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沂蒙精神的当代红色经典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8933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如何重述?红色革命历史如何、打动新世纪的年轻人?北京大学的吴晓东先生在谈及当代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创作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昨天的英雄怎样打动今天的观众?”吴晓东先生的问题指向了新世纪红色革命历史剧创作的叙述模式和审美效应问题。
  
  比较于20世纪“十七年文学”和“革命样板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叙述模式,新世纪中国革命历史电视剧亟需新的审美理念和历史言说方式。但遗憾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十年的当代红色革命历史影视剧都没有完全脱离旧的窠臼,或是旧有的历史叙述模式的修修补补,或是以“人性化”旗帜来对过去的英雄形象进行“桃色化”、“欲望化”叙述,造成当代革命历史剧创作浅薄与庸俗,引起很大非议。
  事实上,新中国的红色革命历史亟需当代历史化、亟需新的审美理念和叙述模式。正是在这样一种新世纪文化背景下,《沂蒙》电视剧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历史叙述方式,重新述说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诠释沂蒙精神,满足了建构当代红色经典的精神需求,获得了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借日常生活描绘革命精神的艺术突破。
  《沂蒙》电视剧在重述沂蒙历史方面,打破了以往红色经典的英雄主义的历史叙述模式,走向了以普通家庭、普通人为叙事主线的平民史诗模式,为深厚博大、坚韧牺牲的沂蒙精神建构起坚实的基石。《沂蒙》电视机以马牧池村庄、李忠厚家庭、李忠厚的妻子于大娘为历史叙述的主线和中心,展现了沂蒙老区千万个家庭和民众,乃至是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于大娘和马牧池村民是平凡、普通的,她们不是驰骋战场轰轰烈烈的英雄,但是,就在日常生活的艰辛中,做军鞋、架桥梁、烙煎饼军粮、收养孩子、救治伤员,她们毫无怨言完成了一个个难以完成的奇迹,显现出沂蒙山人的血性和韧劲,成为抗日英雄所立身生存的坚实的、不可摧折的大地母亲。在战争的间隙,于大娘也会坐街头穿针引线,有时也会手足无措,回归普通母亲的自然本色一面。
  《沂蒙》电视剧的突破不仅是历史叙述模式,而且在审美思维理念上,打破了以往的英雄与汉奸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描绘了一系列真实生动、栩栩如生的平民英雄群像,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嬗变,是一部刻画沂蒙精神的心灵史诗。剧中的共产党员李月受到婆婆的虐待,离开婆婆家,在自家山洞里照顾受重伤的八路军干部。丈夫孙旺上山遇到了。违背李月的嘱咐告诉了“恶婆婆”。“恶婆婆”没有告诉日本人,反而承担起照料八路军的工作。孙旺母亲的角色塑造的非常成功,一方面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深明大义。并逐渐意识到虐待儿媳的错误,开始喜欢上儿媳,为保护儿媳和八路军而吸引日军注意被打死。临死前之际昔日的恶婆婆说,以前蒙着的眼睛现在张开了。这一剧情生动说明了沂蒙山人不仅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争取自由和解放,而且同时自身主体性也在不断觉醒与成长。孙旺这一个“榆木疙瘩”、“闷葫芦”形象,话语不多,但其神态、眼神非常生动。
  剧中的地主李忠奉形象尤为突出,显现了编剧独特的审美理念,打破了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恶霸式”地主形象。李忠奉一身灰长衫袄,一双黝黑的手,一副坚毅的面孔,处事稳重,是马牧池村的另一主心骨。李忠奉作为李氏族长看到一幕幕鬼子、汉奸残杀村民的暴虐行为,对敌人充满了愤恨之心。剧中李忠奉给日本人送骨灰、到日本兵营救人、提议全村人商量帮助李继祖等戏,体现出他的智慧、勇气、善良和民族气节。晚清、民国期间的乡村社会依然是一个士绅自治的社会结构。《沂蒙》剧中李忠奉这个人物的塑造是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语境,是真实动人的。
  《沂蒙》电视剧突破还体现在运用互文性的历史叙述结构,在沂蒙人与八路军双向互动、心心相映的结构中重新诠释沂蒙精神,为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中重新思考沂蒙精神、思考党群关系,提供了新的历史维度和审美镜像。《沂蒙》电视剧在展现沂蒙老区人民的奉献牺牲精神,通过众多历史细节建构于大娘等一系列“革命红嫂”的历史主体性的同时,也借助历史细节来展现八路军全心全意为穷苦大众奋斗牺牲的革命主体性,如剧中政委的演讲,“消灭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八路军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政治宣示,而是在一个个八路军战士的具体行为细节中展现出来,如八路护士为患肺炎的孩子吸痰、把部队舍不得用的药用在穷人孩子身上、暴露自己坚决不连累百姓等等。于大娘等沂蒙“红嫂”的历史主体性和八路军的革命主体性,在抗战期间在沂蒙大地上交融在一体,互相融合、互相映现、彼此以对方为彻底奉献对象,互为主体性。《沂蒙》电视剧很好的揭示了沂蒙老区人民与革命军队之间的互文性心理结构,阐释出了沂蒙精神的深层精神内核。
  昨天的历史谁来讲述?昨天的历史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讲述。历史正是在一代代人的讲述中构成了记忆。《沂蒙》电视剧就是一部当代山东人讲述的关于自己昨天红色革命历史的优秀艺术作品。在新世纪中国改革向何处去、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历史时刻,重温红色革命历史记忆、重述为天下穷苦人翻身解放红色政治理念,无疑有着更为深刻、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而言,我要向《沂蒙》电视剧的导演、编剧、主创人员和所有演员表达我应有的敬意。
