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探讨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求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势在必行。Deardorff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基于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在跨文化情景下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流的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平等、尊重、开放、好奇的态度以及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我意识、深层的文化知识和理解、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语言学意识,以及倾听、观察、解释、分析、评估和关联的跨文化技能。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 英语专业 态度 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往将日益频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便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的各种人进行交流,缓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矛盾或冲突,养成沟通不同文化的国际交往能力,进而促进国际交流。中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教学效果始终不如人意,培养的学生语言能力强,语言技能熟练,但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和提高迫在眉睫。
  一、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成为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出色的英语语言能力,熟知外国文化传统和交往礼仪,并且能正确理解和对待文化差异,具备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伴随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我国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跨文化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英语教师已经普遍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普遍认为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同等重要,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技能和和文化技能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最大程度地得以避免。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跨文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由于受到“语言工具论”认识的影响,过去几十年英语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习惯把英语仅作为一种符号来进行传授,基本围绕着英语知识教学、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这一思路进行,对语言外或超语言的文化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轻文化重语言的外语教学思想使得英语专业课堂上大多数教学只是停留在语言本身,忽略了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虽有少数外语教师意识到跨文化能力研究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且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一些跨文化的理论或介绍一些外国文化知识,但由于他们未理清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且缺少跨文化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加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
  二、基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教学
  国外学者在跨文化能力方面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美国杜克大学Deardorff博士 (2004)运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Delphi Methodology)经过多次反复意见征询,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基于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在跨文化情景下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流的能力。其中,“有效”与“得体”极为重要,有效性可以由个体本身决定,得体性只能由他人评判确定,并且“是否得体”与他人的文化敏感性和其文化规约直接相关。
  Deardorff跨文化能力的基础是必备的态度,包括尊重、开放性、好奇心与发现。尊重意味着重视其他文化和文化多样性;开放性指对跨文化学习和其他文化的人持有开放态度,保留判断;好奇心与发现指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即能够处于情况不明的环境中,非但不觉得过份焦虑,反而能随着形势的逐渐明朗耐心地选择恰当的行为。这些态度是跨文化能力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第二个层面是知识、理解与技能。跨文化能力的必备知识和理解包括:文化自我意识(即一个人的文化已经影响了其身份和世界观的方式)、深层的文化知识和理解(包括语境、角色、文化的影响和他人的世界观)、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语言学意识。其中文化自我意识指在认知上能意识到自身的交际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能辨别差异且能发现其意义,创造崭新的方式关联、反省并从经历中学习。与跨文化能力相关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解释、分析、评估和关联。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对知识和理解的感悟越深,跨文化技能提高越快,反之亦然。以上两个层面中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互相影响,促成了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结果。
  第三层面是期望的内在结果,即关联/过滤转变的合理框架,包括具备适应性、灵活性、民族文化相对观和移情能力。其中适应性指能适应不同的交际风格和行为,并能根据新的文化环境进行调节,即个体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并以对方期望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灵动性包括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认知灵动性意味着能够创造新的范畴,且越多越好,避免把新的信息填入旧的、预置的范畴中。这包括对新的信息保持开放态度、能意识到多种观点以及如何解读不同的信息和情形。行为灵动性指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交际风格和行为,能将个人自身行为调整、适应到不同群体的人当中。
  第四层面是期望的外在结果,即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个人的目标,在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内部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行为和沟通,这是跨文化能力的可观察的外显结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跨文化教育培养目标要体现全球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素质。首先,在跨文化态度方面,应该培养学生的平等、尊重、开放、好奇的态度以及跨文化意识,诸如相互依赖意識、世界一体意识、和平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例如地域文化介绍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把有关四国文化的资料分发给各组学习,假设上述四国是学生的家乡,要求学生简要介绍家乡的文化特色,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四国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意识到这四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
  其次,在跨文化知识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全球知识,诸如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国际时事、国际经贸等。例如,教师让学生欣赏几段有关美国(或其他国家)教育、教学方面的影片欣赏活动,使他们了解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并指导学生比较中美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
  此外,在跨文化技能方面,诸如国际交往、批判创新、信息处理、对话合作、终身学习等。培养文化适应能力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安静地回忆其接触陌生环境和文化的经历,结合异地求学或旅游等经历来进行思考,简要的写出经历中的主要事件和情景,并回忆其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想法。该活动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能力。
  培养了跨文化知识、意识、技能和态度,才能帮助学生达到Deardorff所谓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果,即具备适应性、灵活性、民族文化相对观和移情能力,最终做到有效、得体的沟通和交流,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例如,在教学中引入感知移情活动,如学生阅读一篇由文化认知差异引发交际问题的短文,教师引导学生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Deardorff,D.K.(2009).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pp.100–120).Thousand Oaks,CA:Sage.
  [2]李睿.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荷泽学院,2015.2.
  [3]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以哈尔滨剑桥学院为例”(WY2015123-C)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国际贸易课程是应用英语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之一,本文结合课程的专业定位,旨在探索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Th
探究式学习受到教学理论界和课程改革实践领域的密切关注,甚至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从《爱探险的朵拉》为例探讨探究式英语教育策略,即开展任务型、
【摘要】在接受了九年(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英语学习进入高等学院,大学生们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英语写作课堂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过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写作能力提高缓慢,师生间互动少;在口语教学中,大学生由于口语基础差,几乎停留在哑巴英语状态,口语训练课无法进行。对此,本文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研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师生互动的水平,以提高大学英语的写作和口语教
该文在三元势流计算的基础上用附面层理论分析了工作轮内附面层的变化规律,并根据附面层能量损失和动量损失厚度的大小,计算了工作轮内的流动损失和壁面摩擦阻力,由此得出工作轮