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全国各省市中考化学试题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学生的整合化学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实验的探究及准确的表达等能力进行了考查。意在引导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避免“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体现能力及选拔性的考查。
一、突出考查实验分析及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在中考试题中有效地体现出这一个特征,是各地中考命题者都在关注的问题,毕竟中考只能以笔和纸的形式来检验教师的平时教学是否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从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实验考核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简单的家庭小实验又有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评价及探究,这就要求学生调用自己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实验分析、探究及对实验方案评价的能力。
例1(2007安徽)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根据你的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家庭用水是否是硬水
B用食盐水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用食醋和小苏打制取二氧化碳
D用花瓣制作指示剂。检验纯碱的酸碱性
分析:这道看似简单的实验考题,通过对家庭小实验的考查,考出了学生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课外兴趣的延伸,教师对化学实验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考题考出了课改的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例2(2007柳州市)实验室用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为:
(1)装置甲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仪器B的主要用途是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
选用该装置的理由是______。
使用该装置的注意事项之一是______。
(3)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填序号)。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必须具备的物理性质是______。要证明集气瓶内已经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应该进行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已知CO2气体和HCl气体都能溶于水。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相同条件下,HCl气体比CO2气体在水中溶解得多,然后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分析:此题巧用“一个实验”连多点、多问的大题设置特点,从课标要求掌握的常见气体的基本实验装置及实验基本操作起步,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此题能有效地检验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否落实在能力培养上。特别是(3)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氯化氢气体的溶解性大小的比较,要求明确,但文字信息较少。对于这道较为开放的试题,最难的是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见过或体验过实验,对他解决本题就能起到迁移的借鉴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中必然会有控制变量进行探究的意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选择“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
二、强调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毕竟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2007年中考试题中,几乎每个省市的中考试题都明显地考查学生是否学会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是否会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进而检验学生是否会学的能力,较明显地通过学科知识的迁移来考查学生的能力。
例3(2007柳州市)2006年9月29日,柳州市城中区一家腌酸作坊发生一起硫化氢中毒事件。通常状态下,小明查资料知道:①硫化氢中硫元素显-2价。②通常状况下,硫化氢是一种带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易燃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③硫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显酸性,实验室产生的硫化氯尾气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请根据以上材料写出其中包括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由于学生对硫化氢与氢氧化纳的反应不熟悉,要解决此题只能以自己所认识的氢氧化钠与盐酸(氢氯酸)发生的中和反应的迁移才能得以解决。本题在较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4(2007湖北省十堰市)。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分别是________(填序号);
(2)收集满的一瓶甲烷气体应如何放置?________。
尽管课本中并没有介绍甲烷气体的制取方法,但我们可借鉴所学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知识完全能够组装一套制取甲烷气体的实验装置,由题中获得的信息,制取甲烷的药品是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体加热装置作为反应装置;甲烷气体难溶于水,故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知它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且收集满的一瓶甲烷气体应瓶口朝下放置。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考查。
三、加强信息分析及处理能力的考核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中考命题者关注的重要方面。
例5(2007厦门)根据新闻记者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2)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
作为信息题来说,往往所考的知识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该类题一般来说起点高落点低,难度不算大。要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挖掘题目中所蕴含的知识,读懂信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本题从三份材料中可获知与臭氧相关的知识。
例6(2007内蒙)下图是溶解度曲线图:(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写出至少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这样的设置图表数据,考查信息处理能力的题目在2007年的中考中比比皆是,解题的关键是要做到“眼明心细”。即眼睛要看清楚图,心中要有一定的综合学科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解决问题。
在信息的时代,积极获取有用的信息、学会处理信息的能力正是我们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2007年的化学中考题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命题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灵活运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意图。
四、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核
要让学生在纸和笔的检测中表现出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化学的语言来进行书面表达。“知识贵在运用”,在中考题中对化学的考查早已与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等紧密联系起来。“运用贵在表达”,多年来中考化学题无不体现了对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尤其是近些年来运用化学知识,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描述、分析和解释化学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已逐渐成为了中考试题的主旋律。
