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问中展开教学环节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简述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记叙的是红三军团过草地时,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它。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本课教学我着眼整体,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 会写6个生字,会认“骡、驮”两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不久前我读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今天我把这篇文章的片段带来和大家一同分享(课件出示张爱萍写的《一个真正的人——深切怀念彭德怀同志》片段)。为什么张爱萍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仍然这样怀念他,为什么我们读了这个片段后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呢?今天,就让我们借红军长征时的一个故事,一起走近彭德怀。(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 这篇课文围绕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1 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朝夕相处,征战沙场,深埋在他心里的是对大黑骡子的疼爱。这份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你们认真读课文,画出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边读边在旁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体会。
  2 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的“爱骡之情”。
  (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你从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语感受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爱之情?(抚摸、念叨、悄悄地塞进、看着它吃完。)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份真挚而含蓄的爱吗? (2)“彭德怀背过脸去。”你从“背过脸去”读懂了什么?(这短短的七个字。意味深长,扣人心弦。“背过脸去”这一动作,正是彭德怀深爱大黑骡子的体现!)
  (3)“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彭德怀与曾经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大黑骡子诀别,内心充满了沉痛和敬意。)谁能把这种深沉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你从他的“发火”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火气越大,越能看出他与大黑骡子的生死情谊。)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体会这份难以割舍的爱!
  3 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的“爱兵之情”。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彭德怀如此深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快速浏览课文第1~3自然段,用一句话说明原因。
  (屏幕显示: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学生朗读此段。
  要杀大黑骡子了,此时彭德怀的心情真的“平静”吗?谈谈你的体会。
  是呀,此时复杂的情感交织于彭德怀的内心,爱兵如子的他,眼见战士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每天近百人活活饿死在草地上,这怎能不让他心痛呢?所以,他深情地说——(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然而,杀了大黑骡子,他忍心吗?在多年的征战中,彭德怀早已把大黑骡子看做是他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战友,此刻,却要在自己的命令之下,让大黑骡子永远地离去,他多么不舍啊。但是,只要有食物吃,就能多一颗革命的火种,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所以,为了革命的胜利,他深情地说——(再次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一边是心爱的大黑骡子,一边是同生共死的战友,舍去哪一边都如同割去自己的心头肉。矛盾的情感撕扯着彭德怀的心。然而。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他怎么忍心呢?所以,他深情地说——(第三次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从看似平静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
  4 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互爱之情”。
  在多年的征战中。大黑骡子只赢得了彭德怀对它的爱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谈体会。)
  同学们说得很好,战士们对大黑骡子也充满了爱。他们多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让我们再次听一听那发自内心的请求。
  (屏幕显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六头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这分分秒秒里凝聚着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更凝聚着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这一部分课文。
  5 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彭德怀的“痛苦之情”。
  在生活中,二十分钟只是一瞬间,然而面对此情此景,战士们却感到是那样漫长。彭德怀理解战士们的爱,但多耽搁一分钟,就会有许多战士倒下。所以,他再也忍受不住矛盾的情感,双手叉在腰间吼道——(课件出示句子)“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
  学生齐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同学们,一位驰骋沙场,横刀立马的大将军,竟对这头骡子脱帽致敬,这是多么难以割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侠骨柔情。这么一段打动我们内心的文字,怎能戛然而止?你认为这里的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此时此刻,彭德怀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6 观看课件,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同甘共苦之情”。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爱得那样深情;爱战士们,爱得那样坚定;战士们爱大黑骡子,爱得那样依依不舍;爱彭德怀,爱得那样真诚。在将军与士兵的这种互爱中,我们体会到彭德怀和战士们之间有一种什么精神?(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件播放红军艰难行走在草地上的镜头,教师动情讲述)正是因为有这样爱兵如子、和战士们生死与共的将军,才让士兵有了钢铁般的意志;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将军爱士兵,士兵爱将军,官兵团结,同甘共苦 的队伍,才能翻过飞鸟难越的雪山,才能走过被称为“死亡沼泽”的草地,才能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取得一个个胜利!所以,我们要骄傲地宣布:(课件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全班齐读此句。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位爱兵如子,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彭德怀将军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7(屏幕显示彭德怀像。)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进一步认识了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彭德怀将军,此时此刻,你明白张爱萍为什么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仍然这样深切怀念他了吧?