陈列所、张大千这一系统,田世光、俞致贞、张其翼先生承袭这一脉的笔墨,又有所创新。老师们各有特点,又兼具共性,既教书传艺又重视育人,没有
期刊
《世纪》杂志多年来非常重视新媒体传播方式,陆续和龙源网、中国知网、澎湃新闻等网络平台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增强杂志的社会文化效应。  2021年4月,《世纪》和“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展开合作,开设“世纪文史”专栏。“学习强国”是中宣部主管的、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学习平台,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力。《世纪》编辑部本着优中选优的标准,4月23日首推樊錦诗口述的《初心始终在敦煌》,随
期刊
1979年,已逾古稀之年的朴老仍以旺盛的精力活跃于国内外友好交流舞台。4月份陪同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与京都岚山周恩来总理诗碑揭幕;5月份作为中国宗教代表团团长,率团出席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三届大会。接待了香港佛教旅行团、日本净土宗友好之翼访华团、日本曹洞宗访华团、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访华团等。长期奔波操劳,让朴老身心俱感疲惫,他决定暂作小憩,于是就有了11月份的南方之游。  该年1
期刊
这是1949年4月13日丁玲在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途中致陈明信中的一段话:“……沿途民主人士轶闻亦不缺乏,但都不如文艺组之调皮,田洪两兄表现都不甚好,尤其是洪,郭老常常生气、着急。郭的确是一可爱之人!”  田洪两兄是田汉和洪深,郭則是代表团团长郭沫若。我在写《1949年和平列车上的“文人雅集”》(刊《世纪》2021年第2期)一稿时,曾于2019年7月13日登门向丁玲之子蒋祖林求教。祖林说,郭沫
期刊
现在谈起社会民办教育,大家多数会想到“新东方”。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全上海创办最早、规摸最大,名声最响的是前进进修学院,院长蔡光天以开设“雅思”和“托福”培训班驰名沪上,1994年被评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  我于1987年进入前进进修学院,业余执教英语翻译课。久闻蔡院长执法十分严格,据说他有次听课发觉某教授上课在开“无轨电车”,当即发单请同学们投票,结果超过多数表示不满意,蔡院长当场将该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