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小学作为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学习时期,在这一阶段就要通过心理学教育疏导学生,体会学生的内心活动,从而来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探究小学生固有的性格,研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提出建议,将心理学应用于小学教育之中,改善现有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教育;应用
  一、背景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基础,关乎其中学及大学的教育根基。打好了小学教育的基础,才能让其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一个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往往在小学阶段养成。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将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
  儿童从幼儿园简单的模仿中步入学习的正轨往往就是从小学开始的,在幼儿园中,儿童开始习惯离开父母,开始学习如何守纪律,开始学习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与他人相处。而到了小学阶段,儿童开始从生活性的学习转向知识性的学习。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一些生活常识和自然学科的学习,是规范儿童学习行为的重要阶段。而到了初高中阶段,儿童成长为青少年,这时到了规范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作为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阶段,无不体现出其重要性。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习方式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对儿童人格品质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要重点关注儿童的心理,所以心理学对于研究儿童在小学期间品格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本文的重点就将放在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學是指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原本属于哲学的范畴,后自成学科,其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仅有社会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还有人格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为人的知觉、人格、习惯等。而心理学家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心理来感知、预测人的行为及其变化。
  心理学有着很长的积淀时期,而心理学史相对较短。现代心理学始于19世纪,各个学派的影响不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有些学派受到重视,发展为现如今应用广泛的学科。
  三、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对入学适应问题的解决
  小学生刚走出幼儿园又将踏入小学的校门,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的心理。小学教育和幼儿园生活完全不同,很多学生会因此感到焦虑、不安、烦躁和害怕进而不愿意上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总是违反纪律。
  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学可以帮助解决。老师在小学生入学后应对小学生做心理上的疏导,要知道小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进入校园,他们害怕上学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不同的原因做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上学的阴影。让学生主动适应小学的学习进程和氛围,让学生尽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心理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教育处于一个从熟悉生活到学会学习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要。如果只有填鸭式的灌输,将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反感,而当今国内的小学教育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加之小学生固有的心理特征,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经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虽然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但并不稳定。到了高年级,情绪较为稳定,此时有了自我尊重,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强,意志力不坚定,完成任务往往需要外界压力,而不是主动去未完成。针对这些特征,教师需要发挥其作用,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主动了解小学生的内心心理,多和小学生交谈,掌握他们的内心动向。小学生年龄较小,相比高年级学生来说愿意听取老师的意见,所以在这个阶段,心理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应该主动探究小学生的内心喜好,根据其兴趣爱好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用小学生喜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
  (三)心理学对厌学逃学问题的解决
  小学生进入校园以后,可能会发现小学的校园生活和自己之前想的不太一样,由于先天原因,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习比较吃力,又缺乏追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如果老师没能及时给予沟通和辅导,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说解决了入学问题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小学六年的生活会让学生和老师成为彼此进步成长的伙伴。老师在这六年的生活和学习之中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针对厌学和逃学说到底还是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老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内心动态,导致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此时老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找到学生逃学厌学的原因,从心理学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四)心理學对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解决
  目前国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的交往对象往往都是成年人。而大多数家长总是溺爱自己的孩子。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较普遍的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等特点。
  进入了小学阶段之后,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同龄的孩子待在一起,与以往在家里的交往方式完全不同。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与同龄人交往、生活。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交流障碍,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一些方面与其他孩子不同而造成被排挤,被歧视。作为老师,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与受歧视和歧视他人的孩子交流沟通,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解决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
  (五)心理学在小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应用   小学生刚开始脱离父母,脱离幼儿园的生活,来到小学阶段。从牙牙学语到汲取各种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生活发生了种种变化。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小学可以加入少先队,可以佩戴红领巾,需要学习思想道德,建立自己的荣辱观、道德观。小学老师在这一阶段发挥的主要是引领作用,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心理学可以在这一阶段帮助老师探究孩子心理方面的变化,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直的人格特质。
  四、教师在心理学应用中的作用
  在小学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老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们生活上的指引者。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更好的指引学生,需要老师自身学习心理学知识,充实自己,学会心理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具备心理学知识
  研究表明,当代的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十分匮乏,很多老师不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很多连一些著名心理学家的名字都不知道。这归根于老师缺乏心理学的接触,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缺乏心理学的指导。还存在较大部分老师对心理学存在偏见和误解,有些老师认为心理学是给有心理缺陷的学生做辅导之用,并不知道心理学真正的用途是哪些。这在重视小学教育的当今时代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当代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老师必须要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是机器,不是知识接收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只有通过心理学,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打交道,掌握学生心理的动向。当代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指引者,灵魂上的伙伴。
  (二)优化课堂环境
