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且明目,积沙乃成塔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z3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设一门和英语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的念头,由来已久。因为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兴趣所在,一直以来,对地理、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比较偏好。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经历中,也坚持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感知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实验二小教书的这几年中,使用的是外研社《新标准》教材。这套教材的“文化”脉络清晰,涉及面很广。但由于都是作为背景知识补充,自己总是意犹未尽,也不时看出学生有不解渴的感觉。
  于是动了要做专题讲座或开一门选修课的心思。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全面,学校每周二下午的选修课从最初的艺术类扩大到艺体类,而且还有向更多学科开放的趋势。这为我的理想提供了一个课时上的可能。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授课语言的问题。我被拘囿在英语专业的框架里,又困惑于文化的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上是一个不可能跨越的鸿沟。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所谓“当局者迷”。直到有一天和学校分管科研的芦校长讨论科研话题时谈到我的设想和困惑,芦校长的一句话让我顿感醍醐灌顶,“为什么不可以用中文或者双语教学啊?文化上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是一定会对孩子们有好处的。”是啊,我怎么会忘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正迁移呢,殊途同归啊。


  准备
  (一)开课论证
  这个时候,已近期末,学校各部门都在做新学期的计划,再晚就只能等下一个学年了。于是战车迅速开动。我和学校教学处、分管领导、校长分别沟通,得到了大家的全力支持。我又熬了几夜,准备开课论证。搜寻下来才发现,在国内基础教学领域,开设类似课程的只有北京四中的两位老师,从语文和英语学科出发,将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文化学习和语言提升。其他并无经验可循。而仔细研究起来,北京四中的这门跨学科选修课,因为面临学生的年龄、认识、知识、经验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完全不能作为“拿来主义”用在小学课堂里。这让我初次感受到自己将要面对的任务的艰巨和棘手。
  根据自己脑海中对这门课的模糊构想和查阅资料的一些收获,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初步拟定出一个简单的开课论证。从对这门课的介绍、开设的必要性、开设的意义以及教学设想几个方面提出一个简单架构。提交给学校。很快得到学校的同意和支持。李校长亲自给我打气,肯定了开这门课的意义,也提了一些建议。鼓励我做好这件事。
  (二)教学框架设定
  深感任务之艰巨,整个暑假,我没有安排任何出行,目标只有一个:准备选修课。我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将教学内容的框架梳理得明晰,将一个学期的材料基本准备齐全。
  为此,我进入了一个癫狂的学习模式:首先是梳理教材有关文化的知识点,并归类;其次是查阅各种和文化相关的资料,找有关联点及有趣的话题。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求知的欲望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窥探的可能。通过反复的推敲、比较、思考、求证,原先非常模糊的框架开始一点点明确起来。我基本确定了从“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这样宏观话题入手,谈人类共同的祖先,再到历史上东西方的几次重要交流。然后是分国别的文化导入: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以及中国。因为担心每一个国别文化的内容过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好奇,同时考虑到一些共性的内容,我又将地标建筑、色彩和符号、节日、艺术、运动等话题单独拿出来,设定教学单元。这样,最终形成教学框架如下:
  1.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
  2.东方和西方
  3.中国
  4.英国
  5.美国
  6.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7.语言趣闻
  8.地标建筑
  9.色彩和符号
  10.节日
  11.艺术
  12.运动
  13.大学
  14.神话和禁忌
  (三)教学内容确定
  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多如牛毛,最终要导入哪些内容,怎样实现东西方文化的比较认识,如何兼顾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以及趣味性原则,这都是要仔细考虑,反复推敲的。最终,我觉得从每一个话题最典型的、最具特色的角度谈起,效果可能更好。比如英国,如果和小学生谈它的历史沿革、王权更迭,无异于作茧自缚。倒不如谈它的称谓、国旗的含义、全球闻名的特色:约翰牛、英式幽默、英式下午茶、英式饮食。一来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略有耳闻却不明就里,二来这些话题各成体系,少有牵扯,容易在课堂里讲明白。
  遵循这一原则,根据课时的安排,各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逐一确定下来。按照这个框架,我开始分单元搜集文字资料、图片,考虑安排什么样的视频资料等等。随着假期的倒计时,似乎从虚空里终于切实地抓到一些东西,文件夹越来越丰富,我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和感觉也日渐明晰。
  实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哪怕是经历了前期的论证、教学内容设定以及初步的材料筛选,真正实施起来,才知道凭空开一门新课,所要面临的是一场全身心挑战。
  (一)课件的准备
  学生们没有教材,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课件了。而且,很多东西,通过语言描述不出,也只有通过课件才能够让学生去更好地认识、感知。
  在课件的准备过程中,我尽力做到规范,如同一层级标题、内容字体的一致、大小的一致等,所用图片保持清晰,文字说明的简洁,双语的运用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时候还需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比如说在学习大航海的内容时,考虑到动态的航线图比静态的更能给孩子以真实感,我花了大量时间,仔细地做出动画效果图。上课过程中,孩子们对这些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下课了还希望自己亲手来操作一下,感受一下航海家的壮举。
  (二)音、视频资料的准备
  教学形式的多样是最初就有的设想。很多内容,佐以一小段视频资料,往往更有教学效果。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我准备了一些电影或电视节目的视频或音频资料。比如在说到美国登月的内容时,播放一段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现场传回的声音,音质虽然不好,但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那个时刻的伟大和历史的穿越。在学习大航海的内容时,播放一段电影 1492中哥伦布及其船员们历经千辛万苦,几近绝望中最终抵达陆地的片段。当浓雾撒开,陆地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眼前时,孩子们自发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种体验和学习,才是最接近本真的学习。   在准备视频资料的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定要给适合学生的内容,二是考虑到播放时间占整节课时的比例,课堂一定要给最合适的片段,短小而精悍。因此,往往我都要从头到尾把整个影片看至少一遍,确定没有什么不适合学生看的内容,是可以推荐的。如果实在有不适合的内容,如1492反映的是殖民时期的影片,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血腥的镜头,首先在课堂播放内容上我保证不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其次我也反复提醒学生影片中有血腥内容,如果一定要看,必须要得到家长的允许或在家长的陪伴下观看。
