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bnm123j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探究中西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两方面的差异,并利用带有东西方多元文化差异的电影《喜宴》进一步进行形象的释例,指出东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和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产生的。
  关键词: 中西家庭 文化差异 喜宴
  家庭对于每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反映还是国家文化的折射。中西方由于经济形态、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家庭观念。了解其中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深层的民族观念和文化意识。电影《喜宴》是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利用中西方存在的家庭文化差异表达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的一连串思考。本文借助该影片表现的具有激烈冲突的中西家庭文化差异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论述。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
  我们了解家庭文化及其差异首先要明确家庭文化的内涵,家庭文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的关于精神和伦理、思维等部分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既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表现又包括家庭中体现的文化生活,思维、价值观等所体现的行为规范。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变化才成型的。在形成过程中家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影子,因此家庭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缩影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
  二、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
  (一)家庭结构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具有明显外显形式的家庭结构方面。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延伸家庭模式。这种模式是因为印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在古代,中国家庭其实是一个家族。大部分人以家族聚居,一个家族的组成不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还有以血缘而延伸的其他成员,因此会形成以直系血缘为主的家族结构。在当代,家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家族的影子,一个家庭中不再包含众多家庭成员,主要是直系血缘的家属,“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普遍流行,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和父母分开来住,尽管这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大部分子女都不会选择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一般都居住在相同的城市,距离很近,平时各自过生活而到了节假日会和父母相聚,同样还是受到传统延伸家庭模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家庭模式有更多的变化,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多了起来,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家庭模式。一些中国人没有给予处在这些家庭模式中的人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容忍度,这些人的家庭选择会被放大到他们从属的小社会中。这些与传统不符的行为会受到来自周围各个方面的压力,一些要选择丁克和有同性伴侣的年轻人通常会选择隐藏自己的身份。
  对于西方家庭来说,他们的主要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也就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相对来说,西方人没有那么强烈的血缘意识,但他们同样很看重家庭。他们会和父母生活到成年,但大多数年轻人在成年之后会建立自己的家庭,基本没有几代人同住的现象。人们对于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同性家庭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容忍度。在《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伟同的父母所代表的中国延伸家庭,他们夫妻一直生活在一起,只是因为儿子的事业在美国所以不能跟他们住在一起。赛罗的父母所代表的西方核心家庭,他和两个姐姐都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甚至父母也处于长久分开的状态。同时,对于中西方同性伴侣的态度也在影片中有表现,高伟同作为一个受中国思维影响很深的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对父母坦白身份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选择隐瞒。他的同性伴侣赛门却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了家人,并且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高伟同宁愿填写那些无聊的婚介信息也不愿意向父母公开自己的身份。
  (二)家庭关系
  1.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首先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孝”的意识,孩子需要在父母年迈的时候照顾和赡养他们。这种“孝”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封建社会人们就把“孝”当作基本的道德标准,如《孝经》指出孝道就像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转,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人类最基本和首要的德行。(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孝”仍旧是道德中很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人们对父母没有孝的概念,但他们依然爱自己的父母,这种感情在《圣经》十诫中有提到:Hono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that thy days may be long upo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thy God giveth thee.(你孝顺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互不干涉的,在美国,孩子满十八岁后就要搬出原来的家庭,自己谋生。结婚后,他们会建立一个自己的核心家庭。他们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赡养父母的意识,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也希望独立生活。《喜宴》中,高伟同的母亲问到赛门的家庭时,他这样回答:“My mother is in Boston,My father, I suppose is in Arizona. Both of my two sisters are in San Francisco.”這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成员都是各自居住的,I suppose也表示他和家人没有很紧密的联系。
