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基于“中道哲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探赜

来源 :系统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损道哲学”派认为要通过抑人为而扬天然(以人从天)的方式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益道哲学”则希望通过抑天然扬人为(以人胜天)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和谐。冯友兰认为前者之弊在于过于压抑人之主观能动性(过于迷信自然),而后者之弊在于过分强调征服自然(过于蔑视自然),两者都无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冯友兰扬弃了这两派哲学,开创了以人辅天的“中道哲学”。这次新冠疫情中,美英分别犯了“损道哲学”和“益道哲学”的错误,错过了最佳的防疫时机,发人深省。建基于“中道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可以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并从根本上遏制和防范疫情。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团结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团结观,包含丰富的团结理论观点和系统的团结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国与世界关系一体框架下的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结的重要论述揭示:党的团结是保持团结的根本基础,民族团结是保持团结的重要方面,社会团结是保持团结的坚实基础,国际团结是保持团结的外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结的
作为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性主义渗透在他的相关研究著作中,其所强调的人的理性在人类诸文明发展中起到的决定作用更是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然而西方经济伦理中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本质以及弊端在成就资本主义兴起的同时,也为其衰亡埋下了祸根。与此相对,中国传统伦理所倡导的是个人与群体相统一的群体主义理性,通过内化成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维系着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在21世纪的今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
高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化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堂中看似听懂但课后解题较差的现状,知识迁移能力和解题思维需加强培养。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研读教材与考纲,多维度地进行针对性学法指导,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策略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期刊
随着直播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播带货产业爆发。本文依托第六届合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暑期到企业实践活动,根据一个月的企业电商直播带货的实践,对电商直播带货团队分工进行解析,对直播流程模式进行探讨。
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个要求。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学重视对教授过程和教师教的方法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研究。这样,化学教学就被割裂开来,成为难以协调的活动,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很难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因此,高中化学学法指导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期刊
学位
智慧互联全产业链科技发展平台,是实现智慧生活的抓手,是智慧城市的奠基石。科技研发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实现可落地、可操作,最终建设成为网络虚拟空间的实体经济。以产业、生活和商贸三大基石科学建模构建而成广域的网络航母集群,是实现智慧产业、智慧生活、智慧商贸的集大成者,成为未来人类生存生态智慧的集成主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作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中国价值提出来的,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关系。总体而言,两者之间呈现出辩证统一的图景。虽然两者在主体、形成条件、内容和表达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上存在不同,但两者的统一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价值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方向与规范引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包含着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其对于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自由理念,并在价值诉求上与马克思关于自由的观点一脉相承。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对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和自由实现的未来方向作出深刻阐明,正是对人的自由实现的可能条件的重要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构建,正是对人的自由实现的可能条件加以探索的重要探索。坚持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指导,认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新发展而给出的充满智慧的回应。当今世界由西方国家主义政治哲学所主宰,“以国家观世界”的视野消解了当代的“世界性”,“同一性”逻辑导致当代世界“多样性”的缺失,政治意义的消弭导致当代世界治理的无序性与无效性。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是“天下”思维,它不但彰显了“世界”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一致性,还成为世界包容性治理的思想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