  (三)任务单的准备
  为了突破选修课的一些局限,如隔周上,间隔时间较长;没有教材;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等,我为每节课设计了任务单。任务单一般包括三大块:本课内容回顾;推荐书目或影片;下节课的前参。我让学生们将这些任务单贴在统一发放的练习簿里,积累下来,能够复习、回顾,或者据此做自己的拓展研究。
  (四)探究式学习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课程推进了两个单元,孩子们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上课形式以后,我抛出第四单元,有关中国的内容,鼓励孩子们自己来尝试,分小组进行一次探究式学习。全班同学分别进行了五个大话题下的九个子话题的研究。为此,针对小组和个人,我设计了两张任务单。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为了方便联系和合作,他们多半选择本班或同年级其他班的同学),根据选择的话题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中间以小组为单位找老师沟通、汇报进展情况,有的组多达四轮。最后在课堂上汇报。所以第四单元的学习,基本是以学生为主导,我只是在最后做了一个总结和补充。效果非常好。
  意义
  到目前为止,这门课刚刚开了一个学期,还没有完成一个轮次的教学计划,
  还远不到总结其意义的时候。所谓意义,其实更多的是当初的设想和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在我看来,在小学高年级段开设有关语言和文化的选修课,其意义主要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有关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能力的说法,学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怎样的共识。在我看来,我们的这些孩子,将来应该学会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人们相处,学会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本民族的和异域的,增强文化理解,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够使他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异国文化和社会,在将来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相互尊重,寻求更好的合作和发展。
  中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具体形象的依赖越来越小,开始发展起创造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他们的情感更加稳定、丰富,自我尊重,同时也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道德情感得到初步发展。这些都为这门选修课的开设提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我尽量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应该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起爱国主义精神。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压制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跨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我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班级、年级,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每个个体也都有不同的兴趣所在和特长。这就对我的教学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挑战。而“以学论教”是实验二小“双主体育人”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反馈信息调整我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这对我的个人成长也是一个良好的促进。使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成长为知识更为全面、兴趣更为广泛、人格更为健全、魅力更为凸显的合格选修课教师。
  (三)为跨学科综合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了综合课程。
  有研究表明,综合课程有利于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经验,奠定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分科课程学习建立广泛多样的暂时联系。同时,综合课程有助于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充足、均衡、全面的营养成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积极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有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的设置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当东方遇到西方》正是尝试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的多个组成部分:地理历史、文学艺术、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带领他们走进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这无形中就会糅合进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形成一个跨越学科、超越教材的综合学习过程。因此这门选修课的开设,实际上是为学校乃至更大范围内跨学科综合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积累经验。
  (四)为学校的教育特色更书一笔
  实验二小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小学教育的先驱者和领路羊,一直以来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上都遵循着自己的特色。其中“个性、超越、未来”的课程文化特质正是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些年来,学校遵循“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想,在分析、整合学校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实验二小特色的、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包括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如艺术类选修课、主题研究课、平行选修课等。这些课程面向未来,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课堂、超越了教师。
  《当东方遇到西方》选修课的开设,秉承学校课程设置的理念,保有学校课程设置的特色,将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设置蓝图,为学校的教育特色更书一笔。
  反思
  《当东方遇到西方》文化选修课已经开设一个学期了,结合下一阶段的课程推进和前期的教学情况,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选修课上,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
  前期的学习中,我们利用一个单元的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汇报。学生们准备得充分,汇报的也很精彩。但是期末的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希望不要再采取这种方式,觉得课后时间有限,也有认为自己准备的没有老师的全面生动,更愿意被动接受。
  这件事带给我的思考是,选修课理论上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应该喜欢亲自去做一些研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不能将自己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呢?
