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灵魂,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先建设学生内在的心理环境,而传统教育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造成阻碍,应该重塑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从内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
【关键词】心理环境,创新精神,建设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曾强烈呼吁:“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感情,而不是舒服人,压抑人,限制人。”让我们深深的受到启发。教育呼唤创新,让我们在创新的氛围中给学生需要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自由欢快的成长在教育的乐园。
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说:“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新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创新教育缺乏思考,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被热议,一时处于“风口浪尖”,并持续高涨,并无消减之势,很多专家学生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提出了很多方法策略,笔者认为方法固然重要,但还是要从内在的根本出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要从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入手,为创新精神提供积极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在教育中如何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思考和探索。
一、 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
创新是灵魂,是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创新精神常常指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一种善于思考,大胆假设,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探索和冒险,敢于尝试和付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然是个会问问题的学生,在活动中经常产生奇怪的想法,并产生疑惑、思索、想不通,想弄明白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有问题的学生并不一定就具有创新精神,问题需要一个解释的空间,或是自己想清楚,或是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然而当学生心理感觉到“安全”和“自由”时,他才能放松,才能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那这种“安全”和“自由”的教育氛围就是学生心理的那种感到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下学生更能畅所欲言,表达所思所想。
创新精神需要鼓励,根据心理上条件反射的原理,收到鼓励和表扬的刺激,大大地强化了该动作行为。教育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创新行为励受到鼓励的刺激,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体验,自豪、快乐、成功和幸福感,这种心理环境下的学生更能找到一种自由的感觉,伴随着这种感觉他能够放松地、自在地学习、探索和创新。因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体验能够刺激学生创新精神的不断发展。
二、 传统教育形成的心理环境干扰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学生紧张戒备的心理状态
传统教育知识至上,“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观念贯穿教育的过程,知识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培养过于标准化和统一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主动探索的实践活动,教师则是课堂上的权威,组织者,主导者,执行教案,当“主演”,由学生这些“群众演员”配合着完成整堂课的学习。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霸主地位不可动摇,面对学生的错误,严厉批评,大声呵责,学生处于紧张戒备的心理状态,身心感觉不到“自由”和“安全”,处处提防,如此心理环境下的学生机械化地学习,情感弱化,创造性一点一点的磨灭,创新精神便找不到“安身之地”。
(二)传统的评价方式奴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评价是总结性的评价,常以学生一段时间的考试分数为唯一参考,造成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和绝对化,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较少,评价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换句话说,评价学生的好坏看的是分数,最终的成绩排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那种努力缺少肯定。此外,评价重知识轻情感,忽视学生情感体验,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逐渐趋于共性,缺少个性的发展,死记硬背,也逐渐变得“懒惰”,不去思索,不加创新。这种评价方式下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动力,不敢问,也不想问,没有问题,去又是最大的问题,思维变得单一,想象没有支撑,视野更加狭窄,内心对创新没有概念,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便成了无水之源。
(三)传统管理方式下带来学生压力的心理感受和不自由的心理体验
传统学校管理由上到下,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向来都是受管教的对象,在班级里老师是权威的象征,班级的纪律要求,规章制度向来也是由老师制定,并用来制约学生的,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去遵守,没有民主的权利。在这样严厉规格的管理制度下,学生变得小心翼翼,分外留心。他们知道遵守班级规则就不会挨骂,只有自己做到服从老师的管理才会得到老师的欢喜。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求绝对的权威和服从,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做,只能照章办事,这种心理环境下学生谈何创新。
三、 教育工作者应做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者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当“主角”,课堂上不再一味的“满堂灌”,做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学相长,要不但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到又敬又爱,而不是害怕和恐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要从重知识学习扩展到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关注,从智力培养发展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的体验,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一个温暖和谐的心理环境,可以为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探索,交流和思考,思维相互碰撞,想象插上翅膀,创新便扬起帆来、起航,渐渐远行。
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这种特征或状态不断地激发人们不断进取、不断革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创新精神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品质之一,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成长,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是教育要不断探索的话题。