  其次是中国孩子对于父母的服从。中国家庭重视跨代之间的等级关系,家庭成员很少会要求属于他们的权益或者隐私,因为他们的长辈有绝对的指挥权安排家里的事物,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动向,孩子只能服从和顺从,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在中国也有着长久的历史,中国父亲通常扮演家庭财富创造者的角色,是家庭成员的统治者、家庭事务的决策者、家庭特权的拥有者。相应的,孩子被要求服从,而且这种对父权的服从也被视为孝顺。在《喜宴》中,当高伟同父亲的老部下得知高伟同的婚礼举办得很简单之后立即建议举办一个热闹盛大的中式婚礼,而伟同却百般不愿意,而当老陈说“我这不是给你办,我是给师长办,你要说个不字的话,就是不孝”时,伟同不得不按照老陈的建议举办中式婚礼。   和中国父权制意识形态和孩子的服从不同,在西方,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父母没有权利对孩子的事做决定或者干涉孩子的自由,同样地,孩子更希望能够被平等地对待而不是一味服从父母。
  2.夫妻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男性一般会被看作家庭的支柱,他们主要处理一些外部事务,会更多地投身到事业和家庭财富的创造方面,因此对于家务或是家庭工作都做得很少。受到男权和父权思想的双面影响,男性在夫妻关系中同样处于一种支配地位。很多中国女性不会为事业投入太多精力,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们主要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很多女性把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她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相夫教子。这种现象《喜宴》中也有表现,如:当高伟同和赛门用英语吵架时,高伟同的母亲问道:“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待太久了,所以赛门生气了么?”话音未落立刻遭到丈夫的呵斥:“闭嘴,吃你的饭。”还有高伟同的母亲与顾薇薇的对话:“薇薇,妈有时候真是羡慕你们这一代的女孩子,能够受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有才能,不用靠男人,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女人毕竟是女人,丈夫与孩子还是最重要的,是不是?”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式的夫妻关系。
  和中國不同,在西方,家庭事务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都由男女两方承担。他们更加渴望独立和平等。因此,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男性在夫妻关系中不是统治地位,他们会在家庭事务上跟妻子商量,分享自己的观点。女性比较独立,不会将丈夫和孩子看作自己生活的重心。
  三、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传统经济的影响
  几千年以来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是中国家庭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种经济体系使得居民通过精耕细作的小规模劳动达到自给自足,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家庭作为最基本生产单位的地位得以确立并且一直保留下来,逐步成了社会结构和国家体制中重要的部分。在不断发展的农耕经济中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需要有人管理规划,因此在这基础上有了宗法制的雏形,他们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传承为中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的大家族团体。此外,还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比如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大多数家族常常住在同一区域的现象。现在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及重视血缘、“落叶归根”等思想都受到由传统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
  西方也存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生活方式,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经济的增长,开始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产品变成了商品并出现了货币,这使得西方在经济方面很早就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商品生产行为和经营模式,打破了家庭这种独立生产的传统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贫瘠的土地资源不足以供养过多的人口,他们不得不进行强制性海外移民。不重视血缘、家庭成员间不紧密联系等现象也不难理解。
  (二)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文化当然不可避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其中“礼”指的是人在集体环境下要长幼有序,讲究礼仪,要严格遵守本分。儒家文化极力主张区别社会尊卑关系,主张服从、主张承认家庭的权力、主张男子治外女子治内的家庭分工,还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后来,朱熹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准则。 可见,中国家庭所表现出对孝的重视,夫妻家庭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序长幼、别内外等思想都带有儒家文化的烙印。
  西方基督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在家庭文化方面,家庭权威是让步于宗教义务的。比如《圣经·新约》中记载了耶稣的话:“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这使人们把原本对于家庭的责任引向对宗教的效忠,产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维模式。随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更是加深了西方人对个体价值和个人尊严的要求,树起了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旗帜。在这样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西方人不依靠家庭,不依赖他人,而是自我依附的处世态度和原则。
  四、结语
  我们了解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其中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也要看到,家庭文化仅仅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内容,在文化思维交流时必然还会发现更大的不同产生更多的碰撞,因此我们在文化交流时更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对于差异巨大的部分要追本溯源,尽可能地理解和接受,做到求同存异。这样才能使文化交流顺利进行,才能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京丽.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65-68.
