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爱恨·天人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伟大作品其实不多,而《长恨歌》就是其中一个,无愧且独特。这篇长诗,直面人生两大主题——生死与爱恨,又由二者引申至天人之际,带给我们故事,也带引我们思考。故事里有帝王和美人,有战争和相思,熔铸政治和情爱,触及肉体和灵魂,跨越历史与现实,沟通梦想与仙幻,投射着百年大唐兴衰的回眸,激荡起超越千载轮回的反思,而文字清婉动人,气度从容不迫,声调婀娜哀艳,因而读来一气舒卷,荡气回肠。
  《长恨歌》是史,更是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这样的史笔开篇,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诗笔收尾,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诗题“长恨”,可谓诗与史的珠联璧合。当安史之乱掀起的历史尘埃,伴随李隆基、杨玉环缠绵天地的爱情悲剧,在白居易笔下飘然落定,而诗的传奇却刚刚开始。李杨故事本身便戏剧元素多多,加之诗豪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运以绝妙生花之笔,自然有声有情,可歌可泣。一听渔阳鼓,何人不黯然。恨同天地久,歌假乐天传。其才调风致,旖旎悠扬,无愧于“才人之冠”(贺贻孙《诗筏》卷上,《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9 页),无愧于“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3,226 页)。不仅文人学士叹为不可及,妇孺歌姬亦喜闻而乐诵,可谓雅俗通赏,于是不胫而走,远播海外。白居易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但他恐未料到,关于这个长歌的主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关处几纷争。主要观点有爱情说,兼含纯情说、同情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歌颂说,又细别为帝妃爱情说、典型或普遍爱情说、作者寄托说、人生感叹说、爱情品格说等;讽谕说,兼含无情说、惩戒说、政争说、暴露与批判说、解剖制度说、有情婉讽说、婉转劝讽说等;感伤说,兼含时事变迁说、人生或生命创痛说、终极意义说等;隐事说,兼含逃日说、女冠说、流落民间说、背叛爱情说等;双重主题说,兼含讽谕与爱情兼有说、带讽喻的同情说、带同情的讽喻说、矛盾主题说、主题转移说、形象大于思想说、正副主题说、表层深层主题说等,又有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泛主题说……或干脆称为风情说,或长恨说。
  归纳起来,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历来是争论的主要焦点。日本学者大都持爱情说。若了解白居易和《長恨歌》在日本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则这个倾向不容无视。回溯《长恨歌》研究史,现代意义上的论文亦始自日本,即1912 年6 月松尾乐山在国学院大学出版部《国学院杂志》第18 卷第6 期发表《〈长恨歌〉的杨贵妃》。就国内而言,则始于俞平伯1927 年11 月15 日撰写的《〈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1929 年2 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0卷第2 期。此后迄今,研究者队伍中不乏陈寅恪、胡适、岑仲勉、夏承焘、马茂元、卞孝萱、黄永年、王运熙、吉川幸次郎、松浦友久等中日文史名家。
  一部作品,尤其是涵容抒情的叙事诗,其价值、其魅力,自然绝非止于“主题”。仅从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者,即歌长恨,歌咏爱之长恨也。白居易自编诗集,《长恨歌》被置于感伤诗,而非讽谕诗;编成后自题诗又称“一篇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戏赠元九李二十》),说明他写《长恨歌》是为歌“风情”而作。当一千二百多年前,临近岁末的那个下午,或者黄昏,白居易与两位朋友——秀才陈鸿、道士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宝往事,涌上心头的,首先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而这一希代的爱情悲剧背后,还有白居易自己早年的恋爱经历。他与少女湘灵相恋,后虽忍痛分手,但却未能忘怀,《寄湘灵》《寒闺夜》《生离别》《潜别离》《感情》等诗皆可参证,作于《长恨歌》同时的《冬至夜怀湘灵》写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与《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翡翠衾寒谁与共”正可互文。白居易笔下的这一传说,饱含着对爱情超越生死的讴歌,也暗寓着诗人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的深衷。
  窃以为,世间美好有三大要素:其一,时间忌太长,要短暂一些,如镜花水月才美好,世间美好不坚牢,彩虹易散琉璃脆;其二,空间忌过近,须隔河相望,可望而难即,如蒹葭之境才美好;其三,结局忌圆满,略有遗憾才美好。在白居易笔下,于李杨二人而言,那是一场政治与爱情的双料悲剧,但也恰因这千古遗憾方铸就《长恨歌》那超越时空的心灵震撼。
  长诗先写热恋,突出贵妃之美,玄宗之恋,对因此而误国之事,虽有讥讽,但绝未遮掩主干。相当复杂的历史情节,只用删繁就简的几句诗就交代过去,裁剪开来,而着力在情的渲染。虽然从反思的角度点出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的主人公主要是寄予同情和惋惜。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刻骨铭心,思念无望。刻骨之相思,乃衍为不绝之长恨。笔调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华贵,全无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却写得那样超脱。此时,恐只有入仙,方能一纾主人公之长恨。于是过渡到写天人永隔之长恨。人世间破灭的爱情,只能在仙界延续;在仙界里,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隔这真挚的爱情。在仙界里,人间真情得到寄托,爱情从而获得永恒。虽然是艺术虚幻,但包含着对人生的肯定、对爱情的讴歌。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分明,跌宕却自然。