  毫无疑问,《沂蒙》是当代山东人创作的一部新世纪红色经典。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初识杨茗羽,是两年前,作为观众,在省话的小剧场里,观赏话剧《海的女儿》,她在里面饰演小人鱼。那个善良、无私、纯洁、高尚;为了得到一个永恒的灵魂,毅然放弃了生命和海底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了赢得王子的爱情,不惜失去自己最美好的声音的小人鱼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两年后,我带着单位的采访任务,再一次走近杨茗羽,对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杨茗羽自幼喜欢舞台表演,高考考进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来到山东省话剧院。在院
期刊
《朗读者》是一部有关纳粹罪行的电影。此前,《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影片通过不同的故事,从正面展示了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迫害和屠杀,今天,世人对纳粹的种种罪行已了然于心。当往日的灾难成为历史,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当年的一切;在法西斯政权倒台之后,曾经为它服务的法西斯分子又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与惩罚?影片《朗读者》借我们一双麦考的眼睛,引领我们走上法庭,走上对汉娜的审判,以及对历史与战争的重
期刊
和欧阳中石先生的初次见面在2008年,我作为《戏剧丛刊》的记者采访前来济南参加中国京剧节部分活动的欧阳先生。今年5月,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组织举办的“纪念奚啸伯先生京剧艺术”活动中,作为《奚啸伯纪念册》的编辑者,我再次采访了以奚啸伯先生嫡传弟子身份来参加本次活动的先生。基于这两次的见面,已对先生有过一些了解,因此本次采访较前更为轻松和随意。先生无需考虑遣词,我也不必策划话题,采访过程几近聊天且笑
期刊
时间:公元2009年4月20日  地点:某著名风景区一客栈内  人物:胡导——导演。  赵胜——剧组里的男一号,戏里的书生。  李月容——剧组里的女一号,戏里的小姐。  周芳——剧组里的演员。戏里的老板娘。  王鸣——剧组里的演员,戏里的店小二。  齐英——客栈男老板,戏里的店小二英哥。  小风——客栈老板娘。戏里的老板娘风四娘。  剧组人员若干  第一场  舞台中央有栋二层仿古小楼。左侧紧挨小楼
期刊
恩格斯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而莎士比亚正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期刊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1937-1972),前苏联著名剧作家,生于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主要在当地从事戏剧创作,1960年毕业于伊尔茨克大学文史系,1962年开始发表剧作,到1972年不幸遇难贝加尔湖,十年问共写了七部主要的戏剧:《六月的离别》(两幕喜剧)、《长子》(两幕喜剧)、《打野鸭》(三幕剧)、《外省轶事》(二部悲喜剧)、《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两幕正剧)、《窗子朝着田野的房子》(独幕喜剧)
期刊
“一个企业真正的对手不是其他的企业,而是其自身,能不能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不断的适应市场,才是其永远充满生机,走在别的企业前列,从而获得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这是美国橡胶公司总裁观察市场竞争的态势后的言论,美国橡胶公司是一家以研制新产品著称的企业。它每年可以向市场推出360多种新产品,几乎是一天一品。他不仅抓住机遇不断创新,而且紧跟时代的步伐,当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环境保
期刊
《戏剧丛刊》迎来了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在历史长河中算不上太长,但,处在特定时期的戏剧刊物,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地一路走来,实属不易。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个中滋味,只有局中人才真正领略得到。作为一个老编辑,亲身经历和目睹她的成长、发展过程,感慨颇多。不吐不快。30年间,大概出版了将近200期吧(正刊加增刊)。总的趋势是,刊物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编辑队伍的学历和素质也一代更比一代强,
期刊
(续上期)  第九集  夏天。中午。田间  一望无际的大片高粱穗头儿已经发红,豆地里传来蝈蝈的鸣叫声,远处的池塘里也传来青蛙的歌唱。  王祥与来福正在忙着收割高粱。  来福用小镢头砍倒高粱,王祥则用镶刀子钎下高粱穗头,再用细高粱杆一捆捆地捆起来。  地头上停着牛车,大黄牛已经卸下了套,在田头地间啃食青草。  来福:“大少爷,今年庄稼长得不错!收了高粱。再割糁子,之后就可以割豆子、种麦子了。等秋收一
期刊
时间:宋辽战争时起。  地点:辽国上京临潢府、长城、萧城和北宋澶渊城。  人物:萧燕燕  即萧太后。女,18-57岁,北府丞相萧思温之  女,名萧绰,小名燕燕,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辽、  圣宗隆绪之母。韩德让 男,25-65岁,萧思温从内地掳来的汉人秀  才,相府塾师,后为辽丞相。辽景宗 男,31岁,辽穆宗三弟,名耶律贤,穆宗死后即  位为辽国皇帝。罨撒葛 男,32岁,左亲王,辽穆宗二弟,耶律贤之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