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农村教学已有十多年了,笔者感到很多农村孩子读书越到高年级越困难,很多孩子越教越难教。如: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走神”,对教师讲的重点、难点全然不知,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的现象越到高年级越严重。至于只听教师讲不动脑去分析,不加思索,不求甚解的学生就更多了。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想要把学习搞好,也有很多同学在努力,可效果却总不见好。结合笔者自身的感受,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孩子不会思考,习惯性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不会动脑筋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使他们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而善于联想、敢于判断、勇于创造,从而学会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单方面强调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学生听懂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相符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并且尽可能地与教师的想法保持一致,以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上要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特别是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到头来教师累得直埋怨,而孩子呢就真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其实,孩子越小接受能力越强,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愿意自己琢磨,自己探索,要是发现了新现象,学会了新知识会激动很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此,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诱发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其中有一条建议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师要充满教学灵性,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灵性去带动孩子,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如在识字课上,可以设计一些猜谜语、编儿歌、编故事等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在观察中思考,并练习说话;或针对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等。这样,就使每个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获取新知识。在课堂上还要给孩子们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这样许多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想说”的要求。最后,再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笔者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感触颇深,孩子们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无数个问题从小脑瓜里冒出来了:蚜虫是什么动物?燕子、啄木鸟、青蛙为什么都不能帮助棉花姑娘捉虫呢?看图仔细的孩子还发现了第一幅图中棉花的叶子到处都是小洞,最后一幅图怎么就没有了呢?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把这些问题梳理一遍后就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通过自读课文找答案,经过独立思考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在集体交流时,为了照顾学困生,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先讲,回答后大家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孩子们情绪高涨,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个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激发了孩子们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由此可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教师首先要善于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促使对孩子的教育更富有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个人素质。
(作者单位:617100四川省米易县撒莲小学)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使他们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而善于联想、敢于判断、勇于创造,从而学会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单方面强调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学生听懂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相符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并且尽可能地与教师的想法保持一致,以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上要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特别是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到头来教师累得直埋怨,而孩子呢就真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其实,孩子越小接受能力越强,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愿意自己琢磨,自己探索,要是发现了新现象,学会了新知识会激动很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此,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诱发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其中有一条建议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师要充满教学灵性,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灵性去带动孩子,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如在识字课上,可以设计一些猜谜语、编儿歌、编故事等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在观察中思考,并练习说话;或针对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等。这样,就使每个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获取新知识。在课堂上还要给孩子们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这样许多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想说”的要求。最后,再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笔者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感触颇深,孩子们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无数个问题从小脑瓜里冒出来了:蚜虫是什么动物?燕子、啄木鸟、青蛙为什么都不能帮助棉花姑娘捉虫呢?看图仔细的孩子还发现了第一幅图中棉花的叶子到处都是小洞,最后一幅图怎么就没有了呢?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把这些问题梳理一遍后就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通过自读课文找答案,经过独立思考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在集体交流时,为了照顾学困生,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先讲,回答后大家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孩子们情绪高涨,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个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激发了孩子们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由此可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教师首先要善于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促使对孩子的教育更富有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个人素质。
(作者单位:617100四川省米易县撒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