  李杨二人的永恒分离与痛苦思恋,使读者感到,愈是饱含泪水不懈地追求与思恋,其分离就愈具悲剧意义,感伤的心灵就愈沉重,使人冥冥之中感到的那份无可奈何的心灵负荷就愈丰富。在这一意义上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已然带领读者,将政治和爱情悲剧放大开来,上升到人生悲剧、时代悲剧、宇宙悲剧的境界。生死、爱恨、天人,正堪称《长恨歌》三重境界的关键词,引导我们揭底《长恨歌》的谜与魅。
  在写给挚友元稹的信中,白居易举出歌姬因能唱《长恨歌》而增价的事例,可见《长恨歌》在当时民间的流行度,而既惊又喜的语气,也透露出其自矜自爱。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甜蜜爱情,从李白《清平调》和杜甫《丽人行》中仿佛可见,而马嵬之变将这段帝妃之恋匆匆画上句点。杜甫《北征》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为帝王讳,将杨贵妃比作祸国的褒姒、妲己,透露出当时大部分文人的立场;陈鸿为《长恨歌》总结的意旨,也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但《长恨歌》绝未板起面孔来作政治说教,诗人始终徘徊在爱恨之间,理难清,言难明。朦胧而丰富的意韵,自然也使不同的读者对《长恨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所以,在中国诗史上,《长恨歌》的主题和意旨,相伴着它的艺术魅力,恐怕永远都是说不完的话题。   在顿挫淋漓、风华掩映的绝美诗句背后,不仅可以形象感知那曾改变一代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更可体会诗人对爱情、对人生的超越性思考。对当年这位三十五岁的年轻县尉而言,山水盘曲而深厚的盩厔(今作周至)历史文化,也是成就这部经典所不容忽视的地域因素,正是呼吸彼地彼时的文化气息,白居易才能在风云际会的历史瞬间,将李杨故事超越其具体性、个别性,凝铸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间传奇,贯其才情,凝于笔端,写就这词清意挚的千古绝唱。
  但是,《长恨歌》的接受史,绝非一路鲜花,皆为赞美,它曾受到诗旨与诗艺的双重责难。宋代诗评家主要是非难《长恨歌》的露骨和失礼,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拈出“六军不发争(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指斥诗人“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礼矣”(《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97,324 页),并与惠洪《冷斋夜话》一样,同举杜甫《北征》加以对比。张戒《岁寒堂诗话》则举杜甫《哀江头》为例,称赞杜诗识君臣之大体,其词婉而雅洁,其意微而有礼。从曾巩、苏辙、洪迈、张邦基、陆游,直到宋末的陈模、赵与峕、俞文豹、车若水,亦颇有质难。不过历史是公正的,汪立名就对此种质难有所辩驳,其论略云:“此论为推尊少陵则可,若以此贬乐天,则不可。论诗须相题,《长恨歌》本与陈鸿、王质夫话杨妃始终而作,犹虑诗有未详,陈鸿又作《长恨歌传》,所谓不特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自与《北征》诗不同。讳马嵬事实,则‘长恨’二字便无着落矣。读书全不理会作诗本末,而执片词肆议古人,已属太过,至谓歌咏禄山能使官军云云,则尤近乎锻炼矣……然陈(鸿)传中叙贵妃进于寿邸,而白诗讳之,但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安得谓乐天不知文章大体耶!倘有诅其谬以罗织少陵者,必将以少陵《忆昔》诗‘张后不乐天子忙’句,为失以臣事君之礼;‘百官跣足随天王’句,为歌咏吐蕃追逼代宗,又岂通论乎?”(《白香山诗·长庆集》卷十二《长恨歌》后批)此可谓通达之论。
  《长恨歌》中公认的名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因入选“四雨”而受到称赏,即使如此,也有人嫌其有脂粉气,此言出自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话》:“予与林邦翰论诗及四雨字句,邦翰云:‘梨花一枝春带雨’句虽佳,不免有脂粉气。”(《四库全书》本《说郛》卷二十二上)还有人认为,“梨花一枝春带雨”不免气韵近俗,如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就说:“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小人词云:‘ 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历代诗话》,346 页)不过,清人薛雪《一瓢诗话》驳之云:“ 白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喜其工,有诋其俗。东坡小词:‘ 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人谓其用香山语,点铁成金。殊不然也。香山冠冕,东坡尖新,夫人婢子,各有态度。”(《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01 页)应该说东坡此二句不是尖新,实属儇薄,远不如香山原句之丽而正也。方回云:“ 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工夫。”香山原句足以当之。