  (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如何针对一些具体的教育案例,分析原因、尝试对策、总结经验
  教育无处不在。但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更集中在自己专业课堂所出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上。其实,选修课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更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说这是个不同年级学生的组合,男女生选择的比例在五、六年级差别很大;五年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远远高于六年级;而在一些已有知识和经验上,六年级学生又显然比五年级更为丰富和准确。如何在这种混合能力、混合兴趣的班集体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加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
  有颜氏家训《勉学篇》云,“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我想,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文化选修课,其实也就是一种开心明目。希望能够打开一扇窗,帮助孩子们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学会采取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要意识到“没有高人一等的文化,只有不同的文化”,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妄自菲薄,也避免妄自尊大,能够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虽然在厚重的“文化”两个字面前,他们年龄尚小,略显单薄,但积沙成塔,焉知今天播下的这颗种子就没有发芽的那一天呢。
其他文献
编者按:《英语学习》线上系列讨论的第二期话题是“英语学科素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围绕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辩证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任务型)活动对培养语言能力的作用、强调培养语言能力是否与考试有矛盾?如何解决?微信群的专家、老师们围绕这五个问题进行了精彩、热烈的讨论。  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辩证关系  李
期刊
摘要:江苏省实施中考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笔试,轻口试和听力测试”的倾向,对英语教学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和反拨作用。听说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据,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夯实语音基础,课内充分挖掘教材各个板块的听说实践资源,课外开发运用各种拓展资源,隐性渗透和显性指导听说策略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人
期刊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江苏省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以下简称“人机对话”)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的五级目标要求,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将听力和口语考试合二为一,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考试进行实施和管理。在人机对话考试评价系统中,命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保证考试命题的合理性,在过去六年多的实践中,江苏省一直坚持以下一些做法。
期刊
引言  我们在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倡导寓教于乐和学以致用,主张教师从枯燥无味的语言知识点讲解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这些在日常的教学中已经被教师们重视,逐渐得到了体现。然而当进入复习阶段,教师理应退于引导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挥。但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强使得复习课又恢复
期刊
摘要:针对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笔者在本校高一全级通过开展“文学圈(Literature Circles)”活动,运用“RISADAR”七步法指导学生从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写作背景等文学要素的角度赏析理解文学作品,并结合他们各自的生活、情感经历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增强文学阅读的兴趣,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学圈;文学阅读七步法;综合语
期刊
摘要:本文以清华附中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了在生态英语学习环境中开展英语文学阅读工程的意义和实践模式,即通过专家引领,团队合作,保证阅读工程的系统性、连续性;采取循序渐进、阶梯式阅读方式,体现系统的层次性、差异性;指导学生自主编制测试题、举力读书会,发挥主体自主性,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分工合作,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和工具眭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学习;环境英语;文学阅读;自
期刊
编者按:BBC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播出后,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讨论。本刊独家邀请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和英国ELT学者Wendy Arnold,从英语教师的角度聊聊这件事儿。Wendy从英国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英两国学生和教师的不同特点,以及教学方式的主要不同之处,总结了节目所传达的意义,代表了英国本土一部分收看该节目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读《2015年江苏省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纲要(试行)》的内容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听的技能的五级要求,基于《纲要》样卷中的听力试题进行评析和研究,提出了通过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听力基本技能的教学建议,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案例分析,使听力基本技能的教学成为提升学生听力技能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自动化考试;听力技能;听力基本技能  听力是
期刊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双主体育人”作为办学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在“双主体育人”的理念下,学校开展了分学科进行的“平行选修课”。在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学科的不同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经过尝试,教师们都发现这样的课堂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实为学
期刊
“翻转课堂模式” (Flipped Class Model)是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型教学模式,指通过反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转换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及对课堂活动和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安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