虽然2007年的中考已尘埃落定,但它对我们今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解题能力的源头,不论试题所使用的背景如何生活化、社会化,不论试题如何开放,如何体现探究功能,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仍然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将试题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恰当挖掘,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突出考查实验分析及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在中考试题中有效地体现出这一个特征,是各地中考命题者都在关注的问题,毕竟中考只能以笔和纸的形式来检验教师的平时教学是否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从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实验考核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简单的家庭小实验又有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评价及探究,这就要求学生调用自己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实验分析、探究及对实验方案评价的能力。
例1(2007安徽)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根据你的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家庭用水是否是硬水
B用食盐水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用食醋和小苏打制取二氧化碳
D用花瓣制作指示剂。检验纯碱的酸碱性
分析:这道看似简单的实验考题,通过对家庭小实验的考查,考出了学生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课外兴趣的延伸,教师对化学实验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考题考出了课改的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例2(2007柳州市)实验室用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为:
(1)装置甲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仪器B的主要用途是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
选用该装置的理由是______。
使用该装置的注意事项之一是______。
(3)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填序号)。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必须具备的物理性质是______。要证明集气瓶内已经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应该进行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已知CO2气体和HCl气体都能溶于水。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相同条件下,HCl气体比CO2气体在水中溶解得多,然后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分析:此题巧用“一个实验”连多点、多问的大题设置特点,从课标要求掌握的常见气体的基本实验装置及实验基本操作起步,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此题能有效地检验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否落实在能力培养上。特别是(3)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氯化氢气体的溶解性大小的比较,要求明确,但文字信息较少。对于这道较为开放的试题,最难的是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见过或体验过实验,对他解决本题就能起到迁移的借鉴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中必然会有控制变量进行探究的意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选择“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
二、强调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毕竟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2007年中考试题中,几乎每个省市的中考试题都明显地考查学生是否学会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是否会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进而检验学生是否会学的能力,较明显地通过学科知识的迁移来考查学生的能力。
例3(2007柳州市)2006年9月29日,柳州市城中区一家腌酸作坊发生一起硫化氢中毒事件。通常状态下,小明查资料知道:①硫化氢中硫元素显-2价。②通常状况下,硫化氢是一种带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易燃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③硫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显酸性,实验室产生的硫化氯尾气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请根据以上材料写出其中包括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由于学生对硫化氢与氢氧化纳的反应不熟悉,要解决此题只能以自己所认识的氢氧化钠与盐酸(氢氯酸)发生的中和反应的迁移才能得以解决。本题在较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4(2007湖北省十堰市)。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分别是________(填序号);
(2)收集满的一瓶甲烷气体应如何放置?________。
尽管课本中并没有介绍甲烷气体的制取方法,但我们可借鉴所学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知识完全能够组装一套制取甲烷气体的实验装置,由题中获得的信息,制取甲烷的药品是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体加热装置作为反应装置;甲烷气体难溶于水,故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知它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且收集满的一瓶甲烷气体应瓶口朝下放置。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考查。
三、加强信息分析及处理能力的考核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中考命题者关注的重要方面。
例5(2007厦门)根据新闻记者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2)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
作为信息题来说,往往所考的知识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该类题一般来说起点高落点低,难度不算大。要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挖掘题目中所蕴含的知识,读懂信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本题从三份材料中可获知与臭氧相关的知识。
例6(2007内蒙)下图是溶解度曲线图:(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写出至少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这样的设置图表数据,考查信息处理能力的题目在2007年的中考中比比皆是,解题的关键是要做到“眼明心细”。即眼睛要看清楚图,心中要有一定的综合学科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解决问题。
在信息的时代,积极获取有用的信息、学会处理信息的能力正是我们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2007年的化学中考题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命题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灵活运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意图。
四、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核
要让学生在纸和笔的检测中表现出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化学的语言来进行书面表达。“知识贵在运用”,在中考题中对化学的考查早已与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等紧密联系起来。“运用贵在表达”,多年来中考化学题无不体现了对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尤其是近些年来运用化学知识,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描述、分析和解释化学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已逐渐成为了中考试题的主旋律。
虽然2007年的中考已尘埃落定,但它对我们今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解题能力的源头,不论试题所使用的背景如何生活化、社会化,不论试题如何开放,如何体现探究功能,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仍然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将试题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恰当挖掘,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