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韵别解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岩韵,得先从一个跟茶没关系的故事说起。
  多年前,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中曾经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对胡床的起源和“床榻”的流变进行过阐述。当时,这种说法一出现,各种类似的考证随之层出不穷,其中最夸张的是,连“独自莫凭栏”中的栏杆是什么样,好事者也都煞有介事加以考证,囫囫囵囵地给整出来了。
  同样的事,在茶界亦有其例。唐代卢全的“七碗茶歌”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至今广为传颂。其中有一句:“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就是这“七碗”说,被今天有些人理解成一泡茶能冲泡七水,乃至成了一泡好茶的标志。真是令人哑然失笑,茶喝得好坏不论,这些人数起数来,倒是蛮准确。
  1944年出版的《武夷山的茶与风景》“岩茶的品饮艺术”一章中说:“……而于武夷岩茶却具大家风范,身骨不同,价值自异……岩上名丛多有冲至五、六次,而不变其味的呢。”关于茶的冲泡次数,至少从这段描述中能些许找到印证,把“七碗茶”理解成跟冲泡次数有关,那绝对是生搬硬套、不解风情之举。
  喝茶,有清欢之谓。当然,这份发自于感悟层面的简单的快乐,却会因各自的不同感悟而产生出共鸣,这神秘而充满魅力的特质,就武夷岩茶而言,非岩韵莫属。
  关于岩韵,很多武夷山本地人用“xuai”(发音,第2音)来形容。但这种说法,还仅仅指的是生长在岗顶、光照充分山场的岩茶,既不包括那些生长在坑涧底部、覆石下长期不见阳光、山中溪水常年环抱地带的岩茶,也不包括那些在山岩腰部、与山花萝蔓为邻、半阴半阳地带的岩茶。“xuai”是指茶很“煞口”。这“煞口”,是说茶气很足,茶劲很冲,有“味轻醍醐”之意。而这“煞口”只是岩韵的一种,还有像茶气绵柔悠远、茶劲如“香薄兰芷”的,就不能用“xuai”来概括了。
  我们有时在谈岩韵时,往往过多局限在茶本身,譬如山场、品种和工艺。岩韵不应是“岩茶”独有的表现方式,应该包括更高层面的理解,这个更高层面就是韵从茶中来,还发乎茶外,要回到当时喝茶的大情境中。不管是夏日午后,在遇林亭窑址的小瀑布前,还是小雨浙沥,在四曲御茶园遗址处的茶楼上,武夷茶所散发的清鲜灵妙之气,与碧水丹山的武夷圣境浑然一体,别说是泡茶,就是掬一杯九曲之水喝下去,恐怕也芬芳馥郁,润泽回喉啊!
  武夷岩韵的成因决定于茶叶品种、制作、气候和环境多重要素,但韵不出武夷。袁枚说,喝武夷茶是“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芳香扑鼻,舌有余甘”,这段话丝毫未提及岩韵,但这番描述,韵自行间起,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游历武夷时“僧道争以茶献”的场景,把这一切都复归于钟灵毓秀的武夷山,让我们如临其境,感悟到岩韵的神秘与魅力。
其他文献
昔日佛祖说法,常将极乐世界示于人,问佛者得见一眼便从此发菩提心,几世几劫修行,想要重现那个极乐世界,2013年春当我行至苏州洞庭山,定是佛祖向我示现了碧螺春原初的模样。苏州洞庭碧螺春源于清康熙年间,帝赐佳名,自来声名远著,直至晚清、民国,京城百姓喝茶便只碧螺、龙井、香片。然近数十年来,碧螺春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众多分分合合中经受着不为人知的改变,其生长环境与炒制方式历经嬗变,今时今日,曾经的吓煞人
期刊
用小壶泡茶才是茶道,用大壶泡茶就不是茶道了。这种说法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和道理。品茗就是品茗,不在于茶壶或杯子的大小,茶道,不限制在器物的体积上,不一定要小,大一点也可以表现得很好。画家无论创作了一幅大面积还是小面积作品,都是一幅画,不能说小的才是,大的不算。欣赏茶的时候无论壶大壶小,只要同样地把茶表现出真正内涵,那就是茶道,因为我们享用的是同等级的茶道境界。一位真懂茶道的人,任何器物他也不会随便地泡
期刊
她,是一本书,页页翻,层层读,慢慢品来有滋味。  她,是一枝花,纳日月,吐芬芳,细细开来俏枝头。  她,是一柱香,薰诸秽,断无明,静静焚来缕缕妙。  她来自溪流潺潺,翠岗起伏,云雾缭绕,幽谷深壑的武夷山水帘洞,她的名字叫肉桂。“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武夷岩茶肉桂以其辛锐持久的香气而备受茶友的宠爱,此次由我杂志社与国裕茶业公司共同举办的品茗会,品鉴的正是产自武夷山水帘洞的岩茶肉桂。除了具备岩茶肉