的确,正如张爱萍所说:彭德怀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的人!我们有这样—位元帅,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他的伟大人格和名将风范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彭德怀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我是按这一理念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这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我着重反思第一课时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按照这三个维度,这节课着力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彭德怀将军爱与痛的矛盾心理,他爱大黑骡子,但不杀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就不能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其爱之真,痛之切,撼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根据这一特点。我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和生硬的道理说教,让学生多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内心感受,特别是对“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的品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彭德怀复杂的内心,感悟其复杂的矛盾心理。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上突出一个“引”字。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课一开始,读了张爱萍写的《一个真正的人——深切怀念彭德怀同志》一文片段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张爱萍在彭德怀同志逝世多年后仍然深深地怀念他?这一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以“爱”为线索,提出:“他既然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引导学生带着这一问题与文本对话。接下来对课文的品读和对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感悟,都注重一个“引”字。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语文教学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健全人格。这—课的教学,我注重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认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戴之情。抓重点词句的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交流体会,结课前没计问题:“这时,你想对这位爱兵如子,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将军说些什么?”都体现“渗透性”原则。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把阅读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就能充分展现,使课堂充满精彩的生成和生命的灵性。
其他文献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景,具体描述村子里的人挑水的艰难和下雨时全村人在雨水中洗澡的情景;回忆“我”孩提时洗澡的不易,夏天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的真切感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喝着矿泉水、纯净水和自来水长大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山
期刊
所谓“点拨”,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使其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研究数学教学中点拨的功能、特点和方法,探究点拨艺术的内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数学素质是大为有益的。    一、点拨的功能    1 解难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如直解其难,
期刊
《卖木雕的少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精读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让我们看到这位少年美好的心灵,体会到由他传达出来的中非友谊。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感知
期刊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是两位数”,颇有感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其除的顺序、试商的方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完全相同,只是商的位数多了,需要解决商的每—位书写的位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特别是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内容,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尚未真正理解。  片段一:
期刊
数量,英文是Ouantity;质量,英文是Quality。一眼看上去,两个Q还真差不了多少,本质却有天壤之别。  2007年6月,中国汽车分别在俄罗斯和德国做碰撞实验不过关,国外媒体纷纷称中国汽车为“夺命车”、“敢死车”,甚至说它们是“来自中国的废铁”。想想也不足为怪,德国“大众”在“帕萨特B5”的基础上研制“帕萨特B6”,人家可是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而中国市场每年涌现50款以上的全新车型,其中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跳绳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跳绳,跳绳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我们的体质。跳绳还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并解决跳绳活动中蕴藏着的这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跳绳)  师:昨天老师和
期刊
2010年3月1日召开的云南省“三生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透露,由云南原创的“三生教育”教材已被13个省市采用,其中陕西、河南、安徽三个省均以发文的形式在全省学校推广使用。据悉,云南原创教材被省外使用这在云南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此外,省教育厅近期还将出版《三生教育中国公民读本》。  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掌握生存技能,了解生活常识,最终获得人生的幸福,2008~2月。云南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
期刊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明确互动目标。发挥教师教学智慧    明确的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而师生互
期刊
百闻不如一见,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深受启发。现摘录其中精彩片段,和同人一起欣赏,一起思考,一起共享。  片段一:寓数于景。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谁吗?  生:是黄老师。  师:对,暑假里,我和同事们一起出去旅游了。能看出我拍照的地方吗?  生1:在一座山上。  生2:还是一座不一般的山。  师:是的,这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理念:对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经历被剥削压迫的儿童来说,学习本篇课文就是要让他们了解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通过听讲和朗读课文,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体会乡亲们饮水思源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课文中的两类生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