  宋元通俗文艺的兴起,悄悄改变了《长恨歌》的命运。描写这一题材的作品,金院本有《击梧桐》,元杂剧有庾吉甫《杨太真霓裳怨》和《杨太真浴罢华清宫》、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宋元南戏有《马践杨妃》。元诸宫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中,也有杨贵妃遗骸被马蹄践踏的记述。伴随李杨故事成为热门题材,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取《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句,敷演君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赋予唐明皇悲剧人物之定位,对后来洪昇的杰作《长生殿》多有启发。进入明代,在新的文艺风气中,叙事诗学视角兴起,评家开始以全新眼光看待这一长篇,相对适宜的时空间隔,使《长恨歌》迈向经典。
  明初瞿佑得风气之先,其《归田诗话》评价说:“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认为《长恨歌》已臻文章妙境。此后虽仍不乏非议,但《长恨歌》作为“ 古今长歌第一”的经典地位已然确立;不仅在民间传诵,也为诗歌选家所重视,频频进入各类诗选。明人唐汝询虽然批评《长恨歌》“ 格极卑庸,词颇娇艳;虽主讥刺,实欲借事以骋笔间之风流”,《唐诗品汇》收《琵琶行》而未收《长恨歌》,就是因为“ 其多肉而少骨也”(《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二十五“中唐七古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26 册,115 页),但其《唐诗解》却表彰《长恨歌》乃“长篇之胜”,“余采而笺释之,俾学者有所观法”(《唐诗解》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9 册,818 页),特别强调其典范意义。《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编者周珽更有高度评价:“ 作长篇法,如构危宫大厦,全须接隼合缝,铢两皆称。乐天《琵琶行》《长恨歌》几许胆力,觉龙气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读者未易测其涯岸。” 清代以降,贺贻孙、黄周星、吴乔、徐增、沈德潜、宋宗元、吴北江等诗选者和诗评家大都给予《长恨歌》赞美之评,赵翼更断言:“《长恨歌》自是千古绝作”;就作者而言,“ 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仅凭《长恨歌》和《琵琶行》,白居易即已聲名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卷四,37页)!赖学海也有相似感慨:“ 人有一诗之传,遂足千古者,白香山之《长恨歌》是也。有此才笔,遇此佳题,而又恰与才称。香山一生遭际,无过此矣,况翼之以《琵琶行》哉!”(《雪庐诗话》,光绪十八年顺德刻本)这位布衣才子,与赵翼这位文史兼胜的大家,皆堪称白居易和《长恨歌》的知音。
  不同于《琵琶行》咏写知音之叹,《长恨歌》咏写天人之恨——生死脱蒂于爱恨,爱恨长萦于天人,这大概是《长恨歌》的不朽魅力所在。《长恨歌》之魅,与《长恨歌》之谜,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长恨歌》之谜在其主题,《长恨歌》之魅在其视角。《长恨歌》的视角偏于客观,叙述中蕴含抒情,相对知性一些;《琵琶行》的视角偏于主观,叙述乃为了抒情,相对感性一些。二者均有叙事成分,只是《琵琶行》的故事事出偶然,偶然遇到陌生的异性知音,是现实题材;《长恨歌》的故事事出必然,必然因重色而思倾国之恨(《唐诗三百首》评云:“ 思倾国,果倾国矣。”),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琵琶行》,在偶然中亦因主人公白居易之“ 多于情”(陈鸿《长恨歌传》)而存在必然;历史题材的《长恨歌》,在必然中亦因作者视角的别样而存在偶然。不过一《歌》一《行》,皆以长庆歌行体,又多有相通之处。明人黄姬水即云:“《琵琶行》即《长恨歌》之流也。”(《憨斋珍藏书法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19 页)而《歌》先《行》后,《琵琶行》的构思和撰就,其实在白居易心中,又颇有欲在《长恨歌》这一成名作基础之上,加以取舍避让之意,后来居上之愿。《长恨歌》节节之间往往音韵蝉联,《琵琶行》则在蝉联之外,颇留意节奏之顿挫。从《歌》到《行》,由渭水之滨来到浔阳江畔,见证了白居易从青年步入中年,春花之胜转为秋实之美,而恰如《长恨歌》的历史传奇有诗人早年身世和初恋的投影,《琵琶行》中的现实,其实也寓指着一段中唐世态人心的历史侧影,其间正可互文!而引其先声的《长恨歌》,也正是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生死与爱恨,天地与人世,多重互文中,以一代诗豪的短暂之思,惊艳了那段时光,牵动起永恒之美,令人百读不厌。
  (选自《文史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语文是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将教学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在讲解语文课程的时候,老师要设计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将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学习能力  DOI:10.1224
摘 要:在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构建法是较为普遍的手段。情境构建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将以往的历史知识和新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承接。教师通过构建情景,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 情境构建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59  合乎情理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到指定的历史情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此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得很有必要,需要每一个任课教师在相关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元素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教师教学指引了科学方向。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灵活引用生活策略,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策略 提高教