期刊
一  人生就是一场荒唐。正如原研哉说的:创造不是填写答案,而是提出“质疑”。  方堂位于遂宁湿地公园核心地段,推窗即是十亩荷田,桥插进林里,水隐隐绕过,白鹭来访。一扇窗、一只眼,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与林鹏沟通,请他为“方堂”创作“家园”组画。林兄画作开始时模模糊糊,画面里什么都有,什么都看不清,我去电话告之:空得让感觉有些陌生,贪婪让爱变得渺小了。一夜,与林鹏兄长谈,我们聊到了勇气。这
期刊
说起王新海,在福州茶客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名气一则源于他的惊人“收藏”:在早年还只是个单纯喝茶、藏茶的茶客时,王新海收藏的各类茶叶就超过3000斤。二则源于他爱“分享”:手中的好茶从不吝惜,必主动拿出,广邀茶友共品。当然,如果有谁得了啥好茶并发出邀约时,他也总会欣然前往,只为能分享到一盏好茶。  不务正业的粮商  在王新海的名片上,有着许多身份符号:福州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鑫海米业有限公司
期刊
春季,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自古就有吃春、咬春传统的中国人,寻着那刚生长出的鲜嫩植蔬芽叶,做成各式菜肴,图的就是那口鲜活的春天气息。仿佛经过这么一“咬”,就把春天带进了体内,一扫残冬。  这个理由同样适用于喝茶。阳春三月,清明之前,正是采摘、制作明前茶的好时候。因此,这时节若能逮着机会,一品“新鲜出炉”的明前茶,该是多么惬意的事。  很幸运,今儿就有同事说,茶乐轩的主人晓娟刚得到一批明前龙井的样品,
期刊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金银花多是用来盆栽观赏,以其芬芳而得名。人们也会采来金银花晒干,以作茶饮,以其可清凉解毒。金银花最可贵的品质,就在于它治世利人的品格。  到了贵州绥阳,才发现金银花在这里发挥了最大的价值,也使这个有“诗乡”之称县城更加富饶和美丽。在这里,金银花的深加工极为深入,这对茶产业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年产350万吨的中国茶,每年有着近50万吨积存,如果在茶叶的深加工上做好文章,茶产业就会有
期刊
近年来,全国各类茶百花齐放、茶叶消费日渐多元,市场格局频繁转换,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茶类的起起伏伏,很多茶人也摸不清、看不懂,首当其冲的是茶界的领头雁——安溪铁观音。  仿佛是转眼间的事,安溪铁观音的声势似乎被其他茶类掩盖了,伴随的一些负面的传闻和报道也困扰了铁观音和它的消费者。因此许多人都心中都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安溪铁观音到底怎么了?带着这个问题,本刊编辑部走进安溪。  安溪之行虽只有
期刊
5月,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特别走近安溪,报道了安溪现有百岁老人66位,9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2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00多人。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有这么多位长寿老人,不愧为添寿福地。那么这个添寿的根源在哪呢?  得出的结论是,安溪的长寿老人都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大多居住在海拔800米的茶山间,村里饮用的都是山泉水,都有共同的喝茶习惯,喝的就是当地产的铁观音。安溪县副县长王金
期刊
茶会所,在茶行业里并不是新鲜事,但近两三年,茶会所一窝蜂涌现的火爆景象却是前所未见的。尤其在茶产值全国第一的福建,自2011年以来,几乎所有活跃在福建市场的品牌茶企都陆续掷重金打造会所项目。可以说,茶企迈入了会所时代。  随着高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茶会所也无一例外地走“高大上”路线,规模不断扩大、选址日渐讲究、装修越发奢华、服务加倍细致。然而,与光鲜外表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门庭冷落,这让人们不禁怀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