  小学阶段的课程是属于适应性的课程,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造成孩子的压力过大,没有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导致孩子不想上学,不想学习。这是就需要老师做心理上的辅导,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需要理解学生们各自的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尊重。其次是要与学生共同成长,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建立他们的目标。在学习中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想做的是什么,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改善課堂教學结构
  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的特性来改善课堂的教学结构。重视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不能仅仅是由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老师应该设计互动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上了解学生真实所需,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以改善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构。
  (四)鼓励学生进步
  根据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有不同的层次。一般较低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会转向较高的需求层次。当代的生活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一般的学生不需要考虑其生理和安全需求,那么此时他们就需要较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老师要了解学生这方面的需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在学习及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方面给予指导,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总结
  小学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小学教育也在近几年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孩子开始系统学习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仅仅采用填鸭式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心态,老师需要知道学生的内心想的是什么,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改变学生厌学的心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内心走向,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防止学生误入歧途。
  老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固有的性格特征,根据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根据不同孩子的喜好来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扮演着指引的角色,帮助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老师真正懂得学生在思考什么,同时也让学生理解老师,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交往。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完善小学教育模式,改变现有教育中的弊端。
  参考文献:
  [1]韩梅凤.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促进教师幸福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2]赵会娟,尹洪武,王静.浅谈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6):158-158.
  [3]姜仁会.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
其他文献
通过自编问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乡村就业意愿调查》,从影响大学生乡村就业的变量设置分析,对陕西某所省属高校1100名大学生实施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因素。结果显示个人主观意愿、家庭对待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意见、薪资水平、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就业单位性质是影响大学生选择是否到乡村就业的主要因素。基于调查结论提出从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四个层面构建“四位一体”推动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对策建议。
解决好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是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科学路径。G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吸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为该县带来新的智力资本和人口红利。同时,可促进该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优化产业和布局,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强省会”为特征的省会都市圈建设,是带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贵州以“强省会”战略引领贵阳都市圈建设,有利于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贵州区域发展布局,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快贵阳都市圈建设已具备时机、基础、趋势等有利条件,但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亟待提高和扩大、发展基础有待夯实、公共服务体系供给能力不平衡等制约因素,需要采取强化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发展、城乡统筹融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环境保护共保联治、深化合作交流等措施加以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生态产业化和产业化生态化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毕节市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起步较早,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总体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均衡。文章以毕节市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实践为例,针对各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在探索全市生态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提出毕节市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面临“逆全球化”沉渣泛起、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需求恢复乏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因素制约。更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抓好高水平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竞争力;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脱贫攻坚作为人类反贫困历史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全新力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赓续传承,集中表现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从内涵解析,可将这六句话分别理解为脱贫攻坚精神的力量之源、制胜之宝、科学之方、成事之本、核心之要、思想之基,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是中国精神的充分彰显,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于对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中央举全国之力实施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以西南、西北为重点的大三线地区,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生产生活尤为艰苦,但数百万三线建设者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对尽快建成大三线后方战略基地的初心使命、对新中国繁荣富强的不懈追求,用生命和热血、科技和智慧谱写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篇壮丽史诗。由此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而且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中的开展情况密不可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对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主题和使命之一。当下青少年中存在着崇洋媚外的现象,极大的阻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在各地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也有许多宝贵的案例和经验值得学习。本文以扬州市中小学生中优秀传
期刊
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了媒介信任对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信任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中政府媒介信任对提高国家认同的影响最为强烈,市场化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相对有限,境外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则为负面影响;社交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负面影响最大。研究发现对媒介信任建设和提高国家认同有启示意义。
【摘 要】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下,计算机专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重视,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如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创新方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社会上各个岗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