  [2]郭俊.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3]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侯畅.从《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6(07):185-186.
  [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6]魏爽.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视角下分析中美家庭文化差异[J].才智,2017(02):190-191.
  [7]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9]张从益.中国文化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赵亚军.探析跨文化交际冲突下的中外家庭教育[J].现代交际,2016(07):127.
  [11]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响应,是指引当代教育的新理念,必将带来教育模式的变革,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应抓住机遇,转型发展。构建“课堂—项目—竞赛—实战”四轮驱动的商科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孵化”四个方面切实融入专业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商科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关键词: 四轮驱动 创
摘 要: 优良家风是一种优质社会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起着规制和催化作用,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今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分析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关键词: 优良家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连民族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市
摘 要: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玲连续推出 “我的爱”系列七部小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好评。本文以最新出版的第七部小说《最后一次离开你》为例,从现实主义写作的力量、对少年儿童阅读的意义等角度,分析徐玲亲情小说创作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从经典意义的角度提出需要进一步磨砺的方面。  关键词: 爱 成长 亲情小说  在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上,江苏有两位现象级的作家值得重视,一个是王巨成,另一个是徐玲。他们的共同点是
摘 要: 材料一直是设计者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基础,对材料的特性、质感、延展性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材料实验性设计、工艺实验性设计、技术实验性设计、综合性印刷效果实验练习四个方面分析了平面设计视觉质感。  关键词: 材料 工艺 技术 平面设计 视觉质感  材料可以体现物体的质感,这对于真实触摸到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包豪斯的设计课程体系对造型材料的研究、表现、技法一直占有很大的比
摘 要: 新教师入职培训不仅影响着新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而且关系着聘请学校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形势下,民办学校对入职新教师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学校要做到长远规划与稳步发展,势必需要探索出适合新时代青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与方法。本文以W为案例,对其入职某民办学校的前三个学期所参加的培训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并结合该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测评数据和当面谈话记录,分析民办学
摘 要: 从民国时期的小说《梅兰芳》(1919年)、《梅兰芳被刺记》(1947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电视剧《梅兰芳》、京剧、话剧等文艺作品,都塑造了齐如山形象。近百年文艺作品中的齐如山形象,从帮闲篾片、儒雅学者,到癫狂文人,其形象变化背后都有梅兰芳形象的如影随形。“这一个”的齐如山的形象流变折射出“嗜戏薄伶”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 现当代文艺 齐如山 梅兰芳  齐如山(1875—1
摘 要: 民族院校学生党员,是民族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采取有效途径,培育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院校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施的“闪闪红星”先锋引领计划,以学生党建中心为依托,以“一个理念”“两个目标”“三三原则”“四项功能”为主体框架,促进学生党员全面发展。  关键词: 民族院校大学生 学生党员全面发展
摘 要: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出国项目,每学期为数众多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游学交流项目。“Share-出国交流心得分享直播平台”,将直播与文化交流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学习,提高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拓宽文化学习渠道,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学习诉求。本课题就互动直播对大学生文化学习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从教师、学生、社会等角度剖析了互动直播教学模式存在的意义及在教学
(梅州市梅江区委党校, 广东 梅州 514011)  摘 要: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为2015年跨年热播古装历史剧。唐太宗李世民及兄弟三人的乳母彭婆婆,怨恨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弑兄杀弟而老死不愿相见。但李世民对彭婆婆始终是尊敬、平和、耐性的,希望能够与乳母冰释前嫌,并为彭婆婆在弥留之际原谅了自己而感到欣慰,演绎了一段皇帝与乳母的微妙情感。礼敬乳母在唐代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念,成就了乳母阶层自我
摘 要: 理论课程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艺术类院校的理论课教学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将“翻转课堂”理念引入理论课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习惯。“翻转课堂”的实践必须充分结合课程、学生、教学环境等具体因素,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有的放矢的“翻转”。  关键词: 理论课程 翻转课堂 “传播学导论”  理论课程是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在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