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初中语文课堂三疑三探的前奏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优势无庸置疑,谁先掌握了它,谁就走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科目,不一定要让所有教师必须完全照搬。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认为这只是偏面之辞。
  如果说小学语文课堂是教给学生“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就应该教给学生“为什么的问题”了。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其理解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都明显增强,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有哪些生字词?这些浅显问题放给学生课前预习就能完成,可偏要放到课堂上去设疑、从文中找答案,然后机械地念念,学生能有兴趣吗?我想初中生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或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表述”等等这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
  现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有些篇幅很长,光读一遍就需要5分钟时间,何况一遍能否读懂还是个未知数。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高质量的设疑,必须建立在读懂课文、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设疑为什么支离破碎,问不到点子上?原因就在于还没有读懂课文,老师可让设疑了,没办法只好应付就是了。现如今三疑三探课为何成了“落堂课”?这还不是课前没做好预习惹的祸吗?
  叶圣陶先生就反复倡议在语文学习中落实学生的预习,并明确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语文学习,尤其是文本阅读,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必须“多用自己的心力”,“要靠自己的能力阅读,自己能力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高质量的预习活动恰恰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才是教者一辈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能让学生最终实现“不需要教”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切实的预习活动呢?叶圣陶先生有过十分详尽的说明。他将完整的预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读全文,主要是掌握分段和标点,可以通过上课时指名通读来加以考察;第二,通过翻检工具书,摘抄释义,认识生字生词;第三,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作法。“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脑筋,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很多老师在三疑三探教学实践中常常为课堂设疑、讨论之操作不顺所困惑,这其实正是由于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而导致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布置预习分两类,一类是自读课的预习任务放在课外,另一类是讲读课的预习任务放在课堂上作为第一课时来完成。课外预习规定了六个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2、在文中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3利用工具书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4、文章分段;5、找相关资料。在查找资料时,要求学生不要只是拷贝网上或其他书本上的一些资料,要在查阅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课堂上交流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6、将读文过程中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记写下来等到课堂上解决。
  我听过我校的一位老师讲的这一课,他是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讲授这一课的。他导课后让学生读课文一遍后就设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建九级台阶的新房?他建新房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房子建好后,父亲为何显现出怅然若失的神情?从提的前两个问题看,很显然学生还没完全读懂、读通课文的内容。在没有读懂、读通课文的情况下,学生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吗?在心里没底的情况下听这一课,学生们上课讨论问题、回答问题能主动吗?结果这节课学生参与度不高,下课了也没完成教学任务。
  在上完第一课时后,我也会布置预习作业,使得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顺利,更加深入。我通常会让学生根据老师提的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再读课文两遍,并且要作批注。比如在上完《威尼斯商人》第一课时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安东尼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在边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在第二天上课之前,我悄悄地翻阅了学生的书本,发现他们能在很多句子边上写上一两句话,看得出来,他们是在经过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上,学生们讨论得很激烈,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话说,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认真预习成就了课堂高效。
  课外预习势必要占据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 能否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看这取决于老师如何操作的问题。预习不一定都要放到课外,也可以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呀!
  学生的有效预习,一定能促进课堂上的学习,预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墙壁必须打通。有的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过于随意,没有以教学为纲设计作业,所以到教学时,学生辛辛苦苦所做的预习自然被弃之一边。如果教师能够以学定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从教学重难点出发,布置一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作业进行预习,课堂上再兼顾学生的预习基础,顺学而导,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刚从事语文教学时,每与同事交流,听到的话题多是深感语文教学之艰。这几年我也很有同感,往往教得很累,可收获并不大。因此不断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实践,我真的感受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标准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
期刊
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1.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国民党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老师不知怎样去教,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一学期难有几次作文课。学生写作文,就像画方框,四平八稳空无一物。这种情况让老师大伤脑筋。为此,笔者有一招——妙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期刊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他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引导和激发智力因素,推动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非智力心理要素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时学生乐于学习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心理支柱。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许多
期刊
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
期刊
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1、是以“书”为本。    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强调自能读书,首先
期刊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260万字以上,每年读两三部名著”附录部分还附有阅读推荐的书目,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容乐观,初中生能真正读完推荐书目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怎样激发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好阅读资源  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学生阅读的主阵地,教室内悬挂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
期刊
句子是文章的细胞,一篇好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一个字词都渗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那些关键语句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句)而动全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一字品读课文,一字拓展作文,有利于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对理解文章内容和训练学生思维及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一、一字锤炼,千古传诵   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一字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段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训练占有重要地位。相应在初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语段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考查占有极大比例。而且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
期刊
职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中语文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那么我们如何来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呢?  一、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这一特殊空间中,不仅是师生之间单纯进行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活动过程,它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