【关键词】心理环境,创新精神,建设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曾强烈呼吁:“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感情,而不是舒服人,压抑人,限制人。”让我们深深的受到启发。教育呼唤创新,让我们在创新的氛围中给学生需要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自由欢快的成长在教育的乐园。
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说:“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新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创新教育缺乏思考,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被热议,一时处于“风口浪尖”,并持续高涨,并无消减之势,很多专家学生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提出了很多方法策略,笔者认为方法固然重要,但还是要从内在的根本出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要从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入手,为创新精神提供积极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在教育中如何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思考和探索。
一、 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
创新是灵魂,是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创新精神常常指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一种善于思考,大胆假设,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探索和冒险,敢于尝试和付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然是个会问问题的学生,在活动中经常产生奇怪的想法,并产生疑惑、思索、想不通,想弄明白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有问题的学生并不一定就具有创新精神,问题需要一个解释的空间,或是自己想清楚,或是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然而当学生心理感觉到“安全”和“自由”时,他才能放松,才能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那这种“安全”和“自由”的教育氛围就是学生心理的那种感到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下学生更能畅所欲言,表达所思所想。
创新精神需要鼓励,根据心理上条件反射的原理,收到鼓励和表扬的刺激,大大地强化了该动作行为。教育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创新行为励受到鼓励的刺激,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体验,自豪、快乐、成功和幸福感,这种心理环境下的学生更能找到一种自由的感觉,伴随着这种感觉他能够放松地、自在地学习、探索和创新。因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体验能够刺激学生创新精神的不断发展。
二、 传统教育形成的心理环境干扰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学生紧张戒备的心理状态
传统教育知识至上,“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观念贯穿教育的过程,知识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培养过于标准化和统一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主动探索的实践活动,教师则是课堂上的权威,组织者,主导者,执行教案,当“主演”,由学生这些“群众演员”配合着完成整堂课的学习。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霸主地位不可动摇,面对学生的错误,严厉批评,大声呵责,学生处于紧张戒备的心理状态,身心感觉不到“自由”和“安全”,处处提防,如此心理环境下的学生机械化地学习,情感弱化,创造性一点一点的磨灭,创新精神便找不到“安身之地”。
(二)传统的评价方式奴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评价是总结性的评价,常以学生一段时间的考试分数为唯一参考,造成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和绝对化,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较少,评价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换句话说,评价学生的好坏看的是分数,最终的成绩排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那种努力缺少肯定。此外,评价重知识轻情感,忽视学生情感体验,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逐渐趋于共性,缺少个性的发展,死记硬背,也逐渐变得“懒惰”,不去思索,不加创新。这种评价方式下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动力,不敢问,也不想问,没有问题,去又是最大的问题,思维变得单一,想象没有支撑,视野更加狭窄,内心对创新没有概念,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便成了无水之源。
(三)传统管理方式下带来学生压力的心理感受和不自由的心理体验
传统学校管理由上到下,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向来都是受管教的对象,在班级里老师是权威的象征,班级的纪律要求,规章制度向来也是由老师制定,并用来制约学生的,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去遵守,没有民主的权利。在这样严厉规格的管理制度下,学生变得小心翼翼,分外留心。他们知道遵守班级规则就不会挨骂,只有自己做到服从老师的管理才会得到老师的欢喜。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求绝对的权威和服从,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做,只能照章办事,这种心理环境下学生谈何创新。
三、 教育工作者应做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者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当“主角”,课堂上不再一味的“满堂灌”,做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学相长,要不但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到又敬又爱,而不是害怕和恐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要从重知识学习扩展到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关注,从智力培养发展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的体验,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一个温暖和谐的心理环境,可以为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探索,交流和思考,思维相互碰撞,想象插上翅膀,创新便扬起帆来、起航,渐渐远行。
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这种特征或状态不断地激发人们不断进取、不断革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创新精神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品质之一,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成长,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是教育要不断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