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在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推动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zhang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在英语基础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让其感到强烈的期望与信任,使其树立信心,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心理暗示 期望与信任 信任激励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心理暗示充斥着这一过程,学生受到心理暗示的指引与激励,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被教学者无疑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主体是人,而人都是带着感情在活动的,因此情感是联系教学主体的纽带,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系统协调、顺利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虽然其高考英语成绩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略差些,但是其“二次发育”的潜力和空间较大。在教学中改变其心理定势,给予其强大的心理暗示,增强其强烈的被信任感和期望感,对于加快教学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暗示在教学的作用
  (一)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工具,求知欲、对英语的热爱、英语的美感等积极的情感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形成兴趣的有效基础,在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达到了一定的学习要求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欲望,驱使他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到新的学习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增强信心,首先要摸清学生的英语专业基础,从学生最低的水平定基础,从最短的板块定方向,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要让所有学生都能适应,都能接受,感觉到学习的成就感,感到学习英语或者学好英语不是很难。适当简化教学内容,使其适应学生的真实水平,融会贯通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二)强化和调控认识活动,提高认知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情感与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各种成分都有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能激发、调控认识活动,而且能充实认识内容,使认识更加丰富,发展积极的情感。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重视用积极的情感来教,用丰富、积极的情感暗示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发挥智慧潜力,具有增力作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能力,促进学习迁移,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认知活动。要搞好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在英语教学中给予心理暗示的途径
  (一)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积极消除或减少他们在外语课堂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平时加强与学生沟通并经常进行情感交流,利用一切机会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要时刻关心他们,用情感化他们,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消极影响,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还要注意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树立的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让他们觉得难以实现,而要合理引导,创造机会,以最适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树立学习信心,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二)区别施教,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中,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承认。以真挚情感感化学生。教学中注意降低基础较差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程度,在平时的小组活动中,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组,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让后进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感受成功,乐于接受英语,愉快地参与英语学习。
  (三)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增强成就感。
  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不时地肯定自己,就会减少挫败感,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提的问题要有难有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积极地学习英语。
  (四)换位思考,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
  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变化,尽力解决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学生思想情感上出现的障碍,辅以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对于基础薄弱、学有困难的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情感及在英语学习上渴求进步的需要,及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塑自我形象。
  综上所述,从高中到高职对学生来讲面临着学习的“二次发育”,新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将养成,老师发挥好自身作用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如何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堂知识因素,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暗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冠杰.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总结4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在输注托珠单抗时输液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提出对于应用托珠单抗规律治疗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应单独区域治疗,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责任护士,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下,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必要性,探讨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实施策略  引言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
目的 分析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护理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的104例新生儿,根据不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生活经验不多,对生活感触不深,尚处于浅层和感性的认知阶段,而“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具有抽象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合情猜想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合情猜想能帮助人们比较迅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提供研究的线索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合情猜想能促使学生以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无疑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猜想的诞生预示数学的发现。数学猜想不但促进了数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数学方法论的研
摘 要: 数学阅读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现状堪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转变陈旧观念,重视数学阅读;先尝试再对照,多主动式阅读;斟酌关键字词,突破句法难关等三个方面就如何有效指导数学阅读作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主动式阅读 数学阅读指导  阅读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来没有遭到怀疑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但
目的:探析舒适护理对结肠癌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60例/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观
关键词: 较快的语流及内容的多样性与专业性导致新闻听力一直是英语听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我国目前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中常见的以单词为中心展开的课堂教学,教材缺乏时效性、难度不合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作者在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外研究者的成果,提出明确教学目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强化听力认知策略、提高课后自主学习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教学 问题 对策  听是人们在日常生
摘 要: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适应了现代社会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意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导学式教学的实施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导学式教学法 实施 基本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值得大力提倡。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 
摘 要: 反思性教学作为新型教师发展模式,已成为教师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目的地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对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教师发展 实施方式 注意事项  一、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教师培养理论,可追溯到杜威和萧恩等人对反思活动的论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熊川武教授(1999:3)对西方相关理论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