摘 要: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是检测学生对词语运用的重要板块,可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内,教师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文章比较空洞,作文质量难以提升,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效率。因而,教师需灵活变化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写作世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课堂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
摘 要:在一个班级里,如果有一位非常好的班主任,整个班集体就会更加团结友爱,学习氛围也会更浓厚。班主任要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并且要肩负起责任,利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爱护学生。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加信任老师,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老师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关键词:师爱 小学班主任 灵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67  作为班主任,首先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育领域当中,教学应该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帮助学生成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中已经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教学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渗透。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来谈谈在教学
苏轼诗词以其豪迈、超脱、旷达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刘熙载说:“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叶燮评苏诗说:“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化。”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其思想根源。刘熙载认为“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就是说苏轼诗词的超旷风格是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所致。并且,苏轼《与子由弟书》云:“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摘 要:化学是一门对自然规律与物质本质进行研究的学科,其知识除了满足学生高考的需求之外,还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能将化学教学有效性重视起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等来提高教学有效性,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高效的化学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展开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1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在教学中融入相关的非遗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传承优秀文化。本文分析了传统非遗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从研究背景、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和有效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非遗文化教育,以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遗文化 教育功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41  当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兴趣最好的阶段,因此,各科教学都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为教师带来更大的启发。本文针对科技手段与阅读的结合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方法探究  DOI:1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