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农村教学已有十多年了,笔者感到很多农村孩子读书越到高年级越困难,很多孩子越教越难教。如: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走神”,对教师讲的重点、难点全然不知,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的现象越到高年级越严重。至于只听教师讲不动脑去分析,不加思索,不求甚解的学生就更多了。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想要把学习搞好,也有很多同学在努力,可效果却总不见好。结合笔者自身的感受,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孩子不会思考,习惯性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不会动脑筋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使他们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而善于联想、敢于判断、勇于创造,从而学会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单方面强调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学生听懂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相符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并且尽可能地与教师的想法保持一致,以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上要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特别是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到头来教师累得直埋怨,而孩子呢就真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其实,孩子越小接受能力越强,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愿意自己琢磨,自己探索,要是发现了新现象,学会了新知识会激动很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此,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诱发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其中有一条建议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师要充满教学灵性,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灵性去带动孩子,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如在识字课上,可以设计一些猜谜语、编儿歌、编故事等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在观察中思考,并练习说话;或针对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等。这样,就使每个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获取新知识。在课堂上还要给孩子们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这样许多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想说”的要求。最后,再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笔者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感触颇深,孩子们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无数个问题从小脑瓜里冒出来了:蚜虫是什么动物?燕子、啄木鸟、青蛙为什么都不能帮助棉花姑娘捉虫呢?看图仔细的孩子还发现了第一幅图中棉花的叶子到处都是小洞,最后一幅图怎么就没有了呢?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把这些问题梳理一遍后就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通过自读课文找答案,经过独立思考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在集体交流时,为了照顾学困生,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先讲,回答后大家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孩子们情绪高涨,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个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激发了孩子们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由此可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教师首先要善于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促使对孩子的教育更富有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个人素质。
  (作者单位:617100四川省米易县撒莲小学)
其他文献
俗话说:“做人难,难做人。”其实,做教师更难,难于上青天,你即使有丰富的知识,也不见得就能把学生教好;你即使有丰富的经验,也不见得就能在漫长的教育之路里独占鳌头。有些教师说:我有劲使不出;有些教师说:整个哑吧吃黄莲;也有的说:我越教越象个大傻包……教学之路,真是一条百味人生路。  我从教不长,面对活蹦乱跳的学生,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面对成绩落后的怪才,我苦从衷来、日思夜想:如何才能把这些“宝贝”教
期刊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上,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教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教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
期刊
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技校学生要树立对社会、对亲人、对自己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意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和动力支撑,技校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形成原因    1、家长方面  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俨然以“小公主”、“小皇帝”自居,长辈
期刊
语文教育是语言运用的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育。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凸现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育更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如何在语文教育领域中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树立人格教育的意识,是当今
期刊
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既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者与学者相互配合,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什么都学不好,再好的教师也难以教出满意的成绩。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促进智
期刊
【摘要】本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中职学生的现实状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目的”、“灵活、综合地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堂学习与课外指导相结合”三个方面,就如何正确地、科学地指导中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谈了某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中职生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已深入全国各类学校的语文课堂,并且受到普遍欢迎和认可。尤其在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学习内容的五大模块,并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多元整合。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期刊
如何展开识字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呢?下面将我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介绍给大家,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能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差异较大,有的学前已认识几百个字,有的只认识几个字;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有的孩子读几遍就记住了,有的读十几遍也难以记住。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而是整齐划一地同等要求,
期刊
今天这堂课,是我一生中最痛心,也是最激动的一堂随堂课,因为就在我准备上《荒岛余生》的前一天,班上发生了一件让人十分痛心的事:一个小女生因家庭中一点小误会,结束了自己年仅13岁的生命。全班同学都处在为失去同学愤怒和悲痛而不能自拔的状态之中。  我再次看了看我以前的教案,觉得我应该上好这堂课,教学目的只有一个:把同学们从愤怒和悲痛中解脱出来。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我们熟悉了课文。上课铃一响,